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大国面子:圆明园的家仇与国耻
[日期:2010-09-30]  来源:看历史杂志  作者:庄秋水   发表评论(0)打印



圆明园:百年之后的再燃烧

《看历史》 主笔┃杨东晓

一部香港导演演绎的《火烧圆明园》,从1983年起,点燃了已熄灭多年的圆明园之“火”。从那时起,圆明园重新回到国民视野,成为这个国家身上的一块伤疤,让国人时常在疼痛中自警和自省。

将要实施的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吉凶未卜,李翰祥决定在赴美做这个大手术前,无论如何也要回北京看一眼。

这是19789月,距李翰祥离开北平整整30年。

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北平早改为北京,东总布胡同北平艺专校址已成“旧址”,当年上海戏校的同学在大陆电影界都已成为著名艺术家,他也成为了香港知名的历史片导演。不曾想,这次大陆之行竟然意外地让他有机缘来执导以圆明园为题材的影片。

就这样,一部香港导演演绎的《火烧圆明园》,从1983年起,点燃了已熄灭多年的圆明园之“火”,圆明园也被新的时代赋予了各种象征和意义。

■ 北京的礼物

1978年秋天,李翰祥在北京和谢添、张水华、成荫、凌子风这些国内知名导演见面时,话题总是离不开李翰祥1975年拍的历史片《倾国倾城》。李翰祥惊奇地听说,自己这部以太监寇连材书谏慈禧,反映中日《马关条约》的片子,在内地居然准予“内部放映”。观众并不是几千人,而是上万人——他们通过各种关系,看到了这部“内部影片”。

同行们对香港能把故宫、颐和园的布景搭到几可乱真的程度,也很惊奇。有人甚至提出,李翰祥你来北京利用真山真水、真宫殿真园林,把西太后的一生、北京的故宫三大殿、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分集分部拍一段晚清历史吧。

李翰祥在数年后回忆这段意外之喜说:“对我来说,拍古装历史剧能够到那些历史人物真的走过或住过的有关环境中去,在实景中再现古人当然是件好事。”

北京带给李翰祥一个出乎意料的收获之秋。李翰祥在北京故宫参观时与澳门大亨何贤不期而遇。何贤说如果李导北上拍片,他愿意出资相助。

李翰祥回内地拍电影的心思,就在同行的邀请与何贤的推波助澜下翻腾起来。

李翰祥和老友苏诚寿转至上海开始规划。苏诚寿问李翰祥,“你当真得以回内地拍片,这第一部是什么?”李想了想说,“周恩来!

苏诚寿果真给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写了一封信。有关部门的回复说:周恩来的选题已有其他电影厂在进行,请再考虑其他内容的影片。大陆方面同时建议他拍《茶馆》,但被海外发行商否定。

于是,李翰祥决定拍溥仪的《我的前半生》,正当他秘密筹备北上拍摄时,苏诚寿又传来了北京有关部门的意见:“《我的前半生》虽然很适合于搬上银幕,但是书中所出现的某些人物,有的今天还在。影片不易做出准确的处理,建议暂时不考虑拍摄《我的前半生》,另选其他题材。”

时间已经到了1979年。为了推动内地与港台及国外合作拍片事宜,这年8月,大陆成立了“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

粉碎“四人帮”以后,北京和上海的舞台上活跃着一出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班演出的话剧《清宫外史》。观众在看到慈禧时总会联想到同样是女人的“四人帮”成员江青。拍慈禧李翰祥不陌生。1975年,他拍《倾国倾城》的蓝本就是杨村彬1948年在重庆写的话剧《清宫外史》。

19823月,苏诚寿在香港成立了“新昆仑影业公司”,李翰祥将以新昆仑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拍的形式,来北京拍摄他期望中的慈禧系列片了。

■ 加进去的一部戏

19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拍慈禧正得其时。

李翰祥提出拍摄《垂帘听政》的本意,是想用“祺祥政变”中慈禧杀八大臣来影射江青在文革中对党内高级干部的迫害。为了创作剧本,他必须先查清斗争双方在戏中的年龄。由于中国史书历来对人物年龄不太注意,所以仅是八位顾命大臣的年龄就查了20多天还没查出结果。1982年春季,李翰祥的副导演王淑琰来到北京,辗转找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王道成刚写过一本《慈禧太后》,对“祺祥政变”的背景非常清楚,不到20分钟,就把八大臣的详细生卒交给对方。

