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海绵城市 保生态环境

2018-12-27 10:08:43    作者:肖陆军 轩慧     来源:广州日报全媒体     浏览次数:

  今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深圳气象台称,山竹是1983年以来影响深圳最强的台风。在“山竹”这样的超强台风面前,考验的是一个城市智慧防灾的硬实力。记者了解到,深圳率先在全国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级预警、两级监管、四级联动、对点服务、社会响应”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管理平台;海绵城市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以国际一流海绵城市建设为目标,高标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也是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建海绵城市 保生态环境

  气象预报 提前两天做出果敢预判

  “‘山竹’可能是影响深圳30年来最强台风。”今年9月14日早晨,台风“山竹”登陆前两天半,在深圳防御“山竹”动员会上,深圳市气象局必须对“山竹”的风险做一个正式预判,预报团队在对各类资料进行仔细研判后,做出了“‘山竹’可能是影响深圳30年来最强台风”的果敢预判,为这场近年来深圳最大规模的人员安全撤离提供了科学支撑。

  深圳市气象局副局长兰红平介绍,敢于下这个结论,深圳市气象台自主研发的台风风险指数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从系统上看,在近三十多年影响深圳的台风中,影响指数没有一个比得上“山竹”。事实也证明,“山竹”对深圳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前遇到过的台风。

  在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平台的基础上,深圳市气象局构建了监测城市气象、海洋气象、环境气象、生态气象等综合气象探测。在迎战“山竹”过程中,深圳市气象局提前15小时监测到7.6米的巨浪,新一代雷达提供了精度达250米的暴雨监测分辨率,365米的梯度观测塔首次观测到十七级的大风。为“山竹”影响路径、风、雨、浪、潮的精准监测预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前,深圳市气象局委托深圳市伟仕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在深圳科技大厦召开了《基于粒子滤波融合的天气临近预报方法》科技成果鉴定会。

  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陈元昭为与会专家介绍了该项目的技术方法,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经专家们现场质询、讨论,一致鉴定该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于粒子滤波融合法是深圳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天气临近预报方法,而该方法成功搭建了粒子滤波法预报系统,应用于日常气象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取得良好预警预报服务效果,目前已推广应用到深圳市气象局、汕尾市气象局、民航深圳空管站等气象部门,在应对“5·20”等大暴雨和台风“天鸽”“山竹”等重大气象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市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11月,广东省政府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结果出炉,深圳市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数以89.7分的得分在全省排名第一,连续6年稳居榜首。

  气象防灾 应急响应指令快速到人

  “‘山竹’台风是对深圳市气象局联合相关部门构筑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体系的一次全方位检阅,总的来说,深圳市气象局主导打造的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平台经受住了‘山竹’台风的检验,显现了智慧防灾的威力。”深圳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对深圳迎战“山竹”做出上述总结。

  据介绍,按照“一市一局一台”高效集约模式,深圳区以下不设气象部门,在气象专业人手紧缺而防灾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矛盾下,深圳市气象局从实际情况出发,融入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率先在全国形成基于“互联网+”的“一级预警、两级监管、四级联动、对点服务、社会响应”气象灾害防御协同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气象防灾联动的一平台管理四级联动、一键自动汇总风情雨情灾情、一张图汇集防灾应急信息。

  同时,气象和防灾部门结合深圳的城市特点重构了防灾减灾应急流程,建立覆盖防灾业务全流程的集约化平台,平台延伸到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涵盖应急指挥、公安、消防、安监等部门。应急响应指令秒达四级防灾责任人,风情、雨情、灾情、防御措施等报表自动汇总一键报送,实时送达气象和防灾管理部门,真正实现了气象预警预报“报得准、传得快、动起来”。据介绍,现在深圳防灾应急响应平均启动时间是48秒。

  城市规划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根据规划,深圳的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如大鹏新区等)力争不低于75%。到2020年,除特殊污染源、地质灾害易发区外,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18年,深圳大力推进前海、大空港、坝光、深汕合作区等24个重点片区的建设任务,全面启动123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任务,目标是新增海绵城市面积55平方公里。2017年,深圳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422个,新增海绵城市面积达39.1平方公里,超出年度目标14%。

  试点成果 光明区探出建设新路子

  2016年,深圳市以光明区凤凰城为试点区域成功申报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要求高,自成功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后,光明区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光明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深圳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详细规划》等,从组织机制、制度规范方面保障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据介绍,光明区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传统“快排”模式为“慢排”模式,牢牢把握“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思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努力实现“大雨不湿鞋,暴雨不看海”。

  如今,光明新城公园的旱溪在雨天时可储存上游径流雨水,通过对排放口两边铺设大砾石的方式减轻雨水对排放口两岸土壤植被造成冲刷,砾石溢流堰在减轻雨水对下游冲刷的同时可拦截较大的悬浮物,旱季时可作为绿地景观;华强创意文化园的下凹式绿地利用开放空间承接和贮存雨水,达到减少径流外排的作用,削减面源污染;龙光玖龙台小区人行道铺设透水铺装,与传统的水泥路面相比,透水铺装不仅有高强度的透水性能,还防滑耐用,雨水落到透水路面后迅速渗入地下,大大缓解了路面积水的情况;创投路的生物滞留带承接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降雨时雨水在机动车道汇流,通过横向坡度沿着开孔路缘石进入生物滞留带滞蓄。

编辑:杨赓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