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访谈: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2020-08-06 10:14:58         来源:北林园林资讯     浏览次数:

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昆明,中国

National Botanical Museum Park Planning, Kunming, China

总体规划: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Team: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Beil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stitute Co., Ltd.

Kunming Urban Plannning & Design Institute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鸟瞰

  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以下简称国博园区)总面积12.45 k㎡,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处于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城郊浅山山地与建成区平原地带的交界处,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场地内最高海拔2450 m,最低海拔1909 m,场地以山地为主,平原丘陵镶嵌其中。场地内包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昆明植物园、黑龙潭公园多家单位与省级公益林。

  利用昆明市“植物王国”的区位优势,设计团队梳理场地现状的山水构架,结合场地内现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与资源,构建“一心引领,多点绽放,支脉延展”的规划总体结构,使植物博物馆园区实现“立山水之势、博自然之物、塑康养之地、绽盛世之花”的盛世花景图卷愿景,展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辉煌成就与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盛世花景图卷。努力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带动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规划设计平面

  项目信息

  委托方: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茨坝片区国博西路、国博南路、国博东路交汇处

  项目主持人:李雄

  主创设计团队:北京林业大学

  联合体投标团队: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划团队:李雄、郑曦、曹珊、郝培尧、姚朋、董丽、陈文、李雷、王军、应欣、尹豪、郑琳琳、田芸、等。

  园区规划面积:12.45 k㎡

  设计完成时间:2019(方案中标)

  注:位于国博园区核心区内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建筑设计由委托方另行招标,并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方案中标

李雄访谈

  Q:根据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昆明拟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如何回答国家级综合性植物园构建标准这一创新命题?

  A:国家级综合性植物园在我国尚系首创,由于无国内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在规划期间,规划团队和其他规划决策主体群策群力,通过对标国外相似案例,总结国内植物园的优秀经验,针对现状资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探索植物园区的标准和模式。

  ①  高点对标,多元精准定位

  通过对标国际6大洲、23个国家、29个世界知名植物园、实际调研考察国内具有高水准的8个植物园、对近20年有关植物园文献进行综述。从植物展陈体系、科普教育体系、植物科学研究和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层面总结了现阶段国家级植物园应具备的条件。

  植物园区应作为国内植物领域研究领导者,具有领先的科研实力和科研资源。收集更多的活体植物资源,构建谱系完整的植物展陈体系,建立在地区层面植物相关研究的影响力,以收集、保护全国种质资源和物种等目的建立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种质资源收集库和标本库,承担起国家战略层面的种质资源收集的任务目标,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的品牌形象工程。园区硬件上需要配套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优美的展陈环境、设施完备的游览体系,最终综合形成国家级植物园高点定位,内外兼修的多元化标准。

  ②  整合资源,发挥本底优势

  国博园区无论是从规划选址、科研资源支撑还是现状自然资源上均经过严谨的论证,在构建中国的国家级植物园这一议题上,整合了现有的丰富资源。

  一是充分发挥昆明的气候优势。将室外展陈作为国博园区构建国家级植物园的核心优势,利用云南当地丰富的物种资源,构建以云南特色植物为主的活体植物展陈体系,并针对云南独有的高山湖泊生境等生物多样性资源,打造具有云南特征、讲述云南故事的独特展陈内容。

  二是充分利用现状的浅山环境。以最小化干预的手段,保护现有植物资源的栖息地,利用浅山区域丰富的地形变化和季节性水文过程,构建了丰富多样的生境条件。

  三是充分整合当地的科研和景观资源。突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院和黑龙潭公园等科研院所的优势强项,建立世界领先国内驰名的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中心。

  ③  创新模式,引领科研展陈

  经过国内外植物学领域专家学者的多次咨询和严谨论证,综合考虑植物这一特殊的展示对象和昆明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最终确定国家植物博物馆在建设形式上应采用“馆园一体”的形式,即打破传统博物馆单一实体建筑的观点,尝试“掀开博物馆的屋顶”,首创由国家植物博物馆(主馆+副馆)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植物园)共同构成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基本形态。打造由山水、动植物、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的,活体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综合性展示空间,更为生动和全面地展示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发展上的成就。并结合所在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将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建设成为以森林康养为主的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性项目。

  Q:规划红线内部用地权属复杂,如何协调场地内的现状,构建全园一体的空间体系?

