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园林中的藏族文化(组图)-园林文化-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北京古园林中的藏族文化(组图)
[日期:2009-06-15]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颐和园里的“转轮藏”

  颐和园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皇家园林,它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和景观主要素材,营造了一座行宫与园林融为一体的大型园林。昆明湖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摹仿江南著名园林的风景和造园手法,以水乡湖光山色引人入胜。而万寿山则是以喇嘛庙建筑为主,造成一个佛国世界。

  佛香阁坐落在八角形石须弥座上,阁内原来供奉的佛像很多,后毁于咸丰时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战火中。现在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是上世纪80年代从弥陀寺移来的;千佛阁之后,有四柱七楼仿结构牌坊一座,石券门三个,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其北的山顶上,建面阔五间、砖石供券结构的两层大殿,即“智慧海”(意为佛的智慧如大海),外墙镶嵌千尊琉璃佛像,内供观音、普贤、文殊像;转轮藏是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的。两侧配亭均为上下两层,八角攒尖式单檐塔。东亭的下层置二层转轮藏,供铜佛16尊,上层为四层转轮藏,供佛32尊。西亭下层是开花献佛,有佛像4尊,上层为五层开花献佛,有佛像40尊。两亭内都有木塔贯穿,塔内有轴。塔下有地道相通,开动塔轴的机关,塔随之转动。这种建筑形式,称为“转轮藏”。它是以建筑形式表现的一种宗教法器。我们在藏族地区经常可以看到,僧俗群众手持带柄的小转经筒(内藏经文),不停地转动,口中还不停地念诵着六字真言。在他们的观念中,摇动转经筒一圈,就等于念经一遍,是一种很方便的诵经方法。转轮藏中的木塔,就是大的转经筒,是为方便帝后们礼佛设置,在承德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也有这样的转经木塔,与此形制相同。

  万寿山后坡也是以须弥灵境为中心的大型喇嘛庙建筑群。须弥灵境坐落在万寿山北山,坐南朝北,平面略呈丁字形,依山就势,建筑依次升高,显得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节奏性很强。其整体建筑规制,与承德外八庙的普宁寺大体相同,建造时间也大体相同,都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前后。整个建筑群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汉式佛寺格局,后半部仿西藏最早的佛寺桑耶寺。

  在须弥灵境后(南)面有一座高高的金刚墙,仿西藏桑耶寺的藏式建筑,就建在金刚墙里的台地上,其格局与承德普宁寺的后半部分完全相同。它是以香岩宗印之阁为中心(相当于承德普宁寺的大乘之阁),在佛教的意义上来说,是佛所居的须弥山。周围建有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殿、四色塔。所谓四大部洲是在不同形状的高台上。四大部洲之外为八小部洲,均为藏族碉房式平台上建小殿。同时毁于英法联军战火的,还有香岩宗印之间东西两侧的善现寺、云会寺,都是藏式喇嘛庙。

  静宜园里的“召庙”

  北京西郊著名的园林风景胜地香山,清代称为“静宜园”,也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喇嘛庙在这座大型皇家园林的风景构图中,也有着重要位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宗镜大召”之庙(俗称“召庙”)。它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来京庆贺皇帝七十寿辰的六世班禅梵修、居住而建造的。其规制与承德外八庙的须弥福寺之庙(俗称“班禅行宫”)基本相同。略仿西藏日喀则班禅所居札什伦布寺大殿之意。由于其主要建筑已毁,无法将其详细介绍给读者。不过,幸存下来的琉璃宝塔,仍然使这一带风景动人心弦。

  今天,当我们在这些风光无限的清代皇家园林中,散步休闲,神清气爽时,领略这些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是一种精神享受。同时,也可以视为以山水建筑写成的史书,它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是一个优美和谐的整体。

编辑: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