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给未来留白-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让文化给未来留白
[日期:2010-01-18]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作者:毛光勇   发表评论(0)打印



  (一)

  沐浴着融融冬阳,记者昨日漫步黄石磁湖北岸,点缀着亭台轩榭、飞瀑涌泉,长约3公里的湖滨公园,画卷一般铺展眼前。

  黄石市作协秘书长吕永超告诉记者,竣工不久的这片滨湖景观工程分为两个园区一条绿化带,有62处景点,目前的名称还没有最后敲定。

  这些景区、景点起初都规划了“艺名”,后经景观工程文化小组反复斟酌决定,将两个园区的名称由原来的“霞湾榴红”、“楠茶语”分别改为“榴韵霞红”、“竹风茶语”,使之对仗工整、更有韵味。原定的“矿冶文化带”因主题景点内容没有最后确定,建议暂不命名。

  为一项市政工程专门成立文化小组,在黄石还是第一次。其使命是,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磁湖景观建设,推敲景区、景点的架构和命名等。

  吕永超介绍,因为意见相左或没有考虑成熟,专家们只建议暂定23处景点的命名,其余39处留给市民和游客,留给城市文化建设的后来人。

  北大的湖以“未名”而名,泰山登封台石碑因不着一字而让人追思不尽。建市不到60年的黄石,虽急于梳理自己的文化谱系,却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体悟到,丹青妙手往往留白于画,一座城市的文化需要在不断充实中沉淀、丰盈。

  (二)

  如果可将北京、西安、南京比拟成书香门第出生,黄石也许不是,无论是在别人眼里还是自己心中。

  然而,每寸土地都同样经历过千万年的浴火重生。改革开放的经济勃兴带动了黄石人的文化觉醒。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想把能凸显个性的文化符号展示出来,摆上“客厅”。

  磁湖就是黄石的“客厅”。这片8.4平方公里的一汪碧水,两面依山、荡漾城中,一湖美景堪与西湖称“姊妹”。

  当林立的烟囱在城市上空消失殆尽,肆意排放的污水被一一截流,黄石人精心规划的磁湖景观,在环绕老城区约8公里的岸线上连发兴建:2008年6月,投资7000余万元的磁湖北岸滨水景观工程启动;去年10月,总投资2500万元的磁湖西北岸景观工程开工;去年12月,概算投入逾亿元的磁湖东北片景观工程动工。

  文化小组顾问李声高认为,这是对磁湖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再造。黄石人已懂得用文化理念引领城市建设并贯穿始终,可文化载体的建设也要注重自然积累。比如,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堤、净慈寺、岳王庙等,都是当时人们根据社会生活的自然需要修筑的,苏州四大园林曾经是达官巨贾的私家园林。美化磁湖除了依靠政府工程,最好还能调动民间智慧,吸纳民间资本,不能急于给某个景点贴上不太恰当、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标签。

  发展的中国,开放的世界,赋予黄石新的思想高点。

  (三)

  在黄石市文化局,记者看到一份讨论是否在磁湖边建“矿冶文化墙”的会议纪要。在去年12月底举行的这次会上,该市文化和园林界9位专家争论激烈,最后形成一致意见:“如果可建可不建,建议暂时不建为好。”

  拥有3000余年青铜冶炼史的黄石,同时还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和水泥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市长杨晓波指出,由于过去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不够、宣传不力,这块金字招牌一直“养在深闺”,矿冶文化只有概念没有名气,文化潜力没能很好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黄石园林局总工程师汪道明介绍,黄石人文积淀其实非常丰厚,唐朝诗人刘禹锡怀古西塞山留下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悲怆诗句,民族英雄岳飞曾在大冶铁矿开炉铸剑,苏辙拜访苏轼途中曾避风磁湖……有些历史遗迹和传说,不少黄石人自己都不清楚,急需展现和普及。

  黄石人的“山仁”“水智”在一番激荡交融中,暂时留下一片静谧的空白。

  留白,留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无穷空间,尽可放飞梦想、勾画蓝图,让文化浸染黄石,去承载矿冶文明裂变释放的任何可能。

  (本文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

编辑:jojo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