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舞台谁与争锋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新闻频道人物访谈  rss订阅
      高级搜索 
中国建筑舞台谁与争锋
日期:2008-08-28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刘阳   我要评论()



    申奥成功之后的这7年,正是中国建筑设计受西方思潮冲击最大、也是最明显的时期,西方理念在中国迸发了巨大的鲶鱼效应,给中国建筑师和建筑业带来的冲击与思辨也是空前的。

  今时今日,在奥运会闭幕以后,回眸、梳理过往,中国建筑界到了又该做出一个阶段性总结的时间结点了,而站在这个结点之上,对后奥运建筑、科技的思考也不可避免。

  奥运建筑的中国元素

  中国房地产报:在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中,国际建筑师占据主流地位。您觉得这一现象给中国的建筑设计界带来了哪些影响?

  周榕:西方建筑师很聪明,他们进来时很少采用自己单独的团队,而一定是跟国内团队合作。而更聪明的是国内的一些建筑师,尤其是国内几个主要的设计院和设计机构,他们主动去寻找国际招投标团队作为自己的伙伴参加竞争,水立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建院主动找了澳大利亚的一家设计公司共同合作。中国建筑师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并且在奥运设计竞赛中取得了重要的发言机会。我想参与奥运建筑的设计工作对于他们设计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而实际上这些主要的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建设,由于有了中国建筑师和建设工人的参与,在竞争与建设过程中,也给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相当大的自信。即便主导几个主要建筑的创意依然是来自西方,但是我觉得中国人能够参与进去就是一个重要收获。

  方振宁:中国建筑师在这次竞赛中虽说崭露头角,但主要的场馆设计还是处于配角位置。但是,中国建筑师通过这次盛会取得了中国建筑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锻炼机会,也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关,在这点上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房地产报: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奥运场馆的竞赛和设计中,充斥着各种中国元素。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周榕:我个人认为奥运建筑中最精彩、最杰出的两个无疑是鸟巢和水立方。实际上鸟巢、水立方如果从形状上来说,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思想里面阴和阳的奇妙融合。比如说鸟巢,它本身就是一个钢铁材质的庞然大物,但是整体意向又做得非常纤细,这就体现了一种阴阳的交融。

  而水立方本身使用的是水泡这样的意向,但是整体上又是一个横平竖直的建筑,这也是刚与柔的结合体。而且它还体现了中国自古代起就存在的“建筑不是永恒的事物”这一观念。中国古代的建筑到一定年限就经常更换,拆了重建,所以它的那种临时感其实跟中国的建筑传统有很相似的地方。而这两个建筑如果不是放在北京的话,就体现不出来这种感觉。

  西方设计思潮冲击波

  中国房地产报:您觉得西方思潮的到来给中国建筑界带来了哪些影响?积极的方面和负面影响各是什么?

  周榕:我感觉到现在为止,中国建筑界受到西方建筑思想的影响还不是特别大,主要还是受西方建筑形式的影响比较大。

  但我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可能更多地只关注了形式而没有关注思想本身。现在中国建筑界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太严重了,尤其是近年来北京和奥运有关的几大建筑,以及国家大剧院和央视大楼等公共建筑,均过于形式主义,而且追求宏大纪念性的倾向明显。

  不过也因为西方建筑设计思潮的冲击,中国的建筑界变得不再保守。自从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大楼这几个大型建筑出现之后,我觉得中国建筑界的思想得到了一次解放,开始能接受一些新鲜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了,这为中国建筑界带来了一股自由之风,同时地方政府的决策也开放了许多。

  方振宁:建筑对城市和年代的影响要从长远来看,中国向全世界招标是近几年才开始的,我个人认为,目前这些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以及带来的设计思想对中国来说影响并不算太大。

  从积极的方面看,西方建筑思潮给中国的建筑界带来了一些进步。那些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优秀的建筑,往往会启发人们的创造激情和欲望,给中国建筑师们带来动力。而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由西方设计思潮进入中国带来的刺激,对中国建筑师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消极的方面我认为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国外建筑思潮进来,首先是对中国的公共建筑,即地标性建筑产生了影响,并没有对人们居住等方面需要的建筑产生过多影响。

  中国房地产报:这几年来西方设计思潮大举入侵,各种建筑上被移植了西方的设计风格和元素,例如曾流行一时的“欧陆风”等,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周榕:我个人非常明确地反对欧陆风,因为这就像一个现代法国人穿着17世纪法国贵族的服装,是一种很滑稽的东西,那是一种时空的错乱。

  而对于所谓的西方和东方,现代主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把建筑的地域性给消除了,其实很多现代的东西都是相通的,你很难说哪些是移植西方的,哪些是东方的。

  当然,如果你百分之百地“拷贝”,或者从别人那儿截取一段下来那是不好的。实际上我觉得,对于设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用我们现代的材料和现代工艺,按照中国人的文化或者是生活习惯做出一些属于中国的东西。这是我比较赞赏的一种倾向。

  齐欣:这种移植肯定是不好的,但你不能归咎于西方建筑设计思潮对中国的影响。“欧陆风”这种东西,你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这完全是一个中国现象。

  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方法和观点,而不是风格或手法。所以你可以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位卓越的建筑师,都不会照抄别人的风格,也不会抄袭别人的语言或形式,而是基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去做个人风格的作品,实际上这才是一种创作。所以从创作的意义上来讲,我觉得现在很多中国建筑师可能还没有达到这个层面吧。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中国建筑界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西方设计思潮的引入与冲击?

