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植物种类繁多 推出三大册植物志-植物动态|绿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东莞植物种类繁多 推出三大册植物志
[日期:2010-08-16]  来源:南方网  作者:沈胜衣   发表评论(0)打印



  提起东莞,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有人皱眉,有人坏笑……皱眉是因为东莞的第二产业,坏笑是因为东莞的第三产业,他们浮光掠影或道听途说得来的印象,东莞只是个工厂林立、劳工密集、污染遍地、声色暧昧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著名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却推出了煌煌三大册的植物志,或许会出乎一些人意料之外。

《东莞植物志》,邢福武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498.00元

《东莞园林植物》,陈红锋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298.00元

《东莞珍稀植物》,王发国等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198.00元

以莞香为原料的香料曾经是宫廷贡品和富贵人家的时尚用品

  一个工商业小城,三大册植物志

  提起东莞,你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有人皱眉,有人坏笑……皱眉是因为东莞的第二产业,坏笑是因为东莞的第三产业,他们浮光掠影或道听途说得来的印象,东莞只是个工厂林立、劳工密集、污染遍地、声色暧昧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著名的“世界制造业基地”,却推出了煌煌三大册的植物志,或许会出乎一些人意料之外。

  其实,这座工商业小城也有着绿意盎然的城市表情和本来面目,甚至它的身份来历就是植物化的:一千多年前,这里因位于“广州之东,盛产莞”而得名东莞。这个饱含水草的温柔的植物地名,说明了它的底蕴,历史上,东莞是森林茂密地区,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多样。

  诚然,由于近世以来人口的剧增、产业的转变、工业化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原有的植被受到一定破坏,但家底仍颇可观,除了获得本省极少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官方称号,还体现在科学调研的数据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东莞市林业局等单位合作,对东莞植物资源进行了多年深入普查,首次编辑出版了全面、权威的当地植物资源资料,包括:

  邢福武等主编的《东莞植物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收入野生植物1630种;

  王发国等主编的《东莞珍稀植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收入东莞野生珍稀植物115种(从《东莞植物志》析出作更详细的介绍),和东莞栽培(即迁入者)珍稀植物34种;

  陈红锋等主编的《东莞园林植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在820多种园林植物中选介了近500种(多为《东莞植物志》所载野生植物之外的引进及栽培品种)。

   区区24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能有这样的种类数,是颇为突出的。其中很多植物科目的数量,都占了全省极大比例乃至全国一定比例;同时还发现了不少他处罕有的珍贵品种。这就难怪,当地官方不仅把这套植物志视为科研资料,还提升为“植物文化”的成果、维系人们共同情感的“乡邦文献”,更自豪地看作是当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之“生态文明”的一个展示。

  在这些附加的意义之外,这套书本身也有值得注目的地方。比如,除了野外调查所得、并在前人成果基础上深入研究、然后作出准确描述的文字资料内容(合共二百余万字,当中提出了不少新见解),三本书采用的大量彩色照片——分别多达2100多幅、290多幅和1000多幅——也不可轻视,它们全都是实地拍摄,编者们为了拍出最适用的植物形态,常常在寻觅、考察、记录之余还要另行花很大精力去守候花期果期。用优质铜板纸精印的这些照片,虽然没有传统植物志线描图的韵味,却更能对照应用,甚至可作为摄影作品来欣赏。

  又如,体例上也有所创新。一是将植物志、珍稀植物、园林植物三种同时推出,有合有分,便于研究、阅读和检索。二是为反映植物历史文献的源流,特约请了农史、文史专家杨宝霖老先生整理出《古籍中的东莞植物》作为附录,其收录标准非常严谨,因此篇幅虽不大,却十分珍贵,还加上了注释,从而使《东莞植物志》结合了古今,在自然科学成果中融入了人文科学意义。

  莞草:“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当然,作为植物志,最重要的还是其本质价值,即让人多识草之名与实。仅以《东莞植物志》封面有花有果的四帧图片为例——

  左边,是一朵典型“兰花指”花型的白兰。这种东莞市花常因俗名“白玉兰”而被误认为是上海的市花白玉兰,稍为看点植物资料,便可避免这种尴尬。右边,是东莞荔枝。岭南荔枝在历史上有过与闽、蜀荔枝优劣之争,即使在广东荔枝内部,也常有互相比较,东莞荔枝论时效不如粤西者早上市、论名气不如增城挂绿等响亮,但本地人以其刁钻的舌头,总能品出自己家乡的荔枝才是最好。

  中间两幅,则是莞草和莞香,分别选择了很难得的开花和结果照片。

  莞草是东莞得名之源。它学名短茳芏,是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于咸淡水混合的滨海地区。其高可近人,粗茎三棱,穗状花序,六月至十一月开着散射的黄褐色小花。其细长的茎、叶为优良造纸原料,主要用途则是编织草席等。

