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2021-06-24 09:54:06         来源: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带领中华儿女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谱写的一部思想奋斗史和自身建设史。我们可以从那些记载着党波澜壮阔历史的纪念馆、博物馆的恢弘建筑和特色景观中更直观地回望历史。这些集纪念性、地域性、教育性和文化性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建筑与景观,承载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它们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保护和修缮革命历史文化旧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促进旅游开发,以及推动革命老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弘扬革命精神,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规划和设计中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展示党的风采,实现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需要在实际建设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七一前夕,小编带您看下国内几个有代表性的纪念地和博物馆,一起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回顾峥嵘岁月。

  01.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擦亮红色名片,营造红色殿堂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纪念馆的"一大"原址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上海20年代的典型民居)。

  其中的一幢是建于1920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18㎡的客厅内召开。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屹立于太平湖畔的上海一大纪念馆的新建展馆,与中共一大会址一街之隔,相互呼应,如今已成为讲述建党故事、彰显建党初心、弘扬建党精神的红色殿堂。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远远地就能看见作为上海石库门的标志性特征——坡屋顶。因为纪念馆紧邻历史风貌保护区,坡屋面的设计尺度遵循街区原貌,采用“街区还原式”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混搭、和谐相处中,展示建党初期的历史风貌。在原有城市肌理的基础上,打通太平湖城市轴线,对周边街区风貌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建筑尺度以大化小,以整化零,分散式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场景,与原来的石库门街区风貌保持一致。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设计之初,项目团队就预先将平屋面穿插设置在各个坡屋面之间,作为设备平台的预留场地。后期各专业设备介入后,有充分的空间布置屋面设备,同时设计有遮挡网架,在不影响设备运转使用的同时,无论从地面或是高处观察建筑,都不会看到明显外露的设备管线。为保证设备的最小影响,遮挡网架沿道路两侧设置隔音板,路过的行人不会觉察附近有大型设备正在运行。

  根据新建建筑的消防及后勤的需要,必须在地面设置三处疏散楼梯及附属用房,为了让这些配套建筑尽量减小体积,所以隐秘在景观绿化中。通过缩减楼梯间的体量,特意设计了坡屋面,屋面放置易于维护的种植绿盘,绿色屋面使整个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一大纪念馆的用地紧凑,规划条件对建筑高度的控制要求小于12.5米、地上和地下分为两条用地红线、保留城市通廊等。因此纪念馆的所有展厅空间均位于地下。在进入到主展厅之前,地面一层的大厅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集散空间,更像是一篇恢弘乐章的序曲,让人们在正式观展之前,先感受到那一份澎湃激昂的氛围。

  在植物配比上,着重打造彩化季节性效果,增加夏花,秋色叶比例,突出冬景效果,适当引种珍贵树种,加强古树和珍贵树种保护,形成百种花卉植物、百米长的八仙花带、百棵枫香等色叶树种,为太平桥绿地增光添彩,营造花团锦簇的自然景观。

  到了晚上,一大纪念馆的夜景宁静而深邃,不同于新天地周边的商业泛光,纪念馆的灯光设计以“见光不见灯”为原则,灯具的设置不影响建筑的外立面效果。同时,为了营造纪念馆的氛围,特意打造庄重安静的灯光效果。灯光设计有主有次,重点打造主广场及重要装饰部分灯光。其次,灯光设计根据节庆、周末、平日需求设置了多个模式,节庆及周末,灯光亮度及广度可与广场活动呼应,较为丰富;平日考虑节电及氛围营造,可选择开启部分灯光,以符合建筑整体典雅沉静、大气稳重的气质。在太平湖水的倒影下,更加增添了灯光的艺术效果。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借“一大纪念馆”工程的契机,设计团队通过重铸新生概念化户外空间,延续历史的主题脉络,加深红色的主题印记,对太平桥绿地进行整体景观改造提升。环湖滨路一侧的水岸,用花境与特色植物的组合,来打造市中心独一无二的滨水台地花阶,在湖中广泛种植鸢尾、睡莲、荷花、千屈菜、菖蒲等水生植物,进一步软化驳岸、优化景观。该绿化开放空间已成为该地区一个别具特色的焦点和休闲设施。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项目地点 上海市