3月间,李翰祥来到北京,住在北京饭店专心写他的分镜头剧本。他请王道成到北京饭店详细地谈慈禧。王道成从“赫那拉”这个姓氏的意思开始讲起,讲到他刚刚完成的一篇论文《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宫之初的身份》,这篇两万字的论文推翻了近百年来中国传统观念里对慈禧的一些认识,令李翰祥耳目一新。

王道成用一整个上午讲完了慈禧的一生。李翰祥兴奋地站起来,说了句:太好啦,看来《垂帘听政》前面还要再加一部戏。

——加进去的这部戏,就是《火烧圆明园》。

这年1018日,正值圆明园火劫120周年。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这片被中国人遗忘了一个多世纪的废墟,正逐渐从媒体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李翰祥北京饭店的案头上,除了杨村彬根据苏诚寿的初稿改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还摆满了与晚清历史有关的小说:1920年代蔡东藩的《慈禧太后演义》、藕香室主人所著《西太后史》、1930年代裕德龄的《御香飘渺录》、1940年代杨村彬的《清宫外史》、1950年代忽庵的《西太后》,以及1960年代苗培时的《慈禧外传》和高阳的《玉座珠帘》、《慈禧前传》。

从这些案头资料看,对李翰祥影响更多的,是充满想像力的文学作品,而非史著史论。

很快,李翰祥写下了他眼中的慈禧:

“[画外音]翻开中国近代史,清朝末年,出现一个奇怪的女人,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之久,她就是慈禧太后。

[画外音]她,是个妩媚温柔的美女,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她是个聪明能干的政客,更是个阴险毒辣的大独裁者。”

在电影《火烧圆明园》全国公映后,李翰祥接受《大众电影》采访时,还一再提到:慈禧的历史就是一部我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奴役的近代史,通过拍摄这样的影片,让年轻人知道国家衰弱、落后是要挨打的,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李翰祥正是将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融入到了影片的拍摄中。为了叙述故事,他特地增添了很多原本不存在的细节:

当电影描述到中外部队遭遇时,僧格林沁的骑兵部队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猛烈的炮火,结果,到了英国对华全权专使额尔金带着洋枪火炮打到京东张家湾时,这支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在联军的炮声中吓得炸了群,战马一惊,调头往回跑,把紧跟而上的步兵踩死,整个阵势都乱了套。

于是,为了找回荣耀,僧格林沁出现在了谈判桌上,谈判决裂后的僧格林沁与联军谈判代表、英国驻华参赞巴夏礼二人在院子里比武,僧大将军用传统的蒙古式摔跤,把“巴夏里还有你的那些个巴夏外们”扔到了水池里。

后来,这段“长自己志气,灭他人威风”的戏份收到了观众热烈的共鸣。在1980年代,李翰祥的电影放映到这里,中国的各家电影院里都响起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叫“好!”声,不少观众涌出了扬眉吐气的泪水。而这是在历史上从没发生过的事。

此外,李翰祥还运用了大量画外音渲染气氛,有些台词犹如判词,配以激昂的音乐,给人以极大的震动。

在描述英法联军表示要放火烧掉圆明园时,一股强大的具有正义感的画外音响起,激昂的音乐也随之涌出,一段男中音压住了巴夏礼“人质在圆明园被虐杀”的放火理由。

——“听,强盗要杀人放火,借口是主人不许他进屋来偷盗,真是荒谬绝伦。还要恬不知耻地大声宣告,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竟敢这样横行霸道?就因为有中国辽阔的土地,有金银财宝。他们也有,他们有的是野心和洋枪大炮。”

李翰祥在昌平耗资64万人民币搭建的圆明园外景地燃烧了起来。画外音继续慷慨激昂:“拍卖之后,他们又用三天三夜的大火来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欲盖弥彰,举世震惊。”

沉重而有力的男中音继而念出一行排比句:

“火,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

“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但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

编辑:符煜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