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文化特质-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文化特质
[日期:2010-08-17]  来源:济南时报  作者:王育济   发表评论(0)打印



    考古发掘和民俗学的资料表明,济南远古先民的生活习性,已有明显的“泉水胎记”,因而应该把济南泉文化的历史延展到8000年以上,使“泉”成为济南8000年一以贯之的文化标记和生命根脉。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一:伯泺父壶盖中的“泺”字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二:带有“泺”字的甲骨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三:甲骨文中的“泺”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四:金文中的“泺”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五:黑虎泉王锋摄

济南泉文化8000年之源流与城即园林特质

图六: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局部)形象体现了济南“城即园林”的特色

 

  章丘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均距今8400-7700年)中,先民的卧室都有特别烧烤过的坚硬的“泥地板”(1厘米厚,黄膏泥烧烤),显然是多水环境中的一种防潮措施。

  长清月庄遗址(距今8000年)发现26粒稻种,这是目前我国北方见到最早的稻米遗存之一,弥足珍贵,也实证着8000年前济南温润多泉的环境。

  考古工作者在小荆山遗址的墓葬群中搜集的全部随葬品共14件,除1件骨器外,其余有10件蚌壳、3件蚌壳制成的工具。其中两座女性墓中又有纽形蚌饰和蚌簪,这是泉水留下的审美印记,是济南8000年来一以贯之的泉文化的标记。

  小荆山遗址出土动物遗骨,可分类为22个种属,其中淡水蚌类等7种,淡水鱼2种,龟1种。淡水生物种类比例之高,是其他区域的文化遗存中少见的。尤其是2块龟甲的出土,可以使人产生很多有关“泉水”的联想。

  济南的远古居民,根据学术界一致的看法,就是后来古文献中的“东夷”。《说文解字》在解读“夷”的造字成因时说:“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这里的“大”是“身躯高大”,“从弓”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善于使用弓箭的人”;另一种解释是“人蹲踞状的摹写”。因为甲骨文、金文中的“夷”都是人蹲踞的造形,故后一种解释可能更接近“夷”最初造字的实情。这种“蹲踞”的习俗一定与多水的生活环境有关,尤其是与济南泉城这种“遍地泉水”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也是远古先民的“泉水胎记”。

  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与中国最早的文字、最早的诗歌、最早的史书同步,甲骨文中的“泺”、《诗经》中的“有洌氿泉”,以及《春秋》、《左传》中的泺、华诸泉,构成了济南泉水文化最悠久、最厚实的历史,这是世界上任何有泉水的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是可以释读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近代以来,收集、整理有文字的殷墟甲骨片共10万枚,其中的一枚上刻有一个“泺”字。古往今来,只有济南有“泺”字的地名:它可以指“泺水”,也可能指泺水的源头“泺源”,“泺源”就是“趵突泉”。这是文献中有关济南的第一次文字记载,距今已有近3500年的历史。“泺”字十足珍贵:作为地名,仅出现在济南,具有唯一性,又是10万枚甲骨文中唯一的“泺”字。这种“双唯一”以及它清新快乐的构字——— 如同泉水在欢唱,足以成为济南市一个广为人知的“名片”。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东》,是西周初年(距今3000年)地处济南章丘“谭国”的一位官员所写的一首诗歌,是有关济南历史最早的一篇文献,具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从这篇文献中可以看出大东地区与西周王朝的诸多冲突,可以看出当时民生的艰难。济南的泉水也在《大东》中得到明确记载——— “有洌氿泉,无浸获薪”,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济南泉水之清洌和喷涌之强烈(侧喷之泉为氿),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泉水的众多:遍地泉水,连放柴的地方都没有!

  我们知道,宋代的苏辙曾说“济南多甘泉,流水被道”,《老残游记》中更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这种“泉水满城”的文献记载,显然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大东》。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该书记载了公元前694年鲁国与齐国在“泺”,即今天的趵突泉边举行的一次国事会谈,距今已2700多年。这次会谈中,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与齐襄公旧情复燃(二人原为同父异母兄妹),导致了鲁桓公被刺身亡。此次“事变”之后100年,鲁晋等国联军与齐国在济南市北郊的华山下开战,兵败的齐国国君易装后佯装在华泉边汲水,躲过一难。此次“华泉汲水”记载在《左传》中。《左传》是解释、增补《春秋》的一部史书,故《春秋》、《左传》并列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趵突事变”和“华泉汲水”故事性很强,可直接入戏。从史学的角度看,“趵突事变”说明,2700年前的趵突泉一带已经成为齐鲁两国公认的,因而也是“国际”知名的一个风光秀美,具有休闲、游览、接待功能的胜地;而“华泉汲水”则说明,2600年前,即便是在济南的北郊华山一带,泉水与民居生活也已是密不可分了。这两则史料大致可以说明,两千六七百年前济南的泉水文化已经融入到了政治、军事、民居、交游、饮食男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关济南湖山林泉的第一次独立的、多景点的记载,出现在公元六世纪的《水经注》中。当时的济南,已经成为全国公认的风光最优美的城市;湖山林泉则是这座“天下名州”的标志性“名片”。

  郦道元(约466-527年)年轻时曾随其父亲到过济南,后来在其《水经注》中对公元六世纪初济南的趵突泉、珍珠泉、五龙潭、千佛山、舜井、历下亭、华山等分别做了描述,其中“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成为描述趵突泉的经典用语。以往有关济南泉水的记载,都是依附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的,《水经注》则第一次把泉水,把湖山林泉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描述。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