  总建筑面积 9690㎡

  设计时间 2017年

  竣工时间 2021年

  设计单位 华建集团工程建设咨询公司、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华建集团华东都是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华建集团上海地下空间与工程设计研究院(申元岩土工程公司)

  设计团队负责人 朱琦

  设计总负责 邢同和、肖申君

  0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站在当下,与历史的对话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是一处以史料文物、建筑、雕塑、影视等综合手法,全面展示“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专史陈列馆。

  目前建成的三期工程除了兼具二期工程的哀悼之意外,还凸显了圆满、胜利、浴火重生的主题。不仅与已建成的纪念馆部分相协调、呼应,又凸显了自己的特色。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今天我们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江东中路步行过一座小桥,便可以到达新建的三期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成椭圆形的开阔草坪,这里就是胜利广场。广场面积约8000㎡,可以承载一些重大的纪念活动,同时容纳1万人集会。椭圆形的设计,寓意抗日战争胜利,代表着圆满。广场又被称为"九九广场",一方面是因为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另一方面因为从空中俯瞰,广场边的两条路径像两个"9"。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胜利广场并不是平的,其微地形的处理与建筑空间紧密相连。广场外围被抬高,通过三面抬高以容纳商业和展览等空间,空出一角作为主入口。另外,微地形与乔、灌木种植相结合,可以有效地遮挡周边杂乱的环境。总之运用景观化的思想,通过胜利广场的营建,可以向市民提供更加多元的活动空间,不仅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沿广场两侧的坡道向上是纪念馆的屋顶公园,有七八千平方米,有石凳可供参观者休憩。站在屋顶上,可俯瞰周围的景色。三期的胜利广场和屋顶公园是完全开敞式的,全天对外开放,成为周边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广场加上屋顶公园是三期设计的一大特色。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沿着胜利广场的是围成了半圈的铁红色墙体,最顶端是一个类似"7"字形的标志物,这就是"胜利之墙"。这座墙由钢板用喷硫水的方式加快生锈,锈到一定程度时再将溶液洗掉,将其固化。胜利之墙就像一只抽象的凤凰,"7"字形的标志物是凤凰的头部,后面的墙体是身体和尾巴,象征着凤凰浴火重生,中国迎来抗战胜利。而铁红色也代表着八年抗战的血与火,抗战胜利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面胜利之墙一直延伸到广场下的纪念馆内。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胜利广场上有一条流线型强烈的“胜利之路”,首先下沉进入两片高墙之中,随着坡道逐渐上升,越来越明朗。最终走到胜利之路的制高点,这里设置有火炬台。这里平时有两束灯光打入空中,而遇到重大的活动,火炬台上的"胜利之火"将熊熊燃起。胜利之路使室外空间流动起来,并连接建筑内部的展览空间、屋顶花园和下沉广场。清晰的交通流线不仅增加了景观功能性和趣味性,更将室内外的空间联系起来。

  胜利广场西侧设置一景观桥与城市相连接,南侧通过连廊与一、二期联通,有效地完善和补充了纪念馆的参观流线与交通组织,为城市提供一个方便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空间节点。

  景观设计在应对建筑功能这一复合性的特征时,通过不同特质景观空间串联功能纽带相互呼应,另外设置下沉庭院及坡道将地铁、隧道、周边城市交通空间也纳入整体景观序列,形成便捷可达、开放复合的城市景观空间节点。景观本身也与建筑一并成为空间不可或缺的体验主体,景观元素成为建筑空间的叙事方式,建筑空间成为景观的背景和骨架。建筑消隐在景观之中,景观成为建筑空间引导和渗透的视觉索引,共同营造出整体空间氛围。建成后的胜利广场是原有用地规模的两倍,有效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纪念馆的景观空间不再局限于纪念空间的阐述,而是延伸扩展为可联系日常都市生活的城市公园、绿化广场。纪念馆利用绿化公园代替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通过自然植被的延伸在城市中创造出新的元素,从而改变城市中心区的形象,创造出兼具开放性与公共性,日常性与纪念性,绿意盎然的城市公园。该项目创造了“人工自然”的广场空间,利用架空人行步道、阶梯状户外剧场、坡地、环线系统等生成立体化的空间体系,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和生动的视觉、游览体验。当纪念馆及新馆闭馆后,其他功能仍然可以继续提供社会服务。胜利广场消隐边界的限制,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城市肌理之中。从而将公园溶解于城市之中,并最终和市区的城市绿地及周边自然系统融为一体。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景观公园作为组织城市领地和容纳、安排复杂城市活动的载体,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胜利广场在内涵上延续“和平”的理念,在功能上,承载举办大规模纪念活动以及市民游憩休闲的公共空间,一条环绕广场的“胜利之路”更是展示纪念八年抗战历程的独特场所。该方案作为一种弹性体系以应对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可能,在探讨公园与城市关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工程景观设计

