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晋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获双赢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新闻频道国内动态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改革开放30年:晋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获双赢
日期:2009-01-07     来源:晋城在线     作者:王新菊 张大鹏   我要评论()



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获双赢

经济社会——改革开放30年山西晋城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其中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趋加剧。如何以最低的环境代价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同时还能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借改革的强劲东风,加快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GDP由1978年的6.0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9.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全市GDP总量是1978年的21.6倍,平均每年递增12.9%。全市的综合实力位列全省前列,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我市也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河道治理以及生态园区的建设等碧水蓝天工程,关闭和淘汰了一些高污染、低产能、高耗能的企业,使我市的节能降耗也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实现了全市市区二级天数保持在280天以上,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大改观。

  一、合理开采矿产资源,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我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市查明和发现的矿产23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19.5%。其中具有探明储量或预测储量的矿产12种,占全省有探明储量矿产的19.3%。煤炭资源是我市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六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含煤面积4654.4K㎡,占全市总面积的49.01%,煤炭资源地质总资源储量458.8亿吨,其中探明储量273.48亿吨,占全省无烟煤探明储量的54.65%,占全国无烟煤探明储量的25.76%。我市主要开采的矿产资源为煤、铁矿和硫铁矿,其它矿产只有小规模的开采和零星开采。矿业生产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支持我市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产业系统。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有水快流”政策的引导下,全市很快出现了小煤矿星罗棋布,炼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矿点多、规模小、开采技术落后等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地塌陷、水源减少,大气、土地资源遭到污染,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最终使人们尝到了苦果。如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集约型发展之路。

  从1995年开始, 我市就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下狠手改造、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冶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比较优势,围绕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对新上项目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对不达环境保护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从2002年以来全市投资300万元以上的142个有污染的建设项目全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水泥、电力、化工等重污染企业进行强化治理,更新改进除尘设施,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另一方面,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煤、铁等传统产业,对煤炭行业实行"关小改中建大",建成百万吨以上矿井8个,完成长壁开采工作面改造达到370矿,煤炭入洗率达到22%,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28%,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回采率和环保达标排放率。对冶铸行业实施"关小建大"战略,在关小的基础上,建成179以上高炉13座,一批精密铸造企业迅速崛起。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发挥现有资源,走“煤——电,煤——焦,煤——精细化工”之路,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逐步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模式转变,有效地推进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保护了资源与生态环境。

  二、土地资源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全省领先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母,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命。我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在土地面积中的比重低于全省水平,1985年,我市拥有耕地面积194.82千公顷。近年来,我市面对保护耕地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用地增加的矛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坚持“占一造一”占补平衡,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力度,到2007年底完成开发复垦整理耕地2.27千公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8千公顷。30年来,我市虽然经济发展了,城市扩大了,但耕地面积并没有锐减,2007年,拥有耕地面积192.15千公顷,保持了耕地总量动态基本平衡。

  解决环境污染,改善生存环境,生态建设是基础。建市之初,我市森林覆盖率仅有19%,有林面积271.8万亩。3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造林绿化进程,大力实施林业精品战略和科技兴林战略,1992年,严格按一村一图一套表的标准把全市221万亩荒山绿化任务全部落实到了每个山头、地块和班组,全民植树蔚然成风。近年来,又及时抓住建设“绿色晋城”和农村小康建设快速发展的契机,作出了开展小康村生态园林化建设和全面实施通道绿化战略的决策,整体推进城乡绿化,鼓励和支持民营林业的发展,推动造林绿化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全市六县(市、区)的环城生态林建设工程已初具规模,有近一半的乡镇启动了环村环镇绿化带建设工程,建成700多个生态绿化村。通道绿化工程经过连续6年的奋战,共完成公路绿化3000多公里,完成公路两侧荒山绿化7.8万亩。目前,全市已有两个县被全国绿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有12个村镇被全国绿委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有69个村被市绿化委员会命名为“生态园林化小康村”,绿色网络初具规模。由于措施到位,1998年以来,我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底,全市有林面积已达到534.33万亩,森林面积达478万亩,覆盖率达到33.6%,在全省均为最高,也是全省第一个整体实现基本绿化达标的地市。同时,我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采取拆墙透绿、拆违还绿、拆临造绿、见缝插绿等措施,使城市绿化、居民区绿化、厂矿企业绿化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底,我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公共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5.3%、43.2%和15.5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建成了“省级园林城市”。让土地披上绿装,不仅丰富了林业资源,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净化了空气,绿色晋城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天蓝水碧生存环境大变样  市区空气质量在全省11个地级市中排位第三,河流治理让污水变清流

  空气与水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市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欠帐,再加上工业污染的不断加剧,市区空气质量逐年恶化,据监测,2001年、2002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分别只有28天、59天,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连续两年在全省11个地市排名倒数第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03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市区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

