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一座学院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反哺_Page2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教育教育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闽江学院:一座学院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反哺
日期:2008-11-2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我要评论()



  建设闽都历史文化研究高地 

  去年1月,闽江学院历史系“专门史”学科被正式批准为福建省教育厅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这对于该校历史系来说,是一大突破。“以前我们历史系跟其他大学的历史系相比,没有什么竞争力。”闽江学院历史系副主任薛菁介绍说,“从2005年开始,历史系进行学科转型,不再铺大而全的摊子,而是专心打造闽都历史文化研究品牌,为福州文化建设发展服务。这使我们完成了华丽转身,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在她看来,历史研究不能只翻故纸堆,不能只为皓首穷经。历史研究者要勇于承担现实责任,为地方文化发展与繁荣做贡献。 

  学科转型的成功,使学校历史系从昔日的“夕阳学科”转变为目前很有生气的“朝阳学科”。闽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从过去的个人研究向集体研究转化。由于学校的学术成果丰厚、人才基础雄厚,目前,闽江学院“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已成为福建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平台。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挂靠在闽江学院,而整合省内外各方资源的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会也将在学校成立。 

  近年来,福州市着力打造闽都文化品牌,这使得闽江学院历史系“专门史”研究有了主攻方向。 

  闽江学院历史系“专门史”学科以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为基础,下设三个研究方向——福州船政文化研究、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福州历史名人研究,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俗话说:“一方水土孕一方文化”。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从本质上说,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内陆性与海洋性特质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地域文化,由此决定了福州人的人文性格是以大陆性和海洋性兼具的双重性为特征。这主要是由闽都特定的“负陆面海”、“山海兼备”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 
长期作为“闽都”的人文社会环境所决定。大致来说,闽都文化的形成可分为三个时期,远古至秦汉之际为闽都文化初生萌发时期,闽越文化为此期的高峰;汉代中叶以后至南宋为闽都文化初步形成时期,理学的发展,“海滨四先生”的成就是这一时期的高峰;明清之际至民国初年为闽都文化最终定型时期,船政文化是这一时期的显著代表。 

  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还提出,区域文化研究开发的主题应该是探索、提炼、拓展区域精神,以在更深层次上继承和弘扬城市精神。他们认为,闽都文化内含一种和合儒雅的精神气质、一种崇礼重教的文化传统、一种稳健谨慎的生活态度、一种经世务实的价值观念,从而锻铸了包容和合、稳健谨慎、爱国自强、经世务实的闽都精神。 

  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薛菁教授与陈永正研究员联名撰写的论文《闽都文化的基本特质与精神》在《光明日报》发表,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先后被《新华文摘》、《福州日报》全文转摘,并得到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两千多年的沉淀和锤炼,福州人民创造了多元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福州民俗文化的写照。为研究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在闽江学院成立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近年来,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不负众望,对福州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阶段划分、民俗形式进行了多层面、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学者们认为,经历2200多年的历史发展,福州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国民俗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福州三面环山,东面临海,境内山岭耸立,丘陵起伏,平原面积狭小,因此,向海外拓展成为福州的传统,也成为福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福州偏处东南一隅,每每中原战乱,便有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南迁入闽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文化习俗,既促进了福州地区经济开发与发展,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福州本土的闽越文化互相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元明清时期,福州民俗文化融会了外来的中亚、欧洲以及东南亚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到了近代,福州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及中外文化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闽台“五缘”优势(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法缘相循、商缘相连、文缘相承)。为响应这一号召,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又开展了闽台民俗研究。经过细致的考察,专家们发现,台湾的诸多民俗,源自福建、源自福州。在民风习俗上,闽台两地无论民间信仰还是仪礼节俗均无二致,二者文化渊源至深。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梳理。 

  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的诸多专家学者分工合作,在福州民俗研究和闽台民俗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由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主编的《闽台民俗散论》和《闽台民俗新论》相继由海洋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州市市长郑松岩亲自作序并称赞专家们的成果“对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增进闽台、榕台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系韩琴主任一语中的地表示:“好的社会经济文化服务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也是我们的责任。” 

  闽江学院历史系不但为福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普及、历史名城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等出计献策,开展相关学术研讨,同时着力培养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人才,在历史系广大师生中营造闽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氛围。他们开设“闽都历史文化专题研究”课程,聘请著名专家开设学术讲座;学生毕业论文均以闽都历史文化为选题;对教师的年度科研奖励向闽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倾斜。 

  今年底,该研究中心还将召开大型学术研讨会“闽都文化与中西文化”。届时,研讨会将云集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在深度上、广度上推进闽都历史文化研究。 

