孟兆祯:北京城的主心骨和护心绿网--帝王宫苑-学术思想|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孟兆祯:北京城的主心骨和护心绿网--帝王宫苑
[日期:2010-08-23]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畅春园在明代的基础上建水景园,香山、玉泉山都因山就水巧于布局。清漪园以万寿山为主体,成倍地向东扩展了湖面并开辟了向圆明园、北边水稻田供水和增加深远感的后溪河。圆明园因“丹陵沜”的沼泽地并连和疏通水系,并以挖土筑自然起伏的人工土山。为我们营造文人自然山水园提供了经典的教科书。这一绿色护心網为北京城市西北太行山下的冲积平原水土保持、减少冲刷、降低气温和赏心悦目的休闲游览提供了综合的保护作用。南有南苑和团河行宫,西有潭柘寺、戒台寺,北有十三陵园林寝宫,护心網基本从北、西、南三面维护了北京。


图片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



图片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帝王宫苑作为北京城市的主心骨不仅反映在以上诸物质空间方面,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主脉。私家园林不敢逾制仿皇家园林,而皇家园林可以光明堂皇的模仿私家园林和风景名胜之精华,以体现“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的皇家园林占有欲。因此皇家园林相对而言可以是包罗万象的。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传统的载体。西方园林的基础是建筑学,建筑学的技术基础是数学。他们从哲学上说“一切美都是符合数学规律的。”强调理性和科学性,即使美学也强调量化,诸如黄金比等。中国园林的基础是文学和基于文学的绘画。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管子说“人与天调而后天下之美生”。反映于文学是“物我交融”的境界、“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学习方法和“比兴”为主的创作的理法。由文学与绘画而来的风景园林艺术自然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创作理法。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协调,寻觅用地之地宜并借以尽情发挥从而获得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佳效益。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概括中国园林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要在移情自然,变纯朴的自然为人化自然,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才能领会“夺天工”之说。皇家园林也是意在手先的。以诗明志而巧于因借用地之异宜。志之所在,现实主义方面讲是紫宸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皇家园林要“恬天下之奇,藏古今之胜”。从浪漫主义方面讲是要创造仙境,传承“一池三山”之制。其中精华在因地制宜地借景。


图片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

  北京北海和中南海原为故河床,开辟为有聚有散的带状水系,所以三山按带状分布。清漪园仿杭州西湖苏堤之胜,有所创意地建了西堤,以西堤六桥著称。前湖水域自然三分,三山岛各据相对独立之水域而以龙王庙为主岛。而圆明园是以福海为载体,福海传承了北宋艮狱中因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大方无隅”所呈现“大方沼”的水型,和“相去方丈”之说,因而安三岛于福海中心。承德避暑山莊之三仙岛按“芝迳云隄”之立意和用地条件从“万壑风”下面的湖面引拱桥若生长点,按灵芝生长之型写意性的体现其菌把,菌体的堤岛相贯连的三仙山形象,主次分明,形象自然。这种“一法多式”的借景理法值得总结和汲取。


图片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


图片引自《中国古典园林史》 

    在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方面也呈现了借景异曲同工和各有千秋。承德避暑山庄五分之四的面积为山地。便借山麓开发原区,以草原区街接湖区,这便形成以地理特征山地,草原北国和江南水乡来反映中国版图。特别是在湖区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创建了小金山(镇江金山寺)和嘉兴的烟雨楼,捕捉特色,借地宜提炼和夸张,重笔渲染了北国江南的情调。和因山构室的山区景点相得益彰。

  圆明园的用地是沼泽地,借以建设湖泊和水网相沟通的水景园,借以立意“九州清晏”。按邹衍之《九州说》为理论依据,外师造化选择了古代之“云梦泽”水口分流的水景形象。将《禹贡九州图》居中之州抽空以为后湖,九州环湖而安并化寓意之九州为符合皇家现实需要的九岛。九州清宴,就小九州言是中国太平,就裨海外的大九州而言是愿世界永和平。寓教于景通过诗画创造空间。我们今天的中国风景园林也要将综合效益化为画卷和诗篇。承前启后,与时俱进。

编辑:lily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