  两年来,围绕“蓝天工程”,市环保局在各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治污先治源头,对春光电厂、市水泥厂、丰泰电石厂、天脊集团晋城化工公司等污染大户通过技术改造进行限期治理,取缔关停了市区周边地区110余个土小企业,全面启动了市区禁用散煤工作,实施了散煤准入市区制度,取缔了污染严重的小型煤场66家,对17家大中型宾馆、饭店及洗浴业的20台营业性散煤锅炉进行了治理改造,对市区建筑施工、拆迁、道路施工现场设立围挡,硬化场地,建立水槽,对裸露地面喷洒抑尘剂和覆盖绿网、洒水抑尘,一个个硬措施,使市区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优于二级的天数由2001年的59天,猛增到2007年的320天(见图表)。空气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6.51下降到2007年的2.48,被省政府列为2007年全省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重点城市。截止2008年7月,市区空气质量已达国家二级标准。


(2001年-2007年空气二级以上天数)

  我市是全省的相对富水区,建市30年来,由于降雨量的减少,地下水超采,水资源量也在衰减。到2007年,我市的本地水资源量24690亿立方,比建市初减少了3.5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873立方米减少了130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540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人口2300立方米的水平,属于资源性缺水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再加上企业废水排入河流,使水污染成为威胁生态健康的一大杀手。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适时启动了“碧水工程”,一方面加大地表水开发力度,上马建设张峰水库、下河泉水源工程、丹河源头引水工程等水源工程,逐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缓解了全市用水的供需矛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按照“治丹保沁”的原则,对丹河、沁河流域的重点排污企业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和治理力度,制止超标排放。同时,在市区上马建设市污水处理厂,启动高平市、晋煤集团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并于2003年投资2亿多元对"两河"进行彻底治理,使昔日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龙须沟”变成了市民观光游乐的好去处,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对以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我国到2020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有可靠、洁净、经济的能源为保障。我国是一个贫油、少气、富煤的国家,煤炭是最可靠、最廉价,完全可以洁净利用的能源,煤炭在能源消费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在未来50年内不会改变。国家对煤炭的需求将是一个稳定增长趋势,从我市的资源现状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煤炭资源属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与煤炭的供给能力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资源本身的价值将是一个不断增值的趋势。为此,我市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做到科学、合理、适度、有序,使其为全市人民争取更大更长久的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关系:

  1、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中求保护,保护中开发,努力降低资源耗竭速度,延长资源的服务年限,实现资源开发的相对可持续。

  (1).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科学合理的矿产资源规划。我市西区已被国家列入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范围,必须严格维护国家的总体规划,整体煤田不能随意地分割肢解,为特大型矿井的建设提供可靠的资源保证;同时依托技术装备先进的骨干矿井对下组煤进行整合,实现集中开采。

  (2).继续坚持“关小、改中、建大”的发展方针。按照“稳定东部,适时、适度开发西部”的总体思路,彻底关闭9万吨及以下的小煤窑,搞好东大、玉溪、樊庄等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十一五”末,将全市煤矿总数控制在200—300座,原煤生产能力提高到1亿吨左右,其中:国统及省营矿4000万吨,地方矿继续维持在6000万吨。

  (3).依照煤炭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完善煤炭资源转让的市场机制,矿产资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必须按资源的储量和赋存条件进行公开拍卖,提高进入煤炭开发领域的门槛和开发的成本,增强全社会对矿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4).以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煤炭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技术水平。随着开采难度增大,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市煤炭开采技术水平,继续加大采煤方法改革力度,提高资源回收率,到“十一五”末,保留矿井要全部实现长壁机械化开采,全市煤炭资源回收率由现在的43%提高到55%。+

  2、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继续坚持“加工、转化、增效”的发展方针,延伸煤炭加工转化产业链,将煤转化为高效、洁净能源,实现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其重点应放在煤炭的深加工转化上。2007年我市原煤产量7867万吨,原煤销售7791万吨,销售出省约6629万吨,占85%,就地加工转化及自用为1162万吨,占15%,煤炭加工转化的潜力仍然很大,必须坚持以煤为龙头,加快煤、电、化一体化开发的步伐,加大煤的液化、气化和精细化工的开发力度,尽最大可能延伸产业链,提高煤炭附加值。据测算,煤转电可增值1.8倍,煤转肥可增值1.5倍。转化为精细化工产品可增值数倍。所以,在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和提高煤炭的深加工转化能力。

  3、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煤炭资源开发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市政府要建立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机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煤炭企业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由企业专户储存,政府监督使用,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三废”的治理和综合利用,引导煤炭企业利用煤矸石、瓦斯、矿坑水发展电力、民用燃气、建材和农业灌溉等,将煤炭伴生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尽。

  4、正确处理好煤炭资源开发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每年财政收入的70%来自煤炭,预算外资金90%来自煤炭,我市的经济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但煤炭资源是有限的,将在开采中逐渐减少,并走向枯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能实现永久的可持续,而我市的经济必须实现长久的兴旺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的教训,未雨绸缪,早作应对。否则,待到煤炭资源开发步入衰竭期时,各类社会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发展煤炭接替产业的难度将更大,成本更高。因此,要充分抓住目前我市煤炭产销两旺的有利时机,建立煤炭衰竭转产基金,积极引导煤炭企业发展地面接替产业,由煤炭行业一枝独秀调整为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晋城市统计局)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Aggie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