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艺术的前生今世

2019-01-15 11:51:5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浏览次数:

地景艺术的前生今世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王茂春制作 本报记者白兆会摄

  地景艺术,又名大地作品或大地艺术。它从环境艺术演进而来。广义地说,它是环境艺术的一种。早期的地景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的艺术评论家将直接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统称为地景艺术。因艺术家理念的不同,地景艺术在表现形式、创作方法上形成不同的类型。

  地景艺术的初衷是要清晰地表达、甚至重建现代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艺术家们利用自然的材质,如泥土、岩石、树木等来创造作品。作品通常建造在自然环境中,以表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创作方法、风格和意图非常广泛。艺术家一般选择在比较空旷的场地中,以大尺度的雕塑物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地景艺术的先驱迈克尔·海泽在美国西部荒漠地带完成了《孤立的垃圾》《双重否定》《复合体1号》等数十件庞大的作品。艺术家沃尔特·德·玛瑞雅创作了地景艺术作品《闪电的原野》。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于1970年创作了《螺旋形防波堤》,于1973年创作了《断裂的圆环》和《螺旋山丘》。保加利亚的包捆地景艺术家克里斯托和妻子创作了《奔跑的篱笆》等多个作品。其他比较知名的地景艺术作品还有德国艺术家霍德里德的《时间之岛》、瑞士艺术家克拉默的《诗人的花园》、苏格兰艺术家詹克斯的《宇宙思考花园》等。

  台湾近年来举办了几届地景艺术节。2014年在桃园海军基地举办的地景节上,大黄鸭主人霍夫曼打造的大型艺术作品——庞大的“月兔”,吸引了无数游客。2016年的桃园地景艺术节有一处特别的花海,位于新屋九斗小区,在7000平方米彩虹花海里,竖立了很多运用传统红泥土砖、稻草等素材创作的立体雕塑,在榕树园内做了很多生动活泼的圆丘彩绘。

  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是亚洲地区最著名的大地艺术节,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举办一届,每届50天。除了日本本土艺术家,还有其他国家很多艺术家前去参与。

  地景艺术其实早在17世纪就有雏形。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起源于17世纪,采用整体布局的原则,通过严谨的几何构图、明确的空间结构,将传统造园要素统一结合,使几何构图与大自然之间构成了完美的和谐,体现了古典主义理想的审美思想。某种程度上,勒·诺特尔式园林已具有地景艺术的气质与精神。具体案例有沃·勒·维贡特花园,从空中鸟瞰,花园仿佛一幅巨大的有美丽图案的地毯,铺在了法国乡村的丘陵上。

  现代的景观规划设计早已脱离了纯粹的东方自然山水园或西方古典主义的规则式园林的束缚。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出自由性和多元化特征,有几种新的价值取向: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人性的关怀、场所精神的再现、现代艺术的影响、生态设计的理念。地景艺术与植物造景的结合,是一种新的探索方向。地景艺术强调与自然的沟通,利用现有的场所,通过艺术手段改变它们的特征,创造出精神化的场所,而乡土植物是场所中唯一可见的历史,二者的结合更能勾起人们对特定空间、特定历史的感知与追忆。

  我国对地景艺术的关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地艺术与极简主义、生态主义等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一并进入我国。20年来,国内对地景艺术的研究并不多,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些著名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上,对于地景艺术的美学思想等课题还无人提及。   

  目前,国内关于地景艺术(大地艺术)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一,由谷泉编著的《大地艺术》(2003),是国内第一本综合介绍大地艺术发展情况的书籍;由张健编著的《大地艺术研究》(2012),介绍了大地艺术对于现代景观的拓展。其二,一些硕士、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如重庆大学何婧的《生态与艺术的探索——大地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徐琳的《大地艺术及其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等。其三,在景观类的学术期刊中,所发表的一些关于大地艺术景观的论文。

  地景艺术起源于美国,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家迅速发展,在日本也有大量作品涌现。目前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地景艺术在发达国家中更早地应用到了城市景观中。研究历史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研究的作品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区,涉及沙漠、河流、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

  首届北京地景艺术节和地景艺术设计大赛,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在地景设计与应用方面的可贵尝试。

  (本报记者白兆会 张萌 朱玲搜集整理)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