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2011-11-10 08:49:46    作者:单霁翔     来源:南京日报数字报刊     浏览次数: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并行发生。全球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也有负面的影响。从积极的意义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传媒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无疑可以促进全球之间交流,给地域文化发展以新的内容、新的启示、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世界文化发展有所贡献;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经济的全球化逐渐掩盖着各地不同文化的差异,甚至还不可避免地带来局部的文化冲突。国际建协《北京宪章》指出:“在21世纪里,变化的进程将会更快,也更加难以捉摸。”对于我国来讲,20世纪无疑是一个走出物质贫困的时代,21世纪应该是一个走入文化复兴的时代。我们有必要也有足够的信心重新审视我国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塑造我国的文化身份,树立健全的文化形象。现在整个中国向现代化迈进,面临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新与旧的交替、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随之产生;旧的秩序和价值观念在解体,新的在酝酿,一切都是如此地急剧。我国正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同时面临着物质与文化的碰撞和发展。因此,唤起全民族追求城市文化精神应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中华民族必须抓住这个历史的机遇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一定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具有几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市世纪”的到来与“文化城市”的提出

  如果说20世纪的人类文明凸现的主要是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标志的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文明,那么,21世纪的人类文明主要是城市文明。201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于城市。随着大城市的发展,“全球城市”、“城市地区”、“网络城市”将崛起。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专题,2004年9月在巴塞罗那联合国人居署召开的“世界城市论坛”的主题是:“城市:文化的十字路口,包容性还是整体性?”会议讨论的内容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现实、城市文艺复兴、城市治理、城市贫穷、城市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服务、城市疾病等,都是城市的热门话题与研究动向。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它将证明且被证明着: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城市从来就没有停止变化,城市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这种变化也永远不会完结,这种动态的过程将永远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与被调整②。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文化危机”的现实的确存在,人和一个国家都不能自居于“弱势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但要考察西方城市发展历史,借鉴发达国家城市文化复兴的研究成果,并对本国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作出借鉴回应;而且要对本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研究、光大,包括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优秀的城市文化内涵,进行融贯的综合研究。

  21世纪,经济生产、社会组织和知识生产的最主要单位将是城市。1998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首次发表《世界文化报告》,报告预测了第三个千年中城市发展的几种倾向:第一,全球将进一步城市化,估计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有超过世界1/2的人口住在城市;第二,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将加强;第三,未来的城市将把全力和责任继续转移给地方当局和市民社会。在此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一个以城市现代化为中心展开的历史过程,而新的文化城市的崛起,将是这一历史过程中引人入胜的篇章。

  目前,国际上出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愈来愈高,文化竞争力成为城市竞争力评价的综合性要素。一些世界级城市的政府也愈来愈重视文化在促进发展方面的特殊作用,纷纷从城市未来发展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新的要求和目标,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伦敦。伦敦作为现今发达程度较高的世界城市的代表之一,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2003年伦敦市长发表‘城市文化战略’的演讲,旨在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的文化中心’,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城市’,并投入巨资兴建新的文化设施”。伦敦的“文化城市”目标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卓越性,增强伦敦作为世界一流文化城市的地位;二是创建性,把创建作为推动伦敦成功的核心;三是途径,确保所有的伦敦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城市文化之中;四是效益,确保伦敦从它的文化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很明显,在伦敦市政府的目标中,一个世界级城市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的中心之一,有极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样在文化方面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心之一。英国曼彻斯特市也在其文化产业战略咨询报告中,提出“文化变成了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都将越来越维系于这个文化轴心”的理念。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全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着重解决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同时,人们把目光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大课题来加以研究,在此过程中,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文化。以提出“竞争优势”理论而闻名于世的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说过: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先生也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③。

  面对城市化的加速进程,我国制定了实现第三步走的战略目标: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50年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要动态而全方位思考人居环境建设问题,积极寻找有效解决之道。在我国,城市文化的问题也已经在城市政治、经济之后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人们认识到,今天对待城市文化的观念和方式决定了我们走向未来的步伐。由此有人断言,文化定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终极定位,所以,城市“文化定位”研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关注的课题。广东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深圳市正式确定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以城市文化指导城市的定位与规划,将从城市的基因方面确保城市的个性和魅力,而不会使未来的城市面目皆非。为此,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鲜明地提出“文化城市”主题,注重城市人文生态的平衡和发展,在发展特色城市、魅力城市上下功夫,以突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文化竞争力,校正当前城市建设中忽视文化的弊端。最近,武汉市鲜明地指出,城市环境创新要面向世界,张扬城市个性,突出文化底蕴,营造新的城市亮点,建成“文化武汉”。这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在新世纪的选择。

