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总结“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上)-行业动态—规划设计频道-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合肥总结“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上)
[日期:2011-01-12]  来源:合肥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编者按为迎接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和市“两会”的胜利召开,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壮阔‘十一五’、壮美‘十二五’”专栏,提炼十大闪耀关键词,展现“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十二五”我市跨越赶超的壮美蓝图。

  快——合肥脚步!

  “十一五”的五年,是合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活力最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上网点击“合肥速度”,能搜出1230万个相关网页,GDP增长、投资增速、财政收入提高、工业大项目投产、道路建设、办事效率……内容不一而足,已在全国引发了世人瞩目的“合肥现象”。

  腾身而起,跨越赶超,合肥脚步,又好又快!

  快,是速度!

  盘点“十一五”,串串数字说辉煌。

  GDP由925.6亿元提高到2600亿元以上(初步统计),年均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843亿元提高到3700亿元,年均增长34.9%;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提高到47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500亿元,年均增长44%!GDP、工业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跨越上行,增速雄踞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合肥速度,跨越赶超,经济发展,惠及民生。与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同时迈出精彩步调的,还有合肥百姓的生活,“十一五”,合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由9684元、3207元提高到18800元、6800元,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左右!

  以“商鞅变法”精神,推动效能革命,“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成为合肥公务员的工作常态,办事效率提高,建设速度加快,251天建成合肥伊利,14个月建成金寨路高架桥,合肥速度,世人惊叹!

  文化产业、民生工程、绿色生态等“软实力”,快速提高!“十一五”,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0%提高到8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0.1%提高到45%,人均公共绿地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3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快,是战略!

  为什么要“快”,为什么如此“快”?

  这个“快”,来自合肥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对区域竞争态势的清醒把握,对基本市情的客观认识。“不发展、慢发展”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快发展是合肥解决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客观需要。“快鱼吃慢鱼”,前面标兵更远,后面追兵更近,合肥要抢抓机遇,集聚资源,实现后来居上,就必须甩开慢条斯理的步幅,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对于合肥这样一个发展不足的中部省会城市来讲,在保持一定的质量效益前提下,坚持速度为先的战略取向,是我们缩小同先发地区的差距乃至赶上先发地区的不二选择!”

  “十一五”之初,合肥市党政代表团南下北上,一路看,一路感叹,一路思索,见贤思齐,谋快!

  认清市情,合肥上下,群情振奋,思快!

  解放思想,打破“慢小旧”思维,放快!

  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加大增量,求快!

  效能革命,加快审批,提高效率,图快!

  勇于突破,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促快!

  “实现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无功无效都是过,慢也是过。”市委、市政府强调,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好”字优先,“实”字为本,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抢上“快车道”!

  快,是境界!

  “快”是速度、是战略,更是境界!

  “十一五”,合肥腾身奋追,好字当头,快字优先,扬鞭策马,倍道兼程,在共和国的城市赛道上拼出一个闪亮的“合肥速度”,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和突破。

  5年,合肥曾对“十一五”目标任务大幅提高,实现自我超越。

  5年,合肥经济首位度由“十五”的17.2%提升至21.5%,省会城市地位风流尽显。

  5年,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GDP由第18位上升到第15位。

  前瞻“十二五”,“快”仍然是合肥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

  到“十二五”末,GDP有望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累计8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9%!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占全年85%以上!

  放眼“十二五”,合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合肥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取更高阶段、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快”,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可持续、全面协调的发展。

  “快”,提高了合肥辐射能力,引领和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迈向崛起!

  “快”,提升了合肥的地位,增强了合肥竞争力,合肥人找到了自信,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甚至如专家所言,“改变了合肥乃至安徽在全国的形象!”

  一个“快”字,境界立现!

  高——合肥目光!

