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改善人居环境 魅力之城显风采-城市建设|园林城市-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广东河源:改善人居环境 魅力之城显风采
[日期:2011-01-18]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黄赟 王邦桃   发表评论(0)打印



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鳄湖公园,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使城市环境越来越优美。

  城市建设

  和谐发展营造“美丽空间”

  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有机结合,用生态构筑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源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将实现跨越发展。

  位于源城区龙王阁片区的新兴路,在2010年初开始“尘土飞扬”,这与源城实施的龙王阁内侧旧城连片改造工程有关,曾经颠簸的新兴路迎来了新生。

  作为河源市唯一的市辖区,源城是河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前城市建设主要依托旧城向南拓展,城市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做大城市框架的需求日益强烈。

  “十一五”期间,经过谋划、权衡,区委、区政府决定着眼长远,拉开城市框架,跨江发展,并确定了“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总体思路。

  规划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未来,更是城市的巨大财富。源城在建设中量力而行,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循序渐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城区规划建设用开放的眼光描绘了源城的蓝图:临江而建,两头延伸,以人为本,动静结合,精雕细琢,让每一个项目都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

  绿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河源自古因水而盛,源城山清水美,风光绚丽,东江、新丰江交汇穿城而过。为了做好山水文章,发挥生态优势,源城下足了工夫。

  梧桐山,一个美丽的名字,位于源城区源南镇,短短6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从荒山到公园的华丽转身。区委书记黎意勇在梧桐山公园开园仪式上致辞时曾表示,建设梧桐山公园是市委、市政府实施“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的开发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源城区打造“健康之城”、“惠民之城”,建设河源“首善之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区政府2010年承诺要为群众办好、惠及子孙后代的“八件实事”之一。梧桐山公园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源城区的人居环境,彰显源城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增强源城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对于改善源城区民生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鳄湖,景色秀美、文化底蕴深厚,古人曾有“鳄湖缥缈漾城东,众壑归趋地脉洪。峻塔柱擎银汉表,长桥虹现碧波中”的吟唱。但曾几何时,该湖一度成为“臭水湖”。近年来,源城斥巨资予以改造,完成了截污引水、修缮景点等八大工程项目的改造建设,形成了“五湖四亭、九桥十八景”的开放式公园,显现出一条碧水绿湖和亭台映照的天然画廊,衬托出槎城“一城风景半城水”的绮丽风光。

  梧桐山公园建设、鳄湖改造,这只是源城打造公园城市,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据有关数据和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源城城乡建设实现新跨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8倍,年均增长25%。启动了龙王阁至三王坝段防洪堤坝建设,完成了1.2公里城市防洪堤建设。兴建了梧桐山公园,完成了鳄湖公园改造。建成村道65公里,实现村通村民小组道路硬底化。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成效显著,土地监管得到加强,城乡环境明显改观。

  生态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亦达到了新水平。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不断强化,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源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市区85%以上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和健全节约机制和体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绿色名县(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区)”称号。

  东江奔流不息,新丰江水碧波荡漾,沿江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敞笔直,四周绿意盎然——将山脉、水脉、人脉、文脉有机结合,用生态构筑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源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工业园一角

  发展思路

  经济崛起培育“绿色产业”

  站在新丰江黄金水道旁举目四望,珠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将新、老城区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繁荣发展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源城的经济崛起梦想不再遥远。

  人们都说,河源变美了。当然,源城变得更漂亮、更大气了。而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变了。

  “十一五”时期,源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和超前完成,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动工和投产,为源城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0年,源城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7%,5年年均增长20.4%,高于“十一五”计划目标22.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4540元,年均增长21%;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0.7∶41.4∶47.9调整优化为3.7∶49.5∶4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比5年前提高8.1个百分点。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8倍。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门诊、质检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大楼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的培育取得新进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1亿元,年均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亿元,年均增长28.5%。税收总收入6.12亿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国税收入2.53亿元、地税收入3.59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4%和30%。

  “十二五”时期,源城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即实施“工业立区、商旅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打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基地,推进“育民、健民、乐民、富民、济民”五民工程,建设“富裕之城、文化之城、教育之城、健康之城、惠民之城、平安之城”六个之城),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做强做优生态都市农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生态、文化的率先崛起,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努力建设河源宜居宜创业的“首善之区”。

  “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拓展视野,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空间定位与布局,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产业关联性。源城将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城市建设并非越大越好,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单纯由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来决定。最终衡量一座城市的,是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源城在走过“十一五”这5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迎来了又一个关键的5年。围绕“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源城在这一轮城市发展建设热潮中将令人期待。

  站在新丰江黄金水道旁举目四望,珠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将新老城区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繁荣发展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新老双城犹如鸟之双翼,让源城的经济崛起梦想不再遥远。一座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河源“首善之区”不久的将来将耸立在新丰江岸。

  民生建设

  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家园”

  经济崛起培育“绿色产业”

  站在新丰江黄金水道旁举目四望,珠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将新、老城区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繁荣发展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源城的经济崛起梦想不再遥远。

  人们都说,河源变美了。当然,源城变得更漂亮、更大气了。而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变了。