  “莞”字最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小雅”的《斯干》一篇,是先民筑室既成的颂祷之歌,其中写到“下莞上簟,乃安斯寝”。即下铺草席上铺席,可安稳入睡、做个好梦。这已是远古时代最好的生活条件了,如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所云:“梦中世界与人间的荣耀,便都会合在哕哕寝室中的莞簟之上。”可见“莞”也者,是与安居乐业、诗意栖居相联系的。此后自汉至晋,《礼记》、《汉书》等典章史书,《说文解字》、《尔雅》等字典词典,张衡《同声歌》、陶渊明《闲情赋》等文学作品,都载有“莞”的草踪席影——但具体所指,可理解为多种性状相近的不同植物。东晋时广东东莞立县,南朝梁始名“东莞”(后隋废之而唐复之,一直沿用至今。此前尚有西汉、东汉和东晋的山东、江苏等地之东莞,后皆废),估计当时是因短叶茳芏宜于编席而得以专享“莞”之名,复因东莞所治盛产这一种莞草,遂起了这么一个郁郁葱葱的地名(参见明天顺《东莞县志》、清钱以垲《岭海见闻》等)。

  据载,至少从唐代起,东莞人已“多作莞席为业”。直至近现代,莞席仍广受喜爱,以至提到草席就会联系起东莞人。董桥《乡愁的理念》中《萝卜白菜的意识》一文,就记述了关山月给他讲过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东莞人卖席,顾客嫌席短,贩问:是给活人睡还是给死人睡?客答:当然是活人。贩曰:既是活人,难道不会蜷着身子睡?董桥遂由此省悟到对绘画、对传统的应取姿态。—— 这故事其实也说明了东莞人一向的灵活变通。

  莞香已成地域文化符号

  莞香则是因东莞而得名。它是瑞香科的常绿乔木,生于丘陵,高大清秀。与莞草一样,莞香树皮为造纸高级原料,现代用于制钞票纸,古代制香皮纸,“以护书,可辟蠹”(见清雍正《东莞县志》。这一妙用令读书人亲切)。另外,其木质和花果可提取芳香油等,更重要的是其老茎受伤后产生的树脂,乃是上好的香料及药物,因此被称为土沉香——— 这是它的学名,自元、明时起,东莞所产规模最大、品质最佳、名声最响、行销最广,成为整个品种的代表,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正式名之为“莞香”。莞香宜于熏衣、习静,是珍贵的宫廷贡品和大江南北富贵人家的时尚用品,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就忆述了往昔与董小宛焚莞香、共静参的恋恋情景,“今人与香气俱散矣”的哀惘。该书和不少明清笔记留下了莞香(女儿香)的种植、制作等资料,以《广东新语》所记最详。

  同时,莞香据说还是香港得名之源。古时候东莞所辖包括香港和深圳,罗香林等学者认为,香港之名源于这里自明代起是东莞等地所产土沉香集散、运输的港口。叶灵凤《香港方物志》首篇《香港的香》,也作铺陈介绍,极言“当年莞香的余韵”。当然这只是香港名称来历的其中一说,也有人反对的。但我觉得至少在逻辑上不能排除这一意见,虽然香港命名要比莞香命名早,却又比实际上的莞香名重于世要迟,就算“莞香”二字未出现,当时是由主要来自东莞的土沉香占据了香港码头,应属事实。曾在香港西贡郊野公园看到香港渔农署制作的资料介绍,也引用了罗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等论文资料的这一说法,可见香港官方亦予以承认的。

  莞香的花果也很美观,伞形花序,黄绿芳香,花期春、夏;蒴果木质,倒卵形,长两三厘米,这果实夏、秋成熟时从中间整齐地开裂为两瓣,中间有粘稠的细丝状“脐带”,荡秋千般吊着鹰嘴状的黑亮种子,数日后才脱落入土繁殖。这可谓最独特的果实形态之一,《东莞植物志》就拍到了这一奇妙的画面。

  回忆笔者少年时的七十年代,家中尚以小炉焚莞香,也亲手做过莞草编织的手工业。后来,二者作为产业消亡了,退出人们的生活,野生的已极少。但是,正如《东莞植物志》序一说的:“树,是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莞草莞香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集体记忆,尤其莞香,近年已被当地开发为一个地域文化符号,重新培植栽种,有复生的势头。

  草开花,香结果,这图景可以用来比喻这套植物志,乃至可作为“制造业基地”生态现状的象征。东莞这工商业繁华之地,确实有被诟病的浮躁热腾、喧闹粗砺一面,但,却也同时能开出安静而丰盛的花,结出三种植物志这样的果。这吊诡之处,乃是城市多样性的体现。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生物多样性年”,在提倡保护物种多样性、让各种生物共存的同时,或者,我们也该认识城市的多样性,进而宽容人类的多样性、发掘生命的多样性吧。

编辑:daodao712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