  “十一五”以来,合肥以解放思想为引领,敢字当头,敢为人先,敢走新路,敢破难题,始终坚持高站位决策、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百姓生活攀上新高度。

  如今的合肥,继续用高瞻远瞩的“合肥目光”,以“一览众山小”的发展气魄,眺望那“十二五”阳光普照的“金色彼岸”。

  高站位:战略决策“谋跨越”

  “十一五”以来,合肥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的高站位决策,精心谋划治市方略。

  世界经济史表明,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工业兴则合肥兴,工业强则合肥强。在跨越赶超中,工业若不做大做强则没有出路。

  2005年8月,市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工业立市”战略部署,构筑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使“工业化”这一引领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带动“雁阵”实现比翼齐飞。

  县强才能市强。为了不让县域经济成为合肥发展的一条“短腿”,2005年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制定了“县域突破”的宏伟战略,吹响了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的“集结号”。

  在承接产业转移大潮汹涌而来时,市委市政府用放眼于全球的“合肥目光”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抢抓机遇、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高点。

  合肥提出了“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战略思想,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项项战略决策的“大手笔”:实施工业立市和县域突破战略,构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探索建立创新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打造高端产业承接平台;实施“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战略,让合肥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在庐州大地构筑了一个吸纳产业转移的“磁场”,形成了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谱写了抢占先机抓承接、众志成城谋跨越的雄壮诗篇。

  高起点:超前规划“绘蓝图”

  对于合肥来说,恪守“小县城”思维“吃老本”,将会被发展的大潮所淘汰,只有敢想敢干的高起点规划,才是抢抓机遇的突破口。

  据测算,合肥2050年人口规模将达1000万,城镇人口将达800万,600万人将生活在市区……合肥的主要决策者以前瞻性眼光,果断地看到要建设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决不能拘泥于局部的修修补补,而要高屋建瓴地系统规划

  滨湖新区在规划上面向全球招标,收到国内外102个规划方案,在最终方案的确定上,合理划定新区的规划范围,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5年11月,合肥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湖州市学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经验;2010年9月,合肥党政代表团更是远赴天津取经,学习发达城市工业化经验,深入谋划合肥“十二五”工业发展……合肥在制定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无不体现了高目标、高要求,瞅准了发达地区发展模式,力争早日实现跨越赶超。

  在学习考察后,合肥“县域突破”规划更可谓气魄不凡。肥西县,这个在2005年还是在全国县域经济排名800位的普通县城,却在“县域突破”战略的鼓舞下,树立了“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目标。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肥西在2010年入围“全国百强县”的光荣榜最终圆梦。

  “十二五”期间,合肥将站在更高起点上规划县域经济和工业发展:工业上,力争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县域经济发展上,选择培育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中心镇,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特色经济强镇,使之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迈开大步的合肥将在这新的舞台上跳出华丽而壮美的发展“圆舞曲”。

  高标准:工作精细“不凑合”

  “广大领导干部头脑一定要清醒,一定要有定力,不将就、不凑合”、“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干工作一定要做到极致”。这些市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的话语,成为合肥干部挂在嘴边的座右铭。

  一时间,高标准推进工作,办事求完美、“不凑合”成为合肥广大干部工作的共识和常态。

  “小业主大监理”、“净地施工”、工程材料备案等管理制度……一套套完备的制度、一项项“合肥模式”,无不体现合肥人制度设计上的高精度。

  徽州大道等喜获“鲁班奖”、合安路等荣获“黄山杯”,2010年10月,合肥捧得联合国人居署、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共同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些高规格奖项是对合肥“大建设”工作高要求和成果高质量最有力的评价。

  2005年以来,合肥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在全市上下掀起“效能革命”。“合肥人办事效率真高!”首次来肥的外地客商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个被称为“永不竣工的工程”给合肥带来的是“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最佳商业50强城市”等荣誉。这些荣誉均来自企业家们对合肥的良好印象和极高口碑。

  高水平:产业发展“谱新篇”

  “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培育引进创新型企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高端化路线。

  合肥初步形成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引进高技术含量生产技术。三洋洗衣机、美菱冰箱、合力叉车……越来越多的“合肥制造”通过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诞生了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合肥创造”。

  “十一五”以来,合肥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雷达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在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在肥转化,为合肥跨越赶超带来巨大后劲。

  合肥手握一把高新技术的“好牌”,大力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从2010年开始,合肥组织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在未来三年内,实施技术改造项目超过1000个,改造企业超过1000户,力争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进入国内领先、世界先进行列。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在“十二五”嘹亮的号角下,呈现一派“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惊天气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公共安全……合肥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届时力争将合肥打造成“创新之都”。

  蓄势待发的合肥,将在新一轮跨越赶超中,书写一部具有“合肥高度”的传奇史诗。

  大——合肥骨架!

