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地标流变反映城市发展脉络-国内动态|园林动态-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东莞:地标流变反映城市发展脉络
[日期:2010-11-19]  来源: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地标背后是繁华亦是乡愁

  台商大厦等待完工,高耸入云的它除了是东莞第一高楼之外,将成为东莞的地标建筑,理直气壮承担起它的使命和设计功效。

  现代化是进展,具体落实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是千篇一律的。数不完的高楼大厦,延绵不绝的高架路桥和高速公路,宽敞气派的中央广场,哪个城市不是这般风光呢?

  但东莞之所以为东莞,正在于她保存了某些独一无二的气质,可以略微宽心微笑。

  大厦的背后,有本地对台商们一以贯之的政策支持。血浓于水,中央CBD的摩天大楼不会是巴别塔,而是更加贴近人心、拉近感情距离的捷径。

  西城楼、可园等老建筑,犹如明珠撒落在人间。它们并未因为岁月的蒙尘而显得陈旧破败,相反,历史赋予这些建筑深厚的内涵,它们的一砖一瓦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迅猛发展,乃至发展势头过快到了无厘头的年代,它们多少残存着时光记忆,供一座城市和她的子民去怀旧、缅怀。

  东莞的发展可谓彻彻底底的日新月异,在全国任何一座同等规模的城市里,都是拔头筹者。很难有一座都市,她的城市化进程能够赶得上东莞之快。城市化是光鲜的外表,也是心中之病,它如飞奔而去的火车,将不少人抛落在轨道两旁。繁华换来的虚荣在不断膨胀,另一面,则是乡愁的日益凝结纠缠。

  东莞城记,如一个传奇,一阵风吹过,让人舒畅,也让人心生惆怅。

  东莞地标流变

  每一座地标都是城市性格

  作为财富积累和炫耀的象征,一座座地标在中国的城市耸立。

  即将落成的东莞第一高楼台商大厦其背后是台商文化、台商资本对融入东莞乃至整个珠三角的诉求。它将以前所未有的高度改写东莞市民对东莞城市地标的记忆。

  无论是新加入的地标元素,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起云涌的造城势头,抑或一直以来东莞人心中的文化地标西城楼及可园,直至新世纪以来,华南第一大剧院——玉兰大剧院的建立以及图书馆、城市客厅等政府的大手笔,人们发现,地标沉浮背后,对应的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合谋与妥协后的发展脉络。而对于这座城市许许多多的个体来说,地标承载的是他们对城市的融入、归属、疏离与重探的复杂市民情感。

  国际环球经贸大厦命名秘密

  “台商这个说法会慢慢消失,一直强调自己是台商,到最后路会慢慢越走越小,一定要融入社会。”

  国际环球经贸大厦尚未落成,却早已名声在外,民间俗称台商大厦。迄今已取得阶段性完工的东莞第一高楼台商大厦,是东莞办公商务性质的新地标建筑。尽管它即将以国际环球经贸大厦的名字面世,仍不能甩脱其背后与台商的密切关系。台商集资八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融资的7.9亿元是其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这座大楼刚开始设计就被定位为东莞的地标建筑,位于东莞CBD中心区域,临近东莞国际会展中心、东莞大道。占据东莞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东莞市政府为我们找出全市最好的地块,同时提供最优惠的地价与政策。” 11月4日,即将卸任的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春荣在接受东莞时报记者采访前,刚刚被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接见。

  “东莞发展到今天的成就,和台商的贡献密不可分。也因为这样,政府支持台商,台商安心落户东莞。”叶春荣认为,台商在东莞的发展轨迹与东莞整座城市的崛起是一个步调、一起成长的。

  叶春荣微笑着说。“台商大厦从申请登记时就命名为国际环球经贸大厦。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台商这个说法会慢慢消失。一直强调自己是台商,到最后路会慢慢越走越小,一定要融入社会。”

  继创立祖国大陆第一间台商子弟学校,解决台商子女教育问题后,台商大厦和台心医院的建设,标志着东莞台商落地生根的趋势更加明显。台商大厦将是台商文化进一步融入东莞的一大体现。

  “台商大厦对台商融入本地经济、社会有一个节点的作用。”造价约12亿元,建筑面积高达28万平方米,68层,289米高,它包含的写字楼、酒店、住宅和公寓都被冠以顶级头衔。叶春荣透露,已经有众多包括台湾和大陆的金融机构有入驻意向。

  叶春荣介绍,因为台商大厦是以台商的名义集资建设,所以在集资募股时就已决定,将来要无偿捐五千平方米给协会,成为协会资产,结束了“全国第一大台协”租地办公的历史。

  在未来的规划中,台商大厦是致力于辅助东莞台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据点。引进台资银行、台资企业,形成聚集效应,达成总部经济。同时还会招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大厦定位高端。