  项目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

  项目面积 29500㎡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创设计 晏忠、张莎玮

  设计团队 廖俊锋、蔡易恬、陈文嘉

  施工单位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 2013.09-2015.08

  03.

  雨花台烈士陵园

  ——再祭雨花英烈

  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占地面积153.7公顷,有各类林木30余万株,是南京城南的咽喉之地,同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和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一个集教育、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江苏省级纪念性风景名胜区。

  1927年以后,雨花台沦为国民党统治者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此兴建烈士陵园。雨花台是一面鲜艳的旗帜,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今天的雨花台,已经成为一座以自然山林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主体,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全国独具特色的纪念性风景名胜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由名胜古迹区、烈士陵园区、雨花石文化区、雨花茶文化区、游乐活动区和生态密林区六大功能区组成。近年来,新、复建了雨花阁、二忠祠、木末亭、乾隆御碑亭、方孝孺墓、辛亥革命人马冢、甘露井、曦园、怡苑、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馆。如今,这里有气势雄伟全国规模最大的烈士纪念建筑群,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郁郁葱葱的山林,四季应时的花草,以及驰名中外的雨花石和闻名遐迩的雨花茶等。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雨花台烈士陵园,记录了先辈抗战历史和彰显了抗战精神,在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事迹陈列馆,陈列了许多当年战士们的书籍、手稿、衣服、写作工具。雨花台内,还有挑选雨花石的地方,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园内葱葱郁郁,是纳凉散步的好地方。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门上方的“日月同辉”大型花岗岩浮雕十分醒目。“日月同辉”是纪念馆的馆徽,中心为一圆球,四周为行星围绕圆球运转轨迹,象征着英烈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

  “日月同辉”的灵感来自设计师齐康的妙手偶得。有一天,他给建筑学院的学生们上课,看到一个涡旋,从它的图案上,就联想到了星球、宇宙,想到了可以用它来寓意烈士精神的永恒和伟大。

  我们可以注意到纪念馆屋顶的琉璃瓦,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白色的。齐康院士认为,烈士的品格洁白无瑕,所以就建议把琉璃瓦改成白的。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雨花台最早立的烈士纪念碑仅有6.8米高。而今天大家看到的高达42.3米的纪念碑,则是齐康当初的设计。最初专家们考虑到绿化、整体协调等问题,觉得高度不能超过17米。但最后齐康坚持做了42.3米,用这个数字来寓指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日。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

  项目地点 南京

  设计时间 1983年 

  设计单位 东南大学

  主设计师 齐康院士

  04.

  延安革命纪念馆

  ——让延安精神源远流长

  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历经多次迁徙,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延安革命纪念馆借助延河与赵家茆山区的山水格局,凸显了纪念馆的恢弘气势。

  离得很远就能看见38000㎡开阔而富有深刻内涵的纪念馆广场。在纪念馆主体建筑东西长222m,南北深119m的“┍┑”形建筑的东西拐角的45°法线和中轴线相交处敬塑有16 m高的毛主席纪念铜像,表达了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深切怀念。周围的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名贵花草,花木。花坛前有7000多㎡的草坪,两侧有柏树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大字。广场与建筑园区融为一体,整体发扬出延安红色建筑的文脉。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纪念馆的与延河上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虹桥为轴线呈对称布局。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新馆入口门廊和东西翼入口大门均采用拱形,和“窑洞墙”一起体现了延安地区建筑文化的传承。整栋建筑除休息厅、楼梯间处设有较大的玻璃窗外,其它均为竖向带状和点状的窄窗。实用性空间运用高侧洞窗,以自然采光供展厅“环境照明”。“休息厅、楼梯间为开敞的大玻璃窗。建筑轮廓的高低变化与平面相结合,增加了建筑的纪念性。除此之外,延安革命纪念馆建筑没有多余的装饰,外墙浅驼色的石料形成浑然一体简朴、庄重的风格。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纪念馆正门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金黄色馆名,苍劲有力,庄重醒目。正厅门前两侧,分别有“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大型群雕,展现延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主体建筑正面两侧有反应地域特色的18孔窑洞造型,每孔窑洞前均有一尊表现不同内容的人物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大门两侧为“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的浮雕长卷;围绕纪念馆主体建筑有纪念性园林绿色通道,其中布置着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纪念性小雕塑。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进入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馆内分6个展厅,展厅高大宽敞,采光性能良好。展出面积3240㎡。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年在延安的光辉业绩。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延安革命纪念馆