  城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新港口,新机场,水陆空通达天下;城内:高架纵横,路桥延伸!

  内聚实力:百亿项目,千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电等八大产业昂首崛起;外促带动:合肥经济圈宏图渐展,区域性特大城市阔步走来!

  回眸“十一五”,前瞻“十二五”,一个“大”字,被合肥写得风生水起!

  大交通:枢纽城凸显区位优势

  芜湖路、长江路、宿州路、徽州大道、畅通一环、金寨路高架……合肥城内交通,“十一五”期间创造了“2000余年以来未有之大格局”,拉开了合肥“大城市”的框架。今日之合肥,主城区骨干路网由“十字形”转为“井字形”,西高架已贯通,东高架、南北高架加速施工,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捷报频传,一批新工程正待上马。

  打通“内网”的同时,合肥缩短与外部的“时空距离”。合六、合淮阜等高速公路贯通,“一环六射”的高速路网正式形成;新蚌埠路二期、合店路二期和合白路相继改造升级,加之已建成的蒙城北路,合肥将形成9条快速进出城通道,实现从市区任何一点出发,一刻钟内就能上高速公路;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建成通车,“一小时到南京、二小时到武汉,三小时到上海,四小时到北京”的1234高铁通道逐渐形成。2010年底,合肥港综合码头建成运营,合肥进入“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大港时代。新桥国际机场建设日以继夜,4E级大型机场初露峥嵘。

  内联外通,合肥在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地位正日益凸显。

  大城建:滨湖新城展现英姿

  “十一五”,合肥从“环城时代”走向“滨湖时代”。

  从2006年起,合肥启动“大建设”,提出“打造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按“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确定了“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截至2010年底,合肥“大建设”工程总投资986.33亿元,完成投资606.77亿元,城市框架一步步被拉开。“大建设”完成路桥工程403项,建成道路370条、708.23公里,桥梁87座。

  截至2010年底,合肥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80多平方公里,同2005年之前相比,“长大”了将近一倍;从城区人口来看,也从过去的100多万,上升到目前的310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人左右。

  描画“十二五”,合肥计划在2015年实现“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的目标。

  大产业:硬实力支撑新天地

  大城市,要有特大规模的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作支撑。“工业立市”,成为合肥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

  大招商,招大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形成大产业,按照这一“路线图”,八大产业拔节生长。“十一五”期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8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00亿元,连跨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三道标杆,增长4.47倍,年平均递增34.9%!从2006年至2009年,合肥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742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1个。2010年1月~10月,全市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1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就有17个。

  2010年,合肥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一跃成为合肥首个“千亿产业”。如今,国内外家电大品牌云集合肥,合肥家电“四大件”总产量已跃居全国第一。

  京东方落户合肥,成就了合肥历史上第一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手笔投入,为合肥工业撑起了一片新天地。

  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合肥将形成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2000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两至三家产值超500亿元和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大带动:合肥经济圈振翅欲飞

  正在逐步壮大的合肥,辐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十一五”末,合肥经济首位度由“十五”的17.2%提升至21.5%。

  2010年底,由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和桐城5市共同组成的“合肥经济圈”大家庭,首次跨区域编制5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5城市之间水路、公路、铁路的快速通道将被打通,合肥轨道交通线路将向巢湖、桐城等地延伸,发展成城际轻轨;5市共同谋划招商和工业产业布局,以合肥为中心为合肥产业链提供配套资源;共同协商为合肥未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千万人口提供菜篮子、米袋子……

  按照规划,预计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占全省比重42%,人均生产总值56000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45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500亿元,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

  合肥经济圈振翅欲飞,而合肥,更是把“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任扛上肩头。

  强——合肥体魄!