  A:场地内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交错、包含省级公益林、水源保护地等多类限制开发用地。现状让国博园区拥有了科研院所良好的活体植物资源基础,但四家科研院所用地分散分布,且已基本上形成稳定格局,难以移动,诸多重要古树名木群等需进行保留保护。为了协调各类用地之间的开发保护关系,保证科研院所与游览设施的有序管理,实现全园一体的空间体系,规划团队在详尽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多方联合的决策机制,对红线内部的用地进行了合理的规划。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①  周期性资源普查,支撑规划决策

  为保证对场地复杂的现状进行全面准确的认识和梳理,规划团队累计参与102人次,分别在春季、秋季分3批次赴规划场地进行详细的现场调研,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遥感影像植被识别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对场地地形地貌特征信息和植被信息进行了整体的调查。为规划意图与用地条件和在地单位实际需求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②  情景化精准分析,确保规划落地

规划团队结合调研成果,从规划意图和业主需求两方面分析规划手段的合理性,并采用模拟分析精准还原规划后情景,确保规划内容能够在后期建设中落地。规划采用遥感图像识别、GIS平台分析、水力模型模拟、数字化建模模拟、公众参与式评价等多元化的分析手段,对规划中涉及到的建筑拆除、用地变更、功能整合等规划内容进行现状的模拟分析。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③  在地单位多次沟通,协调规划推进

  通过积极与在地单位沟通,梳理现状科研设施和植物资源的功能体系和发展预期,设计团队作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媒介,将业主与各科研院所科学家的预期构想与国博园区的规划内容紧密衔接,将园区的规划方案与各单位的中远期规划和正在实施的优化工程统筹结合,实现规划之间协调发展,各主体之间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共成整体。

  Q:国博园区是如何实现“立山水之势,博自然之物,塑康养之地,绽盛世之花”的规划愿景呢?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A:①  空间结构——“一心引领、多点绽放、支脉延展”

  园区规划分为三个主体区域,分别为专类展陈区(含主馆核心区)、康养拓展区和生态保育区。以国家植物博物馆主馆为核心,四个副馆、各类专类园、种子库和标本库为多点,多条康养廊道支脉延展,共同构成国博园区的总体空间布局。

  ②  山水格局——“一脉贯穿、山水相萦、溪潭汇聚、谷涧纵横”

  规划场地北高南低,丘壑纵横,水潭池塘分布在地势低洼处,较为分散。通过二维水力模型和地表径流分析支撑对场地的汇水点、汇水量和地表径流路线的规划选型,结合分析结果,规划利用场地西侧从南至北连续的自然沟渠作为串接全园水系的主脉,主脉沿线的山谷、自然冲沟和池潭沟涧结合小型水工设施形成多级水网,并将主要的低洼地作为场地的主体水景观,采用市政给水和雨水收集的方式测算全年需要补水42.81万立方米,为主要水体提供持续水源,打造“一溪九涧、一潭双池”的水景观系统。

  规划水系作为全园的造景资源,与专类园、建筑和主要节点相结合,改善了全园缺乏水体的缺陷,并赋予场地灵动自然的气质。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山水结构规划

  ③  植物科普展陈体系——“展华夏图卷,集九州盛景”

  国博园区的植物科普展陈体系遵从“馆园一体”的规划理念,形成室内外一体化的科普展陈体系,将以主馆、两库、副馆为主的植物科普展陈场馆、室外展陈环境和动植物生境结合为整体。室外展陈环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主场馆周边的世界花园、4个顶级专类园,24个精品专类园和8个主题景观区,在植物引种保育和塑造优美景观的同时,结合科研教学与科普教育,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成就,传承中国特色植物文化。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植物展陈体系规划

  ④  以5A级景区为标准的设施体系及游览体系

  区域联动、科研—游览有序结合的交通体系。国博园区针对南北狭长的地势,选取主干道路南北贯通,分区成环的交通体系基本形态,在场地内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四环主路体系。设置三大类主题游线+两区电动车游线+品牌节事活动,设置科普教育类游线、历史文化类游线以及健康生活类游线,为游客提供了索道、电动火车、观光电瓶车、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同时策划适宜不同时节的节事活动。

  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生态设施与管理系统,包括利用收集的雨水满足全园的景观需求;对建筑余料旧物再利用,运用太阳能和风能两种新能源,实现经济可持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标识系统与智慧导览系统,实现园区智慧管理。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用地及道路规划

  Q:国博园区主要规划特色是什么?

  A:国博园区的建设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基于昆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全国领先的科研资源等一系列优势,密切结合植物科学研究,构建了完整新颖的植物展陈体系和完善的游憩科普教育体系。国博园区的建设不仅作为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开发、科普展示的场所,更能够作为一个地区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领导者和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成就的窗口。

  ①  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成就高度,诠释大健康战略发展的双重目标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中国昆明举行,届时国博园区将集中向世界展示我国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采取的行动和推进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国博园区作为昆明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的示范性项目,利用良好的自然基底,构建了以森林康养为主题的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一方面以园区的康养功能为基础,融合周边地产、商业、旅游等业态和科研院所的植物康养科研资源,形成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为大健康产业提供支持。