  “十一五”时期,源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顺利和超前完成,为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动工和投产,为源城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0年,源城地区生产总值53.9亿元,比2005年增长156.7%,5年年均增长20.4%,高于“十一五”计划目标22.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4540元,年均增长21%;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0.7∶41.4∶47.9调整优化为3.7∶49.5∶46.8,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比5年前提高8.1个百分点。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8倍。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园区门诊、质检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大楼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电子电器为主导产业的培育取得新进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1亿元,年均增长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8亿元,年均增长28.5%。税收总收入6.12亿元,年均增长27.4%;其中国税收入2.53亿元、地税收入3.59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4%和30%。

  “十二五”时期,源城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源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即实施“工业立区、商旅强区、科教兴区”三大战略,打造“工业、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基地,推进“育民、健民、乐民、富民、济民”五民工程,建设“富裕之城、文化之城、教育之城、健康之城、惠民之城、平安之城”六个之城),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服务经济,做强做优生态都市农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生态、文化的率先崛起,争当全省山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努力建设河源宜居宜创业的“首善之区”。

  “十二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拓展视野,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空间定位与布局,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产业关联性。源城将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城市建设并非越大越好,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单纯由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来决定。最终衡量一座城市的,是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满意程度。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源城在走过“十一五”这5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时期,迎来了又一个关键的5年。围绕“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源城在这一轮城市发展建设热潮中将令人期待。

  站在新丰江黄金水道旁举目四望,珠河大桥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将新老城区紧紧地握在了一起。繁荣发展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新老双城犹如鸟之双翼,让源城的经济崛起梦想不再遥远。一座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河源“首善之区”不久的将来将耸立在新丰江岸。

  民生建设

  民生福祉建设“幸福家园”

  2010年9月,源城区金沟湾小学落成开学,解决了金沟湾片区适龄学童“读书难”问题,充分体现了源城区委、区政府深入推进“育民”工程的决心。

  曹碧兰家原住源城区上城街道办事处南湖社区,这一社区所在的龙王阁内侧片区改造前除了散落的民房外,还有很多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留下的工厂。

  龙王阁内侧旧城连片改造工程是源城区2010年实施的“八件实事”之一,改造范围涉及该区紫金桥至龙王阁防洪堤内侧,改造总面积46万平方米,涉及拆迁安置群众1000多户。源城区通过引进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进行连片改造,已把该片区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功能齐全的文明小区。

  工程一开工,曹碧兰就意识到这将给她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他们家10多口人居住在一幢两层楼的旧屋中,早就盼着有新房子住了。现在,居住在拆迁安置点之一的新兴花苑的曹碧兰,和许多拆迁安置群众一样,旧城改造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转变。宽敞的马路、别致的商铺、美丽的小区,将使得该片区与市区的其他繁华地带一样,成为城市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这里是城区最美的地方之一,家家住进了居民小区,门前花园空地早晚都很热闹,到处是跳舞、健身的身影……”

  除此之外,在旧城改造方面,源城区去年加快推进了中堤路沿江立面建设,丽江豪庭、明珠华庭等多个住宅项目全面竣工或完成一期工程,滨江大道改造工程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等顺利推进。

  面对旧城改造这一难题,源城区始终将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首位,将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宜居城市。

  在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同时,源城区完成了对城区4处“水浸街”、3处“断头路”的改造,从而改善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数百户困难家庭也因此圆了安居梦。

  万绿湖大道、市区过境公路(西环路)一期、河源迎客大道、滨江大道、东江西路5条市政重点道路,大多位于源城区境内。对于源城区来说,5条主干道的建成在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同时,为城市的未来架起了新的骨架,为未来的城市建设打下了基础。

  改造旧城不容易,必须全力以赴,而且急不得。现在房子建好了、路修好了,市民到哪里买菜?到哪里上学?到哪里看病?一系列迫切的问题摆在了源城决策者的面前。他们想到了,也做到了。

  2010年12月8日,经过近3年的建设,投资达1.8亿元,源城区建区以来投入最大的民生工程——源城区人民医院新院落成开业。源城区人民医院新院的建设,是源城区承诺要为民办好的实事之一,是源城建设河源“首善之区”,打造“健康之城”、“惠民之城”的具体体现。

  2010年9月1日,金沟湾小学如期开学,填补了河源大道以西金沟湾、河源火车站片区没有小学的空白,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学童“读书难”问题。为尽快解决金沟湾周边适龄学童“读书难”的问题,源城区委、区政府把金沟湾小学建设列为2010年区政府承诺要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要求以高标准全力推进,将该小学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完善的学校。金沟湾小学总投资达4800多万元,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小学去年9月首次招生即达到1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937人,远远超出年初规划开办的12个教学班、招生552人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源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城区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重点通过大力实施育民、健民、乐民、富民、济民“五民”工程,在促进就业、缓解“读书难”、推进养老保险、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解决住房困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教育投入方面,该区新建了文昌小学、金沟湾小学、源南学校,改建、扩建了东埔中学、啸仙中学,完成了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范化建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2010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39%,提前一年实现“普高”目标。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荣获“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2010年全区参加新农合人数93652人,参合率达到98.8%;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9万人,全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0%;全区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筹资兴建了源城区示范福利中心,为全区孤寡老人提供福利保障。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新建了区人民医院、源南卫生院和源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埔前卫生院、高埔岗卫生院和上城卫生服务中心改造。

  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山歌剧团排练场、6个镇(街道)文化站和42个村居委会文化室建设。全区公共文化设施达到2700.75平方米,荣获“南粤锦绣工程文化先进区”称号。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是河源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这是我国人口计生工作的最高荣誉,体现了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最高水平。

 

编辑:ann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