  周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互为参照系,也就是说你的眼界要能够扩大到全球范围。西方建筑思潮,包括西方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总比不让他们进来好,要不然你就真的处在一个封闭的体系,根本不知道人家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就会彻底地处于弱势。由于西方的东西进来了,中国建筑师的整体设计水平和10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齐欣:我觉得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平面。不管你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你在东方做建筑时就要考虑东方的具体情况,做西方建筑时就要考虑西方的具体情况,跟所谓东西方没有直接关系,应该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后奥运时代中国建筑师之路

  中国房地产报:近几年来我们国内的建筑市场大多被国外设计师抢占,很多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鲜有中国建筑师的身影。你怎么看待目前中国建筑师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所处的地位?

  周榕:还算正常。因为我们国家整个建筑设计水平,至少在10年前跟西方当代的这些设计师还差了相当长的距离。这就像中国男足一样,你确实技不如人,踢不过人家是肯定的。

  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互相切磋、融合,整体来说,现代中国建筑师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建筑师经过这些挑战之后还能生存下来,那么这些生存下来的人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对今后都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以前中国建筑界是一个典型的官本位的圈子,建筑师都是以各大国有设计院、主流建筑院校为代表,他们形成了建筑界的主流声音和主流权威,这些人实际上没有经过市场的历练与竞争。而由于西方建筑师大批进入,随之变成一个天下大乱的格局,一直到现在慢慢地开始出现新的秩序,那些年轻的建筑师、民营设计机构、个体设计事务所纷纷出现,我觉得是对原来体制的一种强大冲击。我个人认为,中国建筑界的新秩序实际上是在重建过程中。我觉得这是好的现象,对中国建筑界和建筑师们是一种促进。

  齐欣:外国人在中国做的建筑实际上还是非常少的,只是因为那些外国人做的建筑可能更引人注目些,但是我相信全国至少有95%以上的建筑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

  虽然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招投标后最后都由外国建筑师获得,但要看到,我们是在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走人家二三百年的路,所以实际上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可能总体水平比较差,但另一方面我们的学习能力也越来越快。

  中国房地产报:奥运这个平台结束之后,后奥运时代,中国建筑师的未来之路又该走向何方?

  周榕:奥运会从申办到举办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建筑是几十年、几百年的东西。在奥运会结束以后,我觉得我们需要反思一下以奥运建筑为代表的这一批六七年间建出的建筑。中国的建筑不缺少宏大叙事,尤其在北京,这种宏大的地标性建筑太多了,虽然这些建筑本身设计水平高超、建造工艺精美,在视觉上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来说影响并不大,反而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觉得北京也好、全中国也好,更缺少的是真正从人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的建筑。说到后奥运时期建筑设计应该怎样发展,我觉得必须要真正建些能够关怀到人们根本性需求的建筑,不要忽略城市存在的根本目的。

  中国的建筑师未来应该根据自己本身的实力和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应对。因为中国建筑市场在未来可见的时间范围内还是一个庞大的蛋糕,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这里面有很多的发挥机会。如果说有一部分建筑师有很强的创造性、有很好的阅历和经验、有很广阔的全球化视野,那么这些建筑师完全可以在巅峰对决里跟国外的顶尖建筑师放手一搏。而更多的建筑师则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好自身的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齐欣:这个问题我倒不担心,中国建筑师的学习和进步能力本来就很强,奥运会只是起到推动的作用,把一些东西加速了。历史的车轮永远都会往前推动,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国家不再有所谓中外建筑师的区别,而只有好的和不好的建筑师。

  方振宁:中国已经开放到了一定程度,而建筑也是随着经济增长发展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富裕以后,对居住的空间、品质、舒适度都会有新的要求,所以才有了建筑的发展。奥运建筑只是橱窗建筑,象征国家进步的建筑,属于少数派,跟中国普遍性建筑的发展并没有太大关系,它只是中国建筑潮流中的一部分。

  中国建筑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让我们的建筑有质量、有舒适度,所以建筑的方向一定是向民用化,向个人住宅的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所以在未来至少50年、100年里,中国建筑师都是有活做的,除了那种大型的公众建筑外,民用类和商用类建筑也需要大量有个性的建筑师。我觉得这将是未来中国建筑师的发展方向。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royal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