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理论探索—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2010上海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日期:2010-05-27]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2 总体设计结构---"江滩 扇骨"

  2.1  肌理选择-"滩"

  纯自然形成的东西是受周围所有条件综合限制约形成的,看似无序但受到强大的各种力量的牵制,在无序中完美的形成一种体系。     滩的形成是纯自然的力量,其组成的形态看似自由无序但其又被无形的体系完美的统一在一个系统中。泥沙冲积而形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构思的过程中需要在地块中利用滩的概念将自然生态与城市人类活动完美的融合。

 

  2.2 地景梳理-"折扇"

  每一个景观的塑造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画面,在该地块中如何创造富有特性的沿江画面?我们首先对基地的特征进行研究,基地东西两端东西约60~100米,中间南北向宽度约为310米,基地整个呈扇面展开, 由于防洪设计的要求, 基地需要按防洪标高要求从江面开始逐步朝浦明路进行抬高。试想将抬升的扇形基地比拟为折扇的扇面,将按风向走势而特意设置的乔引风林比拟为扇骨,将整个滩的景观构成比拟为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整个扇面缓缓从江面升起并展开,如同中国传统折扇优雅的在轻舞的微风中打开,在雅致的扇骨下呈现出立体山水的长卷。

 
图 9 "扇"
 
 
图 8 "扇"的模型

  2.3 实现之道-"平衡"

  在所有的规划设计中设计理念的落实和传达都会遇到一堆纷繁复杂的问题,在这些矛盾间寻找 "空隙"实现 "平衡"是设计成败的关键。世博公园的景观设计主要着力于处理了以下的几个关系:

图 10 世博公园实景

  1) "市""野"之间

  尽量多的用人工技能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然后让其自身能维持这种平衡。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河谷、小溪、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让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旨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认真的对活动区域进行划分与界定,合理的让人为活动尽量少的影响这个生态系统。并尽量多的让人能感受到自然的生态系统。

图 11 世博公园堆坡实景

  2)"山" "水"之间

  山与水的关系用古代中国园林的说法就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山水构架是世博公园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强调山环水、水绕山,让其互相交融。

  3) "动""静"之间

  中国造园史上就提出过"园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游览者以驻足观赏为主;动观指有较长的游览路线。小景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而大景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动观妙在移步换影,静观意在花影移墙、峰峦当窗。

 
图 12 世博公园活动实景

  因该绿地同时肩负着世博会间高容量人群密度,所以利用滩的走向设置湾、岛、岸等多种空间将人活动的路线及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将停留等候的人与穿越的人有机的组织联系在一起,较大场地中设置较有特点的主题场所,以人的活动聚集为尺度,设置较多人参与的趣味性设施,达到可停留,可休憩的目的。

  4)  "林""木"之间

  "单株为木,千株为林",在植栽的群落总体设计中,需要做到"疏不失旷,密不嫌繁"。该项目中因世博会间高容量人群密度的关系必须考虑其较大的乔木覆盖遮阴率。在具体组织中,做到疏密有序,在大面积的林木种植中,模拟自然界的植物形成的规律。

图 13 世博公园实景

  5)  "传统""现代"之间

  舍弃传统造园的形式,将中国园艺的精神及内涵重新表达,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吸收传统文化的路线组织,视线组织及空间组织。运用现代的形式、材料,满足功能所需要的规模、尺度、塑造出具有独特风格个性的中国世博的滨水绿地。

  处理好"文化"与功能使用的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展现基地后工业时代的特色。

图 14 世博公园实景

编辑:royal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