  项目地点 延安市

  建筑面积 29853m²

  竣工日期 2009.08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负责人 张锦秋、张昱旻、徐嵘

  05.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让海棠绽放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坐落在风光旖旎、景色怡人的天津水上公园风景区,占地70000㎡,建筑面积13000㎡,建于1998年2月28日周恩来诞辰百年纪念日前夕。馆内藏品丰富,文物价值弥足珍贵。纪念馆基本陈列分为三大展区即主展厅、按1:1比例仿建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题陈列厅和专机陈列厅。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改造提升后的周恩来和邓颖超纪念馆以“纪念、展览、人本”为主题,整体提升了文化亭廊、青年广场区域,专项绿化提升展馆主展区、西花厅专题厅区域,与纪念馆现有展览空间,共同形成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的纪念性园林景观。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纪念馆内最大限度保留场地现有植物和路网结构,同时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区域内建筑、景观特征,合理组织室外纪念活动空间,做到协调整合,自然融入。既传承中国传统纪念园林文化,也要有所创新,形成符合场地建筑外环境及主题特征的园林景观。突破传统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模式,强调以空间为重点,以情感为纽带,营造场所氛围。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为了体现两位伟人无私奉献、平易近人的人格精神和风范,绿化风格在表达纪念性园林的基础上,力求平易、静谧、自然,营造质朴、统一、自然的气氛。尤其是西花厅及文化亭廊区域,既要传承中国传统纪念园林文化,也要有所创新,形成符合场地建筑外环境及主题特征的园林景观。突破了传统的纪念性景观设计模式,强调以空间为重点,以情感为纽带,营造场所氛围。突出以自然式园林风貌为主的种植设计,在植株树形上选择形体美而高大,枝叶茂密,树冠开阔;生长健壮,寿命较长的植物品种。植物品种选择以总理夫妇喜爱的海棠为骨干树种,配植白皮松、白丁香、柿树、垂柳、玉兰、月季、爬山虎等庭院观赏植物,形成较亲切的名人故居氛围。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在文化亭廊周边考虑场馆的整体服务职能,配套新建客服及管理用房一座。单层建筑,砖混结构,内通水电,风格简洁典雅,外墙贴青白色面砖,屋面采用坡屋面形式,面层挂灰色S型青灰色瓦材,整体建筑风貌与文化亭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通过整体提升文化亭廊、青年广场区域,专项绿化提升展馆主展区、西花厅专题厅区域,完善纪念馆室外空间的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的并以体现两位伟人人格风范为主的纪念性园林景观。景观设计着重体现出纪念性园林的宁静、庄严、自然的特点。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景观提升工程

  项目地点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北路1号

  项目面积 7000㎡

  设计时间 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  

  设计单位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设计师 宋金、陈计升、卢丹、边韶鹏

  06.

  西柏坡

  ——找寻新中国诞生的起点

  西柏坡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16440㎡,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1月,西柏坡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西柏坡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今天的西柏坡,庄严肃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风景宜人。但曾经的西柏坡,风貌破坏严重、交通发展落后、产业滞后。面对这些突出的问题,在经过对大西柏坡历史文化遗产多方研究论证的基础之上,对其重新进行价值评估与特色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红色主导性特征;

  2、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特征;

  3、资源层次丰富,类型多样;