  大厦今日所在的CBD区域在台商大厦规划之初还只是一片荒芜之地。短短六七年时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形成今日的以国际会展中心为原点、以台商大厦为代表的高尚CBD商务区。以制造业闻名的“世界工厂”东莞,正在逐渐改写人们普遍印象中“遍地只有工厂”的形象。

  总高将近三百米的台商大厦,将以绝对的高度优势,傲视东莞城市天际线,它是转型东莞的一大有力见证,它的建成,无疑将再次改写东莞人对城市地标建筑的记忆。

  东莞城市原点:西城楼

  处在城市中轴线上的西城楼,从唐朝开始就是东莞的文化、经济中心,是东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城市在急剧膨胀和改造,同时也在快速吞噬着传统建筑。莞城老建筑是城市文化象征,也是一代人心中共同的文化地标。

  对于从小在莞城长大的阿杰来说,可园与西城楼是儿时记忆里再寻常不过的街景。他清楚记得小时候与玩伴们在老街巷内穿梭的场景。老式建筑、各种小吃店和穿堂而过的笑声承载着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现在的他回想起来,莞城老街是他与儿时玩伴的童年归属、父辈们的集体记忆所在。

  处在城市中轴线上的西城楼,从唐朝开始就是东莞的文化、经济中心,斑驳的红石钢筋水泥,承载着东莞千年的历史。成为东莞目前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1385年,明代指挥常懿开始修筑东莞城城墙,西城楼为当时修筑的四个城门之一。四城门守卫东莞五百多年。直至1953年,仍然存在。

  1958年“大跃进”时期,除了西城楼外,其他三门都遭遇拆除。西城楼即迎恩门成了仅存的城楼。此后几番修葺,现高16米,通面宽26米,通进深14米。

  “莞城要衍生文脉,而西城楼就是东莞的根,我们要好好保护西城楼,因为这代表着东莞的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先生在谈及东莞城市发展时建议道。

  2008年2月1日,东莞市政府在西城楼举行庆祝东莞建城1250周年及成立地级市20周年庆典上,将西城楼作为东莞的“莞之源——东莞城市原点”。从此确定了它独一无二的文化隐喻与精神象征。

  同样可以被作为打开东莞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标,还有位于莞城的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它虽然袖珍,却精巧玲珑,亭台楼阁皆齐备。是典型岭南建筑,设计精巧,结构紧凑。园内高约17.5米的邀山阁是可园中最有特色的建筑,曾经是东莞县内最高建筑,四面通窗,是观赏远近景物的最佳场所。

  现在的邀山阁,早已被淹没在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中,眺窗望去,远处高楼排布,脚下车流人流如鲫。而它周围的老莞城也早已改头换面。遍布全世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取代粉粥面饭早餐店、蒸糕蒸饼店;各种特色制衣店、灯笼锦旗店、手写对联店、手工藤椅店,在千篇一律的大型工厂和印刷厂的吞噬下逐渐消失。可园作为少有的几个文物保护单位,每日接受游人的拜访。

  从东莞县的地理地标蜕变为现今的东莞文化地标,除了可园独特的岭南建筑外,还因其是岭南文化的策源地之一。

  可园主人张敬修,延请适合自己的文化人群前来客居甚至定居可园。弟子众多的二居便在张敬修提供的安逸环境内潜心作画,创造了“撞水”、“撞粉”法,后人将可园追溯为岭南画派的根源所在。

  华侨大厦的前世今生

  华侨大厦是上世纪60年代东莞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是市政府接待贵宾下榻的宾馆

  在阿杰的心中,台商大厦之前,能在大家心中普遍有认同意识,称得上东莞地标的现代建筑,就只有华侨大厦了。

  立冬的莞城运河边车来车往,耸立在旁的华侨大酒店早已是人去楼空,透过封尘的玻璃,可以看到大堂内的各种摆设落满尘埃。然而它却在东莞人心中有着不容置疑的重要地位。

  它的历史要从旁边的五层高的华侨大厦说起。虽然只有五层,却是上世纪60年代东莞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东莞唯一的涉外三星级宾馆。

  63岁的东莞人王叔依然记得那是市政府接待贵宾下榻的宾馆。文革时期,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到访东莞即入住华侨大厦。198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到访东莞,也是住在华侨大厦。

  王叔的印象中,华侨大厦在大家的心中是气派的象征。但是里面价格较昂贵,普通人难以承受。与不少八十年代后期富裕起来的人一样,他曾经在里面宴请宾客。

  上世纪80年代末,政府计划投资四亿元在华侨大厦旁,新建一座华侨大酒店,确定为28层,配备地下停车场。

  不过在华侨大酒店兴建的过程中,恰逢国家宏观调控,国有企业改制,不能参与投资与商业经营活动。本由中国银行出资购买的华侨大酒店,产权几经转让,中期大大拖延了建设时间。

