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历史建筑活化需“自我造血”

2018-11-12 09:15:11    作者:奚慧颖 等     来源:信息时报     浏览次数:

  如何留住一座城市的记忆?历史建筑是重要的载体。昨日,第四届广州历史建筑论坛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召开,建筑和规划领域的专家学者、名匠大师、运营团队等齐聚一堂,共商历史建筑的活化对策。有专家提出,老城区历史建筑活化要培养“造血”能力。

  “建筑师的使命不是修房子。不为保存而保护,但为再生而修复。”历史建筑保护并非只限于一栋楼、一间房,而是要留住“历史环境”。论坛一开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就指出,“仿古”虽非贬义词,但要慎重。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何依关注历史街区的“传统生活”,将目光投注到生活在这里的老街坊:退休教师、老掌柜、芝麻饼师傅……正是他们让老街焕发活力,充满人情味。街道更新后,要留存这种社会氛围和交往空间,保证居民就近回迁生活就业。

  建筑是传递城市信息的载体。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指出,“商贸+边陲”造就了广州独特的市井文化。市井社会是一个有主有从的群体,需要造“月亮”和“星星”。粤剧博物馆就是当代市井文化的“皓月”,恩宁路、永庆坊、荔枝湾涌就是“群星”,交相辉映共同演奏旧城活化利用的交响曲。同时,他还认为,老城区历史建筑活化必须培养“造血”能力,先养活自己才能延续文脉,补贴只能是锦上添花。

  据悉,按照“能用尽用,未用先保”的原则,目前广州已经完成4000处不可移动文物遗产保护线索的登记造册,新掌握历史建筑线索793处,推荐传统风貌建筑线索3087处。并已建立文化遗产(含历史建筑)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广州第六批历史建筑也正在认定中。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住建部通知要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通知【详细】

保护历史建筑 成都推行“扩面增量”

位于成都锦江区人民南路二段80号的锦江宾馆,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城市中轴线与母亲河锦江交汇节点的锦江之滨,是成都籍中国建筑大师徐尚志的代表作,是成都市早期的地标性建筑。【详细】

成都创新历史建筑分类保护 鼓励开展特色经营

成都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此,成都在总结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详细】

《成都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将实施

7月20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了对成都的历史建筑保护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进行一并规范,《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