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园林学重组的讨论与专业教育的思考-学术思想|风景园林师-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吴良镛:园林学重组的讨论与专业教育的思考
[日期:2009-09-16]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吴良镛   发表评论(1)打印



  4. 致力于第三体系的探索

  4.1 走向“第三体系”

  从古典园林到三山五岳、大山大河、风景名胜区,到传统大地景观等姑且可以称为第一体系。

  西方现代地景学的两次发展和内涵以及面临的新的大发展等,等,可谓第二体系。

  在当今之中国,在面临世界经济危机与全球环境危机,我们针对西方的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面临良好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努力形成第一体系与第二体系的新的交融。这个有条件形成的新的东方“地景学”体系,可以成为第三体系。

  一个专业或一个学科是在时代变革中发展的,是为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生活需求而拓展的。

  当前,传统园林学正处于学习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积极应对各种人居环境问题的新阶段。

  于此同时,西方地景学的先进丰富的科学发展正在广泛引入,这正是第三体系形成的良好条件。

  期待着我们的加倍努力!

  4.2 时代任务

  中国园林专业的重组与展拓是中国园林从传统走向前沿的时代任务。

  所谓前沿,并不是那么虚无缥缈,也不靠什么人、什么单位的封赐,关键不在争什么一级学科,或者隶属于那个部门等等。这都不是问题的实质。

  最重要的是学科的内容有发展,要有远大的定位,宏观的目标。学者们要有大气魄,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家之言,要努力为中国的地景学体系做出贡献。这是需要靠园林工作者面向时代任务,自主努力与创造的。

  园林学前沿的“宝座”虚位以待,实至名归。

  4.3 关于专业名称的问题

  “地景学”并非我的发明,而是台湾学者的贡献,是哪位我未及查寻。

  1、有人说它“太直”,我说好就好在太直,我觉得这“直”得很有技巧;

  2、重要之点在“地”,大地是万物之本,园林离不开地,它更引申强调,从根本上把握其实质。

  3、我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而从地理学中得益匪浅,而且,“地景”在德文、荷兰文中早有渊源。我在大学时代就和地理学界、地理学前辈、同辈有交往,收获良多。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我们看问题讨论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从定义出发。”

  定义也有大学问,也不妨讨论下去。

  但是多年来我们研究问题是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已成为我们治学遵从的法则之一,

  如果不讨论中外园林的发展、历史、优秀遗产、文化内涵,时代演变,在空洞的概念中遨游,就难以解决问题,特别是给初学者不正确的概念,或者继续以讹传讹,这就罪过了。

  这是必须要明确的,希望严肃对待。

  当前“地景生态学”这一切实在的内容是一个根基,而景观,可以是建筑景观、城市景观、文化景观等等是一种泛化的概念。但是也不是说“景观”一词就不能用,有些情况下还是可以使用的。

  正因为上述理由,我并不固执己见,就习惯的园林学(有时可再加上风景园林学),还比较顺当。

 

   吴良镛院士简介

  中国建筑学家。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吴良镛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建设人才和师资队伍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此外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 【更多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1)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09-9-21 14:03:31
高屋建瓴啊,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了,就是不知道有人敢这么拓展 园林专业么。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