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对谈:怎样的滨水区才算“世界级”?

2018-10-08 08:53:33    作者:柳森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怎样的滨水区才算“世界级”?

怎样的滨水区才算“世界级”?

怎样的滨水区才算“世界级”?

  日前,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出台《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公众版,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根据规划目标,黄浦江、苏州河将分别被打造成“全球城市发展能级的集中展示区”和“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对标国际经验、助“一江一河”开辟出一番新天地?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潘海啸、徐磊青、杨春侠三位教授,分别从城市交通与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场所营造等角度出发,给出自己的见解。他们虽各有专攻,却也激荡出别样的思想火花,为问题的讨论开辟出新的视野。

  优秀的滨水区有哪些共同点

  解放周一:滨水区城市设计是杨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您心目中,哪几个滨水区称得上“世界级”?

  杨春侠:一个滨水区能称得上“世界级”可能不都取决于滨水区本身的质量,还与城市本身的能级、滨水区的规模等有关。所以我在这里举的例子不一定都是“世界级”的。有的规模可能也不大,却是我体验过后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滨水区。

  芝加哥滨水区。我对于它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它通过城市双层标高基面的设置,使得防洪和亲水双重功能可以兼顾(图①)。

  纽约曼哈顿滨水区。曼哈顿是美国纽约市5个行政区之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行政区。曼哈顿本身主要由一个岛组成,并被东河、哈得逊河以及哈莱姆河包围。它的滨水区覆盖全岛,邻水设置的“绿道”确保了沿岸慢行活动的连续。这和我们黄浦江沿岸慢行道的联通非常像。

  又如,新加坡滨海湾,标志性建筑物金沙酒店引领了滨海湾的整体形态;墨尔本雅拉河,密集的步行桥群形态各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巴尔的摩内港,以岸线凹凸增加了人们的亲水机会。

  解放周一:虽说“一个好的滨水区”形态各异,但它们之所以都称得上“优秀”,是否存在一些共通的特点呢?

  杨春侠:共通的特点确实是存在的,值得后来者研究、比较、借鉴。

  例如,功能多样复合。以巴尔的摩内港沿岸为例,它容纳了餐饮、办公、水族馆、博物馆、商店、住宅等,几乎其主要的城市功能都集中在这里。新加坡滨海湾、日本横滨21世纪未来港等也是这样。多样功能集聚在滨水区为大量的滨水活动提供了支持。

  又如,河岸立体组织。芝加哥的规划非常出名。考虑到芝加哥河两岸易遭洪水侵袭,著名规划师博南前瞻性地在市中心芝加哥河两岸设计了两层城市基面(局部有三层基面),下层为原有城市基面,上层为新建基面。这样一种设计,在满足城市防汛要求的同时,使货物运输与城市交通分隔了开来,也使主要使用上层基面的行人更为便利与安全。同样的案例还有巴黎塞纳河畔、美国圣安东尼奥河畔等。

  再如,一个优秀的滨水区,大都柔化了自身的规划控制线。我们现在的滨水区往往是依照规划控制线来建的。“蓝线”(水域保护区的控制线)、“绿线”(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红线”(建筑、道路和桥梁等的控制线),规划中这三种控制线往往沿着河道走向平行设置,即在河流沿岸建设宽度相同的绿化带,其后为道路,而建筑则紧邻道路一字排开,形成了较为固定的 “沿河绿化——道路——建筑带状布局”的单调模式。而新加坡滨海湾将旗舰店直接设在水面上;在巴尔的摩内港,由贝聿铭设计的办公塔楼临水而建,底层架空让滨水步道通过;巴黎的财政大楼直接跨越道路、堤坝,将一端落在塞纳河里。这些适度突破规划控制线的做法,反而给滨水区形态带来了特色,开拓了人们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想象。

  怎样的飞跃赢得世界的认可

  解放周一:潘海啸教授是交通和城市空间规划方面的专家。一个滨水区优秀与否,您一般会从哪些方面去考察?

