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朴郊野景观营造的思考与实践-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专家:质朴郊野景观营造的思考与实践
[日期:2010-12-22]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赵铁楠 应欣   发表评论(0)打印



  2、有关“郊野自然”的认识

  2.1“郊野”的特征与延伸

  所谓“郊野”;“郊”区位特征,城市核心区外围生态防护组成的一部分。城市核心建设区与城市外部之间的过渡区“野”环境属性,区别于城市核心建设区域公园绿地景观特征的生态植被群落与大地肌理。它们多因人类生产生活之需改造而成,外部特征表现为林圃、耕田、洼塘、坎丘等等。

  2. 2“自然”的含义与层次

  作为名词,广义“自然”在不同层次上有着不同的含义。横贯东西方,大量学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认识的提升通过不同渠道、不同角度继续着对自然认知的阐述以及对自然认识体系的完善。从普遍关注与认同的角度,我们关注如下归纳:

  第一类自然;原始自然,源于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与因素的景观表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心灵回归的向往。其总体物质形态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山川、峡谷、江河、湖泊等等。

  第二类自然;人为自然,源于人们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生产生活而对土地的影响进而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人为性自然景观。如苗圃林地、耕作田野、洼地池塘、坡坎丘陵等等。

  第三类自然;人文自然,也称美学的自然;主要是以美学为规律与目的而建造的人为性自然景观。如城市公园绿地、住区绿地等园林景观。因此,为了人的理想与愉悦而按照人的审美与自然观建造的园林景观理所当然的被归纳为第三类自然。

  至此,三类自然的划分很清晰的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们出于对“原始自然”的认知本能与“人文自然”源自自身审美主观能动性的缘故,我们对以上两种自然的认知与积累的经验颇多,然而“人为自然”--第二类自然,却迟迟未能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从郊野“公园”作为话题之始便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视野,提供了一个我们对第二自然展开全新认知与对话的机遇。

  2.3“公园环”地区的原始外貌与景观特征及审美取向

  第二自然的概念十分重要,它不但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视野,同时加强第二自然的认识也是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向深度与广度拓展的前提。它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的结果,是在第一自然上人类活动的叠加而产生的景观形态,表现为植被、地形等土地肌理的综合,这种肌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土地的使用方式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浓郁的人为痕迹与人文色彩,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历史的一部分。

  隔离地区现状绿地中生态林约占绿地总面积的72%,其中包含已成规模、重特色的绿化方式,形成了数十处大规模的特色突出的纯林。如:常营的千亩银杏林、三间房的千亩杜仲林、东小口的千亩金丝垂柳和桧柏林等。但因多种原因造成植物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种植密度大、长势较弱及生态稳定性差等普遍问题。

  以由人类生产活动所演变而成的“生态林”为基底的 “公园环”,为风景园林师们掀起了再次阅读第二自然的一角。设计师对基址上原有自然的认识与态度会对整个项目的走向带来关键的影响。重读“自然含义”的意义就在于,有助常于“第三自然”审美实践积累与教育的风景园林师在面对“郊野自然”类型项目时,回归审美的原点,发现质朴、真实、自然状态中的可贵点滴。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