  打造海西服饰文化深厚底蕴 

  纺织服装业是福建省传统优势加工业,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福建现有纺织服装企业万余家,晋江、石狮一带的服装行业已形成区域优势品牌。作为一个以纺织服装为重要产业的大省、以纺织服装业为支柱产业的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市场却比较落后,专业纺织院校比较少,起点不高,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的不足直接造成产品产值比重明显不高,使产品竞争力缺乏后劲。 

  面对人才的极度匮乏而又没有高等人才培养院校的局面,闽江学院在2003年成立了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所设立的纺织、服装专业顺应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急需。目前,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是福建唯一一所同时设有纺织、服装专业的本科高等院校,拥有国内为数不多的服装学科博导、教授,拥有省内服装学科最完善的教学和实验条件。 

  在国内外林立的服装学科中,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选择了一条与地方区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他们立足福建省服装产业,以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方向,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整体水平较高的服装学科,使服装学科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重点学 
科。 

  为此,他们切实研究福建地域服饰文化特点。福建依山傍海,既是“东南山国”,又是“闽水泱泱”,沿海与山区地理环境反差大,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振兴当地服装产业,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提出:立足本省的服饰文化,从独特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取材。 

  福建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服饰包括客家女服饰、惠安女服饰、湄洲女服饰和浔埔女服饰。由于时代变迁和地缘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在服饰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如福建的客家人绝大多数住在闽西,闽西多山,是福建较内陆的地方,普遍生活较贫穷,民风保守;惠安、湄洲和浔埔是福建沿海地带,经济较繁荣,民风较开放。福建罗源和宁德两地是历史悠久的畲族聚居地。一千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湄州岛位于福建中部的湄洲湾口,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极具闽南地域特色的湄州女服饰的发源地。 

  因此,保护、挖掘、传承和发扬民族服饰技艺和文化,改变当地服饰文化流失、弱化的现象,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服饰改革;同时利用民族服饰现代化设计的手段,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这些都成为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需要着重研究的现实课题。 

  “首先,我们通过采风实践教学环节,对畲族、惠安、浔埔、湄州女服饰文化进行了较深入的调研。”服装与艺术工程系主任甘应进教授介绍说,从2007年开始,服装系就以福建省的服饰文化为基础,到罗源、宁德、惠安、浔埔、湄州岛等地进行服饰文化采风。少数民族奇异的服饰、独特的头饰、古朴而繁琐的婚礼、古老的民歌语言,是师生们考察的重点。 

  他们帮助畲族群众把当地的服饰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甘应进教授说,畲族文化中畲族服饰制作、畲族婚礼等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们在采风中收集到畲族的服饰及头式特点,并以图片、图像及摄像资料保存下来,以抢救、收集、整理民族服饰文化,为系统地研究畲族服饰文化奠定了基础。学者们重点研究了畲族服饰中的一个重要配件——彩带的织法、原料和纹样,并为保护畲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传承人和接班人。 

  这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服装设计作品:以畲族的凤纹图案为设计要点,采用扎染的设计手法,采用红、黑两种色彩搭配,并运用立裁的剪裁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作品。它的作者是闽江学院服装系08届毕业生孙丽红。在服装系的走廊上,挂满了这些充满地域色彩的设计作品。为培养民族区域服饰的后起之秀,闽江学院服装系以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为舞台,体现民族服饰文化。系里引导学生以福建畲族女性服饰、惠安女性服饰、客家女性服饰、湄洲女性服饰、浔埔女性服饰等六个福建女性服饰为题材,进行毕业作品设计,根据民族服饰元素,如图案、服装结构等设计一系列的现代化作品。 

  同时,他们还以科研为基础促进服饰文化研究:该系在2007年召开了以“海西服饰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陈东生教授主持的“福建客家服饰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正进行结题鉴定,《福建畲族彩带纹样释义》、《福建宁德霞浦地区畲族女性服饰图案探议》等论文相继在权威刊物发表,《福建畲族女性服饰研究》获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在历年“5.18海交会”上,服装与艺术工程系配合福州市政府参与策划了“长乐纺织服装节”、“亚洲纺织服装福州高峰论坛”、“中国牛仔服设计大赛”等活动,在业界内外获得良好反响。 

  他们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不断为企业提供纺织服装工程技术、艺术、文化咨询服务。2003年建系之初,服装系就与长乐市纺织公司签定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协议,并派教师到长乐进行调研,向长乐市递交了“关于长乐市针织行业的调查报告”,为长乐纺织产业发展提供行业决策咨询服务。此后与福建省纺织协会、省纺织工程学会、福州市服装协会、福州市纺织工程学会、长乐市纺织工业局保持着密切交流与合作。同时,该系与福建省纤维检验所、福州市服装协会十余家部门、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 

  “我希望,福建的地域服饰文化能通过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系的全体师生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下去。”甘应进教授这样说。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jojo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