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 中国城市规划应避免追求短期效应

2018-11-01 09:22:02    作者:刘诗萌     来源:华夏时报     浏览次数:

  过去四十年间,中国城市的发展崛起速度震惊了世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放开,北京、上海、广州等资源和人才集中的大城市“膨胀”成超大城市,北京的户籍人口在40年间从871.5万增加到2170.7万人,然而交通堵塞、教育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在2018年几个一线城市出台的最新规划中,“控制人口”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关键词。

新加坡“规划之父”:应避免追求短期效应

  同样的现象也在一些增长较快的准一线和二线城市中出现。2018年10月29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上,新加坡“规划之父”、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刘太格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迅速发展,有时候做好城市规划的功夫做得不到位。他建议,应加速推进多规合一,否则很难形成完善的城市规划。

  赶而不想、追求高大洋怪要不得

  刘太格是新加坡建筑界“国宝级”人物,他于1969年加入新加坡建屋发展局,10年后任建屋局局长,1989年任新加坡重建局局长与总规划师,是新加坡“花园城市”和“居者有其屋”理念的实践者。

  在他看来,当前中国许多城市规划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赶而不想”,追求高大洋怪,取得短期效应。“因为中国地方政府也受到很大的压力,必须迅速发展,这我都很理解。但其实过去的新加坡政府也有同样的压力,甚至更大。“他表示,世界上很少有像新加坡这么小的国家,当时他们很担心自己未来的生存,因此要把城市做得更好。同现在的中国一样,新加坡走的也是“边建设边规划”的道路,一方面把规划做好,另一方面在规划还没有做好之前,政府也在不断地建设。只是在选址方面尽量用心选好,规划做好之后就完全按照规划来做,做到快而不赶、多快好省。

  对于中国城市面临的“赶时间”问题,他建议采取同样的方式:“这个城市已经生存了1000年了,请一个规划单位花1年的时间来做一个项目,充其量是1001年没有规划的。可到了1001年之后,方案做出来了,政府必须按规划来处理。”

  并且,在规划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不应本末倒置。政府的规划应多从政策、历史自然、环境保护去引导,而微观设计、市民生活等方面可以留给市民来做。不过,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花大力量去进行建筑设计,留出不少空白,变成企业建筑来引导政府,这就是城市规划做得不好的地方。

  避免短期思维、孤岛思维

  不过,面对仍然在城市化过程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如何去进行规划才能跟得上城市扩张的步调,避免规划落后引起的大城市病呢?

  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发起人和主任彼得·泰勒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所有的高速发展的城市,房地产的扩张都是不可避免的。和全球其他城市相比,中国的房地产和城市规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是益处也是弊端,好处是集中了资源,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坏处是由于外界变化非常迅速,城市规划需要非常灵活才能适应。因此规划需要有远见,如果眼界不够的话,可能这个规划几年过去就不适应了。


  对此,刘太格将城市规划的要点总结为“明智化”三个字,即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每做一件事都经过慎重思考。一般做规划,首先要算到底方案里面要多少面积,给多少人,用多少容积率。如果一座城市经济发展顺利,人口增长率特别大,那么就应该按照情况把数字定得尽量高,而不要定得太小。他认为,现在北京的问题就像把五六个人的体重放在一个人身上,这是不健康的。如果把北京分成五六个城市,那么每个城市可能都是较为健康的。

  另外,他还强调了多规合一的重要性。“多规合一在中国大家经常谈到,目前我认为还没有适当地做到。”他认为,城市规划是要从大系统来引导小系统,从系统做到个别项目,需要避免孤岛思维。如果每一个中心城区和县区各做各的项目,那么规划是不可能做到很完善的。

编辑:杨赓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