  1988年开始建设,1996年落成开业时成为当时东莞首家四星级宾馆,然而华侨大酒店的风光并未持续太久。彼时的东莞的酒店业已经悄然进入了发展的春天。

  90年代末,东莞城市中心区域已转移到东城、南城。大量的港商、台商、欧美商云集东莞,东莞进入用现代化工业与制造业的源代码写作城市的时代,新城区宽阔的道路,顺畅的交通,将莞城窄小的马路比下去。

  华侨大酒店因其落后的设计,逐渐走向早衰。它的没落与失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东莞城市发展的最好印证。外来客商在选择入住更豪华的酒店同时,也宣告了华侨大厦的没落和一个时代的开启。东莞城市新变动在这股风潮中暗流涌动。

  1996年开业的银城酒店,位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银丰路一号,为东莞首家五星级酒店。不过东莞酒店业迅猛发展势头,和你追我赶的发展路径让银城酒店迅速被超越。

  金凯悦大酒店等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东莞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酒店的发展,城市高度一次次被刷新,曾经涌起的不少酒店高楼,他们的迅速崛起与迅速被超越,对许多还来不及碰触他们的过客来说,是毫无关联的浮华。对于阿杰与他的同伴来说,这段正好处于他们成长中的记忆,正是他们与周围环境疏离的见证。

  2000年前后,逐渐告别童年的阿杰已经能够解读周围的环境,十几岁的他发现童年的欢笑逐渐消失在巷口,大人们变得异常忙碌,周围的人与事都渐渐陌生起来。“儿时的伙伴渐渐离去,老城区被逐渐改造,工厂一座座兴起。变陌生了,车也多了。”

  至今,东莞民营酒店以惊人之势头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国地级市酒店业发展的奇观。十多年过去,东莞已经拥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形成了中国最集中、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酒店产业集群。

  “我小时候个个大街一起玩,现在走出门,个个关上门。我喜欢以前那样,单车多,那才有味道嘛,现在,那些人开车也唔会开乱冲。”22岁的阿杰现在南城一家公司做设计,儿时的玩伴,有的出国,有的不知去向。老城区的记忆的日子是他记忆里最熟悉的画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莞一轮又一轮的造城运动,鲜有在他脑中留下鲜明印记的建筑。

  网名为雅戈的东莞女孩,因为在天涯论坛发帖讲述《妖魔化东莞——我们同时被天堂和被地域的故乡》而被不少人认知。她在《一个本地东莞人对老莞城的湿润记忆》中提到:“只有这些最旧最古老的旧城市中心,才是一个城市最原始最本真的活生生的生命源头……”

  “我们过去的生活印记正一点一滴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那个干涸的心灵,却已经被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裹上了尸布。物质越满足,我的心灵就越空虚。”

  文化地标新10年

  2000年以后,玉兰大剧院、图书馆等城市新地标文化味道浓厚,表达了东莞做强城市文化的渴求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营资本主导了一场让人眼花缭乱、记忆不清的地标超越战,2000年以后,政府主导的城市地标建筑,令人记忆犹新。

  2005年国庆,玉兰大剧院落成在市行政中心广场上。这座由国际顶尖设计师设计的大剧院,外形典雅俊逸,酷似飞扬的裙摆,是近几年东莞投资额最大的国际接轨文化项目。创造了中国前五、华南第一的国际一流大剧院。

  与玉兰大剧院的俊朗飘逸相对应的是恢宏厚重东莞的图书馆。同样作为东莞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东莞文化建设体系之一,东莞图书馆外形犹如一本厚重的图书,是典型现代实用派建筑产物。

  历时三年建设、投资1.73亿元的图书馆,2005年9月28日正式开馆,其建筑外形简洁,内部实用。除了建筑外形的坐标性意义外,图书馆更是东莞建设文化新城的一个重要战略。

  从开馆之日起,东莞每年举办读书节,辐射范围逐年扩大。玉兰大剧院的高档音乐会、舞台剧轮番登场。两大文化项目的落成,为东莞这座制造业大城增添不少文化新气象。

  而两大文化项目所在地,是有东莞“城市”客厅之称的中心广场。

  作为欧洲古老文化的一种,城市广场承袭了传统与历史,为密集的城市空间提供延伸性,成为展示市民生活与社会情态的公共空间。与欧洲随处可见的小型广场不同,中心广场以空前的宏大气派出场。民间将其称为“亚洲第一广场”,行政办事中心、人民会堂、展示馆、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科学技术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环绕四周。成就新城颇具震慑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一座新城的文化沉淀,需要时间的积累。南城中心广场的宏大肃穆让人振奋,也注定其与市井生活百态相距甚远。

  新的文化地标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城市广场等在新城区陆续建立,是东莞对城市文化重探的渴求。也给市民留下一个期待,下一个更加符合普通市民逻辑的城市公共市井生活坐标会出现在哪里?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