  经过“十一五”的五年发展,合肥犹如迅速强壮的朗朗少年,不断发出“少年强”的呼喊之声。

  用信念生成动力,用发展增强体魄,用建设强大筋骨,靠县域强大臂膀,用文明增强素质。“强”字,对于的合肥发展之路来说,一直是最坚定的主旋律。

  “十二五”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奔跑着的合肥,还要更高、更快、更强。

  强精神:引领发展强势

  精神,是任何一个躯体的支柱,强大、坚定的城市发展精神,激发着强市之力。

  “十一五”之初,合肥发展道路上,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作为全国27个省会城市之一,合肥如果不做‘大城市’,那要做什么样的城市呢?”这句反问,成了合肥做强城市的精神动力。

  2006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做大城,首先要成为强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决不仅是体量上的大,而是由内到外、方方面面的强。

  “好”字为先、“快”字当头的工作标尺;以“商鞅变法”的精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服务意识最强、办事效率最高、审批环节最少、审批流程最优的城市之一;坚持“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狠抓招商引资,为合肥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一系列的创新理念,让合肥树立起“强大”意识。

  强血肉:铸就强市之本

  身体的强大取决于血肉的健壮。城市发展的“血肉”和第一动力,便是经济。

  “合肥不搞工业化就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也没有出路。”对于这一点,合肥的决策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5年,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明确“工业立市”战略,合肥就此找到了与大城市发展匹配的“引擎”。

  但是,体量大、产值高只是“发动机”,合肥深知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工业做大做强的“加速器”。

  总投资达到175亿元的京东方合肥六代线,落户合肥时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液晶平板显示器项目。随着京东方的带动,鑫昊PDP项目、彩虹玻璃基板项目、乐凯工业园相继落户,形成巨大产业链条,合肥定下打造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的目标。

  “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着力抓项目、抓平台、抓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家电城、装备制造城、汽车城……一个个享誉全国的名头都深深地打上了合肥的烙印。

  未来,合肥将继续“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电3个2000亿元级产业。

  强筋骨:铺就大城之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骨架,合肥用“大建设”增强承载发展的筋骨。

  2006年春节后,合肥市委召开了为期两天的常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确立了“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大建设”在次月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以“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指针,制定出台《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5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增加到290万人,以道路桥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大建设,使合肥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扩容”后的合肥,也拥有了更强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合肥城区常住人口将突破4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0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综合承载力。

  强臂膀:推动县域突破

  “县强才能市强!”强壮有力的四肢也是合肥强市之路的重要一环。

  2005年末,合肥市党政代表团在浙江省湖州市考察学习,学习湖州发展县域经济的好经验,谋划合肥县域突破新路子。

  2006年1月,合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三县综合实力均居全省前十位,力争有1个县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将‘县域突破’与‘工业立市’、‘创新推动’等发展战略,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

  工业立县,市、县园区共建,广开招商渠道,强化城镇集聚功能,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合肥不再简单地用“内外有别”的同心圆衡量发展的主次,而是把三县作为城市副中心来建设。

  2009年,合肥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8.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151个增加到822个。地区生产总值533.58亿元,年均增长20.1%,县域经济对全市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4%。肥西县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榜单,在中部百强县排名中,位列第十。

  站在“十二五”的起跑线上,合肥将继续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并努力推动三县全部挺进“百强”。

  强细胞:坚持文明创建

  城市由人组成,每一个居民的素质犹如城市细胞,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要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全面清查应建未建的住宅小区配套学校,迁建、新建优质学校。近三年来,合肥全市共投资60多亿元新建了中小学校70多所,比前10年总和还多20所。

  2007年1月,合肥开工建设职教城,建成后将容纳20万人。作为全国科教城市,合肥逐渐形成“南有大学城、北有职教城、西有科研院所城”的教育格局,强劲的教育发展也让合肥尽显人力资源优势。

  城市更洁净、居民素质提高,是一个城市由内而外变强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合肥也不断地加强着文明城市创建力度,一年年的坚持,不为拿“牌子”,而是为迅速成长的城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新市民。

  “迎接中博会,当好东道主,满意在庐州”、“百万市民讲道德评模范做好人”、评选“我身边的好人”……让文明之花开遍庐州。

  交通秩序大整治、停车秩序大规范、杜绝渣土污染、打造放心市场……让城市管理更有序、人性化。

  2009年10月,中央文明委公布了全国114个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结果,合肥市公共文明指数进入全国省会、副省级城市前15名(省会城市第10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编辑:anna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