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特色危机”成共性问题
首页 |
Home
 园林新闻 |
News
 规划设计 |
Planning & Design
 工程 |
Garden Engineering
 植物 |
Landscape Plant
 科技 |
Science & Technology
 教育 |
Education
 法制 |
Legal System
 风景名胜 |
Famous Scenery
 园林城市 |
Garden City
 世界园林 
World Garden
风景园林师 |
Landscape Architects
 园林论文 |
Papers
 园林图库 |
Photo
 人才 |
Job & Recruitment
 园林市场 |
Business
 图书频道 |
Publications
 园林论坛 |
Forum
 网址导航
Navigation
首页园林城市  rss订阅
      高级搜索 
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特色危机”成共性问题
日期:2008-07-22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我要评论()



  城市化是一个民族走向现代生活的快车道。从1949年至今,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截至2006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57706万,城市数量近700个,城市化率达到了43.9%,GDP总值和综合国力分别跃居世界第四和第六,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

  然而,我国也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环境等严峻的挑战。在进入加速城市化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利用好城市化这把双刃剑,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覆辙?我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城市化?

  1月6日,来自中外城市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在首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就此展开了深入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主题演讲中一语中的地道出了与会者的心声:“我们需要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即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发展和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市化。”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

  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的规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是西欧的3倍,美国的4倍。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邹德慈院士表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既是城市化的目标,也是城市化的要求。”他说,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城市化更是21世纪人类伟大的社会工程。中国的城市化只会给世界带来福祉,中国富强了,对世界是一个福音,绝不是一个威胁!但《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白皮书也在警示我们,中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这一论点立刻得到了中外嘉宾的热烈响应。国务院参事、建设部建设环境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秉忱大师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长期研究水资源的专家,他直言:“水资源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因为中国是水资源非常紧缺的国家,又是水资源十分浪费的国家。构建节水型社会任务非常艰巨。”

  据他介绍,目前,国务院有五位参事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早在九十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中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求未雨绸缪做好工作。

  记者了解到,王参事曾多次调研,向国务院提出中国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以及对策。在2007年温家宝总理与参事的中秋座谈会上,他第一个向总理建言,一定要重视我国城镇居民饮水安全的问题,并引用大量数据加以说明,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

  “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所以,我还会继续关注这方面的问题,继续提出有关这方面的建议。”王参事对与会人士说。

  法国企业家、北京昇智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立德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快速发展令世界为之瞩目。但最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这是中国必须要选择的一个过程。”

  和谐的城市化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秦佑国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是需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绿色”为目标;二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和谐”为目标。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目标应该是“绿色”与“和谐”。

  诚然,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每年1%的增速就意味着1000多万农民进入城市。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如何让进城农民不仅仅是外来劳动力,而是城市居民、城市主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城市化的质量都将起到重要影响。

  秦教授对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委员会为四位农民工颁发奖金和证书表示赞赏,希望今后能再做这样的事情。他指出,“当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在做身份认定。我希望农民工这个词成为一个历史,成为一个过去。当他们真正被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城市公民,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分子,我们才是真正认同了他们。希望这一天尽快地到来。”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也表示:“往上数三代,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于农民。现在,很多农民虽然进入了城市,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已经有了第二代,但我们仍然会叫他们农民工。这就像黑奴的后代永远是黑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对城市主体进行研究。”

  邹德慈院士则认为,1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做了法律保障。他说,这部法律明确提出了今后的城市规划,是一种城乡统筹的规划。这说明,我们不仅仅关心城市人口的增长、用地的扩张,同时也关心农民的转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乡规划法》将有利于我们比较健康而合理地来推进城市化、健康有序的来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的迁移和转移,做好他们进城以后的生活、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等,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造。这一点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

  具有人文特征的城市化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容器。当城市与城市中的人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城市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品位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城市特色也会越来越成为人们衡量城市品位优劣的重要标准。

  曾几何时,当城市建设为我们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雷同的城市规划却让中国出现了“千城一面”。“特色危机”成了城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不无惋惜地说:“城市建设中,许多文化、历史遗迹已经荡然无存了。现在除了某些传统留给我们的标识外,一个城市很难和别的城市有区别。实际上,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恰恰是文化和文明。欧洲对于几百年来文明的保护,应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他建议,文化应该作为城市建设一条至高的原则。因为这个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各国城市政府讨论而形成的关于文化繁荣应当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却由于我们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得文化处于从属地位。

  秦佑国教授认为,对每个城市内部认同性的丧失,是造成“千城一面”局面的根本原因。他说:“‘千城一面’不是因为每个城市的多样化不够,恰恰相反,而是每个城市内部过分地讲究多样化,从而失去了内部的认同性,就是说,失去了对这个城市的气候、山川形胜,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等的认同。”

  北京依莲轩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博,作为京城第一位提出“人文地产”觉醒的开发商,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是在自然经济主导下的,具有人文特征的城市化。我提倡人文特征,因为人文特征的概念能够使得城市的价值最大化,它解决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解决了中国城市同质化的问题。中国需要这样的城市化!”

  那么,如何才能让特色城市取代“千城一面”的现状呢?与会专家纷纷开出了自己的“良方”。

  邹德慈院士指出,首先要保护利用好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以延续地域历史文脉;其次在城市规划中,应有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构建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空间;第三充分调动城市的一些非物质因素突出城市的动人特色。

  金元浦教授则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表示:“文化要素、文化审美和艺术品格,以及城市所独具的特色,以城市独具特色建立起来的城市品牌形象等,应该是城市化进程中特别关注的方面。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这些要素通过艺术和美学的方式建立起城市所独有的品牌,让北京就是北京的品牌,上海就是上海的品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对得起5000年的中国文化,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点击查看
阅读: 次   录入:songgaofeng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中国风景园林网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特供中国风景园林网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菊花栏目
已有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参与讨论:字数 姓名:

  • 请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相关法律法规
  • 本站所有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本站有权保留或删除网友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网友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点推荐
企业服务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国风景园林网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