  4、资源的历史连续性特征。

  提出“红色引领、交通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五大战略,以圣地风貌保护为重点,充分发挥红色圣地政治影响和品牌效应;以交通优化和环境提升为要务。建立休闲、旅游、度假、健身于一体的大产业体系,形成“一抹红色带七彩”的发展局面,实现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规划在大西柏坡区域、西柏坡圣地文化遗产核心区、文物与未列级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基础之上,结合西柏坡在宏观区域的价值地位独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建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框架。通过多点线面的立体保护结构,针对其中重点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将整个西柏坡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合,构建整体性的“大西柏坡历史文化遗产片区”。

  通过对地区职能和发展条件的分析,提出“一环五带,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一环”:指环岗南水库城镇发展带。“五带”:指主要城镇周边、按地形和发展条件自然形成的重点村庄发展带。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以“梳理、整合、控制、提升”为主线,按照“功能聚集,分区引导”的指导思想,合理安排各类项目用地,引导教育培训、会议、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生等职能和产业分区发展。避免功能冲突,实现有序发展。将大西柏坡地区划分为三大区域:以西柏坡圣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体验区,主要以干部教育培训、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为主。以天桂山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区:以生态旅游、休闲为主。以温塘、岗南为核心的综合产业发展区:主要发展会议、教育培训、休闲度假等产业。

  规划从全局着眼,调整功能布局,进一步纯化西柏坡镇作为红色圣地功能,重点将水库下游的温塘及岗南地区作为地区产业和人口聚集区域。严格控制水库上游周边地区建设,引导下槐、古月等镇乡村人口向水库下游转移。统筹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做好圣地保护和水库保护两项基础工作。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大西柏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项目地点 河北 石家庄市 平山县

  项目面积 812.6平方公里

  设计时间 2011.05

  设计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设计师 霍晓卫 刘岩

  07.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不曾忘记的历史”

  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锦江大街68号,是中国惟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大型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郭沫若题写馆名。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总占地面积18万㎡,总建筑面积13790㎡。陈列内容分为抗美援朝战争馆、抗美援朝运动馆、中朝人民友谊馆、英雄模范烈士馆四大部分。

  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7年3月,改扩建主体建筑完工。改扩建完工的抗美援朝纪念馆要与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的定位相匹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线,以"扩建展馆、完善功能"为重点,成为展示抗美援朝历史、弘扬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窗口,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战争纪念馆。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改扩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英华山山顶,建筑设计整体理念为“英雄的赞歌、和平的基石”。以“基石”作为创意构思来源,塑造纪念馆稳如磐石的建筑性格,象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和平稳步发展的有力“基石”。设计兼顾与三座保留建筑--圆形画馆、纪念塔、指挥所旧址的关系,突出纪念塔的竖向标志性,兼顾保留建筑体量、生态景观环境、城市空间等众多因素。整体形象方正平直、庄重大气,与山体浑然一体、与周边环境、历史文脉和谐。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新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8万㎡,总建筑面积13790㎡。陈列馆的平面布局是呈品字形的三层建筑,建筑面积5800㎡,楼高19.4米,上有5个民族风格的小亭。陈列馆序厅的正面以"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在此次改扩建中,全景画馆被保留了下来。全景画馆是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44.6米,馆内陈列高16米的大型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并设有1100㎡的表现各种战斗场景的地面塑形。

  纪念塔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纪念塔正面镶嵌着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镏金大字,塔的背面镌刻着颂扬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丰功伟绩的塔文。露天兵器陈列场,陈列着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使用的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室外景观、幕墙大量采用具有革命主义色彩的樱花红花岗岩,呼应“基石”主基调,同步配合纪念塔、历史文物、馆藏史料共同谱写一曲“英雄赞歌”。建筑整体外轮廓由新建纪念馆与全景画馆通过钢网架组成,形似手枪,外幕墙的“凹窗”布置与石材线条精细刻画手枪细部,创造性地烘托出纪念馆的革命主题。

  纪念馆外大草坪地形起伏自然,植物群落结构合理,纪念馆保留的原馆的三座建筑又与之和谐包容,与生态景观、城市空间、周边环境、历史文脉融为一体。  

品鉴红色景观,追寻红色记忆

  项目名称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项目地点 辽宁省丹东市

  总建筑面积 2.5万㎡

  竣工时间 2017.03

  设计单位 中建八局装饰公司

  资料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官方网站、延安革命纪念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