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民: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3-01-16 15:16:52    作者:朱霏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在园林城市与人居环境论坛发表演讲。

 

    2013年1月13日上午,以“生态文明——风景园林师的引领与实践”为主题的园林城市与人居环境论坛在北京新大都饭店成功召开。该论坛作为“第三届园冶高峰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中国花卉园艺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副会长(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巡视员)曹南燕女士的主持下,各演讲嘉宾纷纷阐述精彩的观点、先进的理念,让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在会上,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发表了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为题的演讲。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历程

    李炜民总工首先对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汪菊渊先生和吴良镛先生的倡导下(1950年),由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联合创办的“造园组”,于1951年在清华大学设立,成为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开端。 1956年3月,高教部决定将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到北京林学院,定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1957年11月,北京林学院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1964年1月改名为园林系,正式确立了园林专业的名称,明确了学科的研究方向。

   1965年7月,园林系建制被撤销。1974年,恢复园林系建制,1977年7月,全国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与其他学科一样,园林专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有包括北大、清华等在内的196所院校设置了风景园林(类)专业,在校学生达到4万余人。2011年3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风景园林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可授工学和农学学位,对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李炜民总工指出,有几个重要人物对整个学科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1958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对中国园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钱老又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设想。伴随着改革开放,各地方在园林理论与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其中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就是上海程绪珂先生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理论的提出与在上海地方的实践。时至今日,园林学科的创始人吴良镛先生创建了人居环境科学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而其重要的支撑学科之一就是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与建筑、城市规划并驾齐驱成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国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环境需要加快改善的必然结果。

 

   存在的问题

   李炜民总工也总结了目前风景园林学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传统园林学科内容研究不够。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秦汉、转折于魏晋、繁盛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集大成于乾隆盛世。历经数千年积淀终成为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东方文明的有力象征。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屹立于世界,其根源来自于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表现在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哲学思想;表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艺术形式与诗情画意的内心世界;表现在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表现在物质与精神的完美融合;表现在神与人、天与地的对话;表现在皇权、宗教、百姓的理想追求。

 

 

一池三山1

颐和园作为保存下来最为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片由李炜民总工提供)

IMG_1931

颐和园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图片由李炜民总工提供)

   作为学科创始人汪菊渊先生毕生致力于学科建设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研究,但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条件与各种因素,直至先生去世后大作才问世,留下许多遗憾。 清华大学周维权先生在80年代后开始古典园林的专题研究,出版了像《中国古典园林史》等许多经典专著。童寯、陈植、刘敦桢、陈从周等老先生早期出版的一些经典专著至今还没人能逾越。以古典园林史研究为例。近些年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带领他的研究生对中国园林史进行系统研究,进行了一些补充与完善,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

   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来说,在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些许空白 ,甚至定义术语等方面还存在众多分歧,这充分说明我们对古典园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领域需要向纵深拓展。

   其次,对现代园林学科功能认识不足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美好愿景,如今60年过去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北京这样一座山水相依的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的首都也没能逃脱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的厄运。

   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一场大雨夺走了79人的生命,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诸多弊端,而建于800多年前的北海团城却滴水未积,古人造园(城)的科学智慧得以充分显现,值得很好的学习与反思。

   目前,就北京而言,从行业上讲,绿地增加了,绿色空间减少了;景观质量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总体人均绿地指标增加了,城区人均绿地指标减少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城市扩张了、马路拓宽了、高楼林立了、人口增加了、水源紧张了、环境恶化了,古都变新了,这对于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来讲就像一场噩梦,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甚至觉得呼吸都产生了困难,发生在伦敦的生态悲剧是否会在北京重新上演?

    风景园林是一门科学,城市绿地系统是维护城市安全的重要体系,要想根本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要对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划逐步实施。

   从这一角度讲,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绿地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了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在宏观问题研究上缺乏战略意识,明显在研究领域上缺乏创新发展,导致学科对政府的政策引导乏力。

   最后,对学科未来发展缺乏战略研究。

   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对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的研究领域以及对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名称、内容甚至研究领域和方法上缺乏统一的规范进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学科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冲击,甚至出现对风景园林基本概念的大讨论。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传承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并服务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一门独立学科。是科学、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城市—环境—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诞生的。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汪菊渊先生就明确了园林学科的3个研究层次: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物规划,并就其具体研究内容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阐述,“园林学的研究范围是随着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 ,这在今天学科发展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印证。

   遗憾的是中国很多大学在设置园林学科时忽略了汪先生的定义,一方面一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传统园林学作为主要内容,对于城市绿化与大地景物规划所涉及的内容未能给与充分的重视。 受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成归来的莘莘学子忽略了传统园林学在学科中的基础性地位,而全盘以西方观念来引导今天中国园林的发展与建设,掀起了西化热潮。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

   这些现象的产生,充分说明从事园林教育与园林行业工作的专业工作者对于我们学科研究内容与方向缺乏战略研究,继承中缺乏传统,碰撞中缺乏包容,发展中缺乏引导,创新中缺乏理解,导致行业内耗太大不能做大做强,其结果是学科没有应有的地位,人居环境日趋恶化。 

   不妨看看钱学森先生谈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时说:“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使我们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名城更美,更上一层楼。据说规划中的莫斯科城,绿化地带占城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那么我们的大城市、中心城市,按中国园林的概念,面积应占二分之一。让园林包围建筑,而不是建筑群中有几块绿地。应该用园林艺术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近年来我还有个想法:在社会主义中国有没有可能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大座园林?”

 

   学科的未来发展

   在演讲的最后,李炜民总工也展望了风景园林学科的未来发展。他认为,今天的风景园林建设已成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风景园林未来专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要顺应时代潮流,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中国传统风景园林艺术的传承与研究,理清国内外风景园林发展的本质和趋势,立足中国本土,致力于发展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应该在未来城市规划建设占有主导地位。 

   对此他提出来两方面建议:

         (一)持续加强传统园林科学研究。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和辉煌的成就,传统园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资源的角度,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文化的角度,被誉为“代表东方文明的世界文化遗产”。传统园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更是从根本上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过去多局限于传统园林本身,而不同历史时期传统园林与城市建设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加强园林发展史研究的同时,应该将园林与城市规划、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城市水系、农业生产等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

       (二)不断完善创新学科研究体系 。

   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维护城市宜居环境的主体。从城市用地的角度看,绿地占有市域土地面积50%以上,占有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5%以上。

   从学科研究的领域来讲,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传承地方文化特色,构建城市宜居环境,打造城市优美景观应该成为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建设宜居环境已经成为今天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与难题,作为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绿地系统必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将直接反映一个城市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指数。

   最后,李炜民总工总结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远景目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与规划行业从业者应加强对风景园林学科与城市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认知风景园林学科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位置,不断发挥风景园林研究领域的专业化应用。风景园林体系应该在城市规划中占有核心地位,成为未来城市规划中的研究主体,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的城市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让中国人在理想家园中诗意的栖居生活。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