  ②  凭借自然环境优势,收集规模、种类超前的活体植物资源

  昆明素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誉,是全国年温差最小的城市,年均温15℃左右,年均日照时间2200小时左右,无霜期240天以上,这样的气候既适合植物的生长,也适合于康养和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场地地处平原与浅山交界处,水平和垂直生态环境变化明显,生境类型丰富,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的原生植被资源,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为园区规划提供了优良的生态基底。

  基于独特地理区位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植被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国博园区建立了与国家植物博物馆主副馆的室内展陈体系互为补充,遵从“馆园一体”的构想,构建了总面积301公顷的室外活体植物展陈区。在场地内原有53个专类园、6200余种(含品种)活体植物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优化,构建了以云南当地特色植物为主,展示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植物的展陈系统,近期引种保育植物种(含品种)总数扩充到10000种,在远期达到引种保育植物30000种(含品种)的展陈目标。国博园区规划无论是在活体植物的展陈面积还是展陈质量上,均达到了世界一流植物园的水准。

  ③  立足一流科研资源,形成 “馆园一体,景研结合”的植物展陈创新模式

  室内外展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首创“馆园一体”的博物馆基本形态,以植物这一特殊的展陈对象为出发点,构建了内容详实、谱系全面、博采众长、视角多元的展陈体系。全园室外展陈内容包含“一个世界花园、4个顶级专类园、24个精品专类园、8个主题景观区”,室内展陈内容由“国家植物博物馆主场馆”和“花博馆、药博馆、动物馆、菌博馆”四个博物馆副馆承担,博物馆建筑分散镶嵌在国博园区优美的植物景观中,营造全方位的展示内容和沉浸式的展陈环境,形成“馆园一体、主副联动”的总体格局。室外展陈内容以现阶段各院所的科研方向和优质资源为基础,发挥各单位活体植物展陈的特色,构建了种质收集、经济利用、观赏植物三方面齐头并进的展陈体系。室内展陈主要以展示地球植物的前世今生及未来,以及云南当地植物资源特色展示。

  紧密围绕科研,保障可持续发展。将首席科学家PI制度作为立园之本,以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的科研强项为依托,与在地的科学家团队、重点科研项目紧密联合,设立了4个具有中国和云南特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的顶级专类园。使用“一园多区”的策略协调植物园展陈体系空间叙事的逻辑完整与现有植物资源分布分散的矛盾,将分布在园区各处的同种展陈内容的专类园统一命名,保留各单位展陈内容的特色,既丰富了专类园的展陈水平,又促进了各单位之间的联系。

  Q: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规划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如何协同多主体、多学科的规划团队,确保规划进程有序推进?

  A: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规划包括建筑、园区、周边片区及配套基础设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共同参与,规划内容由多个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因此,在国博园区的规划过程中,如何统筹各部门和主体之间的诉求、协调各设计团队的成果,是确保规划能够顺利进行,并有效实施的关键。

李雄:国家植物博物馆园区总体规划

  ①  以风景园林为核心,形成多学科支撑的规划设计流程

  规划过程中为了提升总体规划成果的整合度和园区规划的合理性,设计团队在规划过程中,与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产业策划、场馆规划、展陈策划和当地科学家等多学科的团队在规划期间进行了7次方案讨论会,与14家单位共同构建了多方互联、定期反馈的规划设计讨论流程。

  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在景观空间规划、自然系统保护、生态保育等方面的优势,在主馆建筑室外环境展陈内容、城市绿道串联选线、区域自然与人工水系统构建、大健康产业与森林基底的结合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同时听取植物学家、建筑、交通规划等团队专业建议,完善园区内植物展陈体系、副馆概念规划、与外部衔接的交通体系规划。保障了片区规划的可持续性,提升了整体规划的生态保护水平,将人工设施与自然基底有机融合。

  ②  构建“政府满意、群众满意、科学家满意”的意见统筹机制

  为协调规划过程中各主体的利益与诉求,设计团队与相关政府部门、在地科研院所和当地群众积极协调,构建了以“政府满意、科学家满意、群众满意”为目标的规划意见反馈统筹机制。

  设计团队多次与昆明市市委市政府、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黑龙潭公园、中科院动物所等多家单位进行周期性的密切联系,共举行汇报交流会议26次,专家研讨会5次,以每周一次例会的频率与国家植物博物馆规划建设指挥部密切对接规划进度。通过与各科研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多次的沟通,了解科研人员对于用地规划的诉求和现状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通过双向交流与意见反馈机制解决科研与游览的矛盾,协同了各单位未来远景与国博整体发展的步调。在规划过程中,多次举行参与式规划调查,听取周围群众对国博园区的诉求,提升规划的群众满意度。

 

编辑:张倓思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成都首届“最美公园”评选结果出炉

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最美公园”评选范围包括23个区(市)县已建成开放的1514个公园,包括综合公园、口袋公园,还有郊野公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