  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下,城市能不能保持城市文化特色、发扬城市优秀文化传统并实现城市新的文化理想,这是一个艰难的行程,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吴良镛教授指出:“当前,城市规划工作在发达国家一度处于一种低潮,如美国早已宣告其新城失败,并认识到英国新城运动并非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万应道路,种种城市问题未得到缓解。”“科学如此进步,生产力在发展,它们都在揭示伟大的思想终会诞生。科学的方法论、学科的哲学、思想会给我们以启示,我们要从当前的甚为复杂的城市问题中寻找方向,我们要为一个新的规划思想而呐喊”④。在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始以“千城一面”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每一个城市既面临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又面临异常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客观上要求城市决策者都应认真冷静地思考,慎重面对城市未来的选择。当前是关键时刻,是努力建设具有伟大理想和抱负的文化城市,还是继续滑向毫无特色和生气的平庸城市,这一重大决策举足轻重,对未来城市的社会走向、民生质量、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将意义深远。今天决策正确则可以在今后数十年内面对城市化加速进程而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可以奠定今后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城市繁荣的基础。反之,则可能因为决策失误而付出长期的甚为巨大的代价。“对于量大面广的城市化建设,如果我们较为自觉地把它看成一种文化建设,那么结果就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相反,如果失去文化的追求,则可能导致‘大建设、大破坏’。在此意义上说,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直接关系中国的未来”⑤。

  历史深层的运动,决定着世界文化城市在地球的哪些节点上出现。这“历史深层的运动”便是文化的运动。“城市最终的任务是促进人们自觉地参加宇宙和历史的进程。城市,通过它自身复杂和持久的结构,城市大大的扩大了人们解释这些进程的能力并积极参加来发展这些进程,以便城市舞台上上演的每台戏剧,都具有最高程度的思想上的光辉,明确的目标和爱的色彩。通过感情上的交流,理性上的传递和技术上的精通熟练,尤其是通过激动人心的表演,从而扩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范围,这一直是历史上城市的最高责职。它将成为城市连续存在的主要理由。”⑥L.芒福德指出:“我们已经面临了最坏的情况,我们最后终于能了解历史性大都市的积极的功能作用,不是作为国家或帝国的经济中心,而是更重要的潜在作用,就是作为世界的中心。”⑦

  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中国文化应当更主动地走向世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了解虽然还很不够,但是世界对我们的了解更少、更肤浅。牛津大学教授R.道森(R.Dawson)在1967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一书中,详尽而具体地介绍了西方对中国的种种看法,并总结说:“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形象似乎在两个极端间变化:或者是理想的王国,或者是停滞与落后的象征。中国时而被描绘为富裕的、先进的、聪明的、美好的、强大的和诚实的,时而被描绘为贫穷的、落后的、愚蠢的、丑陋的、脆弱的和狡诈的。”⑧“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的中国,更需要一个比古文明更加文明的现代中国”⑨。我们的文化虽然不是人类共有的,却是人类共享的。我们保护自己文明的同时,也在为人类保护一份巨大的、珍贵的、不可替代的财富。

  当年张謇先生高瞻远瞩地说道:“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今日我国处于列强竞争之时代,无论何种政策,皆需有观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当之手段,然后得与于竞争之会”。在20世纪之初的年代里能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眼光,实为难得。“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张謇也不例外,他属于那个历史时代,有他特殊的经历,但他能从那新与旧、中与西、保守与前进的撞击中摆脱出来,创造性地走自己的道路,在家乡建设起‘新世界的雏形’,而且成功了,被誉为是‘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这非常了不起”⑩。

  未来始于足下,今天从历史中走来。我们回首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以期在21世纪里能更自觉地营建美好、宜人的人类家园。从张謇先生在南通建设“中国近代第一城”、并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至今,已经经历了100年关于文化城市的实践;从1933年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提出,到2003年伦敦市“文化城市”的定位,也已经经历了70年关于文化城市的探索。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城市不仅具有功能,更应该拥有文化。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也是城市功能的最终价值。城市化进程不应仅仅是一个量的指标,更应该是一个质的飞跃。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就是这种质的飞跃的核心理念与理论概括。可以断言,21世纪的成功城市,必将是文化城市。

  (作者为国家文物局局长,摘自天津大学出版社《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一书)

  注释:

  ①吴良镛:《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载《城市规划》,2003(1),13。

  ②吴晨:《“城市复兴”理论辨析》,载《中国建设报》,2006―05―26(7)。

  ③孙家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2006。

  ④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19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⑤武廷海,鹿勤,卜华:《全球化时代苏州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载《城市规划》,2003(8),63。

  ⑥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586页,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⑦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572页,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⑧R?道森:《中国变色龙――欧洲中国文明观之分析》,8页,常绍民,明毅译,北京,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⑨冯骥才:《文化遗产日的意义》,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的发言,2006。

  ⑩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载《城市规划》,2003(7),10。

编辑:lj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车公庄19号院景观改造

设计师既是场地修缮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谋共建的方式,以生态、健康、友好作为核心手段,修复大院环境,创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区环境大幅度提升,社区邻里互识,温暖度开始回升,成为绿色创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项目【详细】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园冶杯获奖作品丨合肥逍遥津公园改造

按照“古风古韵 生态生活”的设计原则,淡化商业、娱乐功能,力求“水清、树绿、景美、生态优”,回归园林艺术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遥津”【详细】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河北省第六届(沧州)园林博览会5月26日开幕

本届园博会主题为“千里通波、大美运河”,园博园占地面积196.7公顷,规划建设有“一带三区”,即:运河风光带,城市展园区、专类植物展园区、综合服务区,建成13个城市展园和沧州坊商业街罗列其中【详细】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

打造全球首发中心、首发首秀首展纷至沓来、科幻企业云集……现如今的首钢园变身高端“秀场”,吸引科技、科幻、体育、文化、商业等产业集聚。记者近日获悉,一季度首钢园举办各类活动会展78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