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遗址公园空间演进与评述

2012-05-25 09:02:59    作者:吕琳 周庆华 李榜晏     来源:《风景园林》杂志     浏览次数:


  受科技发展推动和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影响,西安所采用的遗址展示手段也更为丰富。再将前述的两个唐代宫苑类比,相较几十年前兴庆宫公园建设时的“勤政务本楼”遗址仅用围栏圈出范围,暴露在外的简单形式(图05)。今天大明宫中的“宣政殿”、“紫宸殿”等重点建筑均采用了突出空间感知的艺术化展示手段。尤其是“紫宸殿”,通过钢构架、木构架和乔木种植的途径如剪影般勾勒出宫殿的建筑形象,更能引发游人的追忆和思考(图06)。同时,公园中还采用了等比例模型复原、图片陈列、数字放映、讲解等多种手段为游客呈现历史、弘扬文化。

  4.3 涉及城市问题愈发复杂

  每一个城市的公园建设都与它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西安建设用地的扩张,许多过去位于郊区的遗址慢慢被一个个城市新区包围。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它们的文化价值打造绿地。由于遗址的规模、存留状况和周边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公园建设相比以前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一些遗址区内还有大量的村落和企业,受长期静态保护的影响,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一直未得到改善。遗址问题已经涉及到了包括 “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文化复兴”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相比以前,快速的经济增长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大遗址的土地资源价值使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各方利益也更难平衡。除文物保护外,营建遗址类公园往往还需要解决资金来源、村落拆迁安置、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跨行政区协调、可持续管理等方方面面之前未曾或较少触及的问题。

  4.4 内涵与功能更为丰富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城市公园建设还处在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20世纪80年代,西安的公园数量屈指可数,那时公园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文化功能,满足大众游憩的简单需求,生态、经济等方面未显得十分重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绿地与城市各方面的结合更为紧密,也融合了更多新的功能。目前,一些著名的遗址类公园已成为西安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景点,被纳入到城市的旅游网络中,促进了社区的文化振兴和全市旅游发展空间结构的优化。同时,考古的过程也被建议向公众开放,以增强科研、教育的功能。另外,曲江池遗址公园等项目还积极与城市改造相结合,通过绿地的营建,带动了遗址地周边社会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伴随着生态建设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相关学科(如生态学)融入到了公园的设计领域中,遗址公园不再是关联度不大的点状绿地,而是被纳入到城市整体景观规划和生态网络构建中,呈现出体系化的特点,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

  5  结语

  “遗址保护之于城市发展”,这是让无数专家学者费尽笔墨却依然棘手的议题。西安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成为国内遗址公园实践的重要先行者之一。西安的绿地建设,是在不断地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探索中,让众多淹没在城市中的遗址遗迹重新诉说曾经辉煌的历史,积累了珍贵的经验,并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遗址类文化公园体系。然而,潜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小视,部分遗址公园开始出现过渡注重经济效益、游客量不加控制、设计不当、周边开放强度过大的现象,这样很容易破坏遗址区原先苍茫的历史环境和真实的文化内涵。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的宝贵文化资源,对于那些还在等待被发掘与展示的遗址遗迹,尤其是即将或正在被城市建设包围的遗址遗迹,必须加强抢救性保护与考古工作力度,要在经验总结、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谨慎前行,从而使西安在面向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时代,让文化遗产真正起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彰显古都文明与地域文化的多重作用。

  注释:

  图01由研究生张慧协助制作;图02部分信息参考论文:“王树声.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5):574-578.”;其余图片均由作者制作或拍摄。

  参考文献:

  [1]张林鹏,王新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探[J].丝绸之路(大明宫学术研究专辑),2010,(24):101-106.

  [2]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南京:东南大学,2006:

  160-163.

  [3]张凌.从遗址公园的分类看保护与开发[J].中外建筑,2009,

  (7):73-75.

  [4]单霁翔.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3):2-12.

  [5]郑育林.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和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J].中国文化遗产,2009,(8):35-37.

  [6]唐磊.大明宫遗址公园:不让遗址成为累赘[J].中国新闻周刊,2010,(19):54-55.

  作者简介:

  吕琳/1979年生/女/回族/硕士/河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生(西安  710055)

  周庆华/1959年生/男/河北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西安710055)

  李榜晏/1973年生/男/陕西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应用(西安  710055 )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汪怡嘉:特色城镇的景观设计与实践

汪怡嘉女士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造园景观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国区景观设计副总监,致力于园林景观规划及设计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项目经验来自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及其它亚洲不同地区的项目。项目类型包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