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国内名胜-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风景园林领先综合门户
渌江书院
[日期:2009-04-07]  来源:中国旅游网  作者:   发表评论(0)打印




 

     醴陵建书院始于宋淳熙二年(1175),本邑贡生黎贵臣在城南郊讲学处建昭文书院。后朱熹聘黎贵臣为长沙岳麓书院讲书执事。明清两代醴陵有多所书院。

     渌江书院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位于城东学宫故址(今一中校园内).道光九年(1829),迁建于风景秀丽的靖兴山腰,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 7000平方米。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后改县立中学)。民国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中学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 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县立中学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后,原址曾办过医院或闲置。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

     南宋朱熹、吕祖谦,明代王守仁、邹守益、罗洪先均曾来醴陵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其湖湘学派对醴陵影响颇深。湖湘学派正规现实,轻空谈,倡经世致用之学。渌江书院先后有五、六十人掌教,多为名流,部分重考据之学,倡经致用者更多。突出的代表是道光十七年(1837)的院长左宗棠,因受业师贺熙龄的熏陶和陶澍、林则徐等的影响,关心政事和时局。看到清廷衰败,探求医治药方,主张某些变革,以发展经济,振兴武备。左为渌江书院撰门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常领生员登靖兴、仙岳,周览山川形势,指点何处可守战,何处可设伏……。

     两江总督陶澍回新化扫墓,路过醴陵,驻馆育婴堂。知县请左宗棠为作门联,曰:“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门联既表达三湘子弟对陶澍的仰慕之情,又突出陶澍引为“旷代之荣”的一件大喜事,即道光十五年,皇帝第十四次召见陶澍时,亲笔为陶澍少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匾。陶知系左所撰,约见并留作长夜谈,相与纵论古今,被视为奇才。这一机遇,为左宗棠步入仕途,位列清廷重臣的人生转折点。

     渌江书院在醴陵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振兴教育,培植英才作出了巨大贡献。民主革命先驱宁调元,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同盟会元老萧昌炽、燔昉、袁家普,南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学者傅熊湘,著名文人、南社成员卜世藩、刘谦、刘师陶等,均曾就读渌江书院。书院改办为渌江高等小学堂,监督(校长)是民主革命先烈刘揆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李立三,杰出的军事家左权、蔡升熙,解放军高级将领宋时轮,著名革命先烈陈恭、陈觉等都是由渌江书院发展而来的渌江中学(县立中学)学生。

     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我国著名醴籍书法家李铎为题门额:“渌江书院”。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有书院始于唐,盛于宋。醴陵建书院始于宋。宋代书院,官办、民办都有,多选择山林名胜为院址。一般都有著名学者讲学,并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议论,和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学经籍为主,间或议论时政,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宋乾道三年(1167),应岳麓书院山长张式 邀请前往讲学的朱熹,返回福建途中,在醴陵学宫(今一中校园内)讲学。随后,朱嘉门人、本邑贡生黎贵臣在县城南郊金龟山(又名塔岭)麓讲学。贵臣字昭文,淳熙二年(1175),在贵臣讲学处建昭文书院。同年,吕祖谦走访朱嘉,途径醴陵,在北乡简家冲讲学。后在吕祖谦讲学处建莱山书院(吕祖谦,人称东莱先生,理学名儒,与朱嘉、张木式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当地有东莱桥、夫子坡等胜迹。

     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潭州安抚使,聘请黎贵臣为岳麓书院讲书执事。淳佑年间(1241~1252),县城西郊建西山书院。

     元代,规定各州府皆设书院。醴陵在元初升为中州,应有书院,但史籍无记载。

     明、清时的书院,多数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明正德二年(1507),将莱山书院迁至城内县署后,改名东莱书院(清初改为营署)。王守仁于正德初两次寓醴,先后在泗洲寺和靖兴寺讲学。崇祯六年(1633),知县朱三才在城北文昌阁旁建超然书院。清康熙六年(1667),改名文成书院,以祀王守仁。康熙四十年维修后,复名超然书院。

     清乾隆初,邑绅彭之冕在城西江东坊(今江源开发区一带)建江东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管乐在城东青云山麓朱子祠右侧学宫故址建渌江书院。三十八年,重修朱子祠(今一中校园内),增祀吕祖谦,门额题:“近思书院(因朱嘉、吕祖谦曾相继来醴陵讲学,并同著《近思录》),”。后近思书院废,复名朱文公祠。祠前有泉,旧志形容:“水出如丝如雾,白器酌之,色深绿可以书字。”就泉建瑞渌池,为醴陵八景之一的“圣池瑞渌”。醴陵一中基建时毁池,将瑞渌池石碑移置于教学楼旁水池边。道光九年(1829)知县陈心炳将渌江书院迁建于城西靖兴山今址。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

渌江书院气候:醴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

编辑:理想 | 阅读: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网友评论(调用5条)  更多评论(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导致的法律责任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评论即表明您已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最新推荐
企业服务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