  潘海啸:我一般会先去读它的故事,了解这个滨水区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过程。比如,英国伦敦泰晤士河沿岸空间品质举世闻名,在它的诞生背后就有一个悠远的 “故事”——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之后,伦敦人非常希望能有一个快乐的场所,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可以从悲痛中缓解过来。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伦敦市沿着泰晤士河持续数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改造,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文化、娱乐、创意空间。

  随后,我会去了解这个项目对它所在的城市产生了什么作用。它如何为当地社区服务、如何让社区居民能够更多地使用它,而不是仅仅成为游客的乐土。再则,我会去看它是否成为城市发展动力的倍增因子。

  如果一个滨水区能在上述方面都做得不错,通常来说,就会对其对所在城市的转型或者空间品质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解放周一:从“普通优秀”到“世界级优秀”,这当中的差距通常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潘海啸:一个滨水区要想称得上 “世界级”,这个城市本身首先得是一个“世界城市”。与此同时,世界级的空间,一般都会诞生于人们对一些“世界性课题”的求解。

  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是这方面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从表面上来看,清溪川于21世纪初开始的一系列城市改造,是一个单纯的“景观工程”——它把一个原本仅仅为机动车通行提供服务的高架、一处被立交设施割裂了的空间重新缝合了起来。但事实上,它还是首尔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步骤,是一个存有“激活城市”目的的“城市项目”(图②)。

  通过它,首尔整个城市的空间多样性得到提升,变得更为错落有致,当地人的活动范围被扩大,各种人群有更多机会利用这个场所参与到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中。

  解放周一: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滨水区建设中,有哪些新的关注点?

  潘海啸:如果说,过往的滨水区建设非常重视人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和享受,如今更重视的是城市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改善。

  该领域另一个比较集中的关注点是社会融合,重视能否通过空间改良或重塑,为各阶层人群(不仅仅是游客、有钱人)增加社会福利。

  再则,更注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追求以尽可能少的干预和经济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功能提升。毕竟,建设之后是长期的运营和维护。如果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从长远来说,会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

  新规划酝酿怎样的新愿景

  解放周一:杨教授曾参加过外滩滨水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还参加了《黄浦江两岸滨江公共环境建设标准》的制定。在您看来,这次上海市规土局正式出台的《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公众版中有没有什么提法是比较新、比较有特点的?

  杨春侠:这一次的规划内容,我感觉最大的特点是将上海两条最主要的河流放到一起来规划。据我所知,这还是首次。

  以前黄浦江和苏州河都分别做过多轮次、多层级、多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但从未将这两条河流放到一起来进行具体深入的讨论。这次的“一江一河”建设规划明确了黄浦江与苏州河的职能分责、特色各具,希望两者合力实现“1+1>2”的效益,真正让上海的滨水区向“世界级”迈进。

  世界上也有一些城市是借由两个有鲜明特征的水域而成名的。比如,刚才提到过的芝加哥就是一湖(密歇根湖)一河(芝加哥河)联动发展、职能分异,当地两条主要的游船航线也是以湖畔与河畔的不同景观为依托。

  在巴黎,除了著名的塞纳河,还有一条圣马丁运河,是巴黎本地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它更加生活化,一些河段开敞,一些河段覆盖并上建公园、广场。它还有九个水闸,如果人们乘船游览,可以体验到沿途水位的层层变化。所以,在我看来,此次的“一江一河”规划,也势必可以促进黄浦江与苏州河合力打造世界级滨水区。

  当然,此次规划中关于“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的提法也很好。这一直是上海滨水区发展的软肋。方案结合许多滨水岸地已开发的现状,提出通过地块内部巷弄实现垂江联通也符合实际。“注重两岸的慢行缝合”的提法,则将滨水两岸的慢行网络做一体化考虑,这对于上海这样一个跨河城市是非常有意义的。

  潘海啸:把苏州河跟黄浦江一起考虑,我也认为会是一个很好的新起点。

  光是苏州河本身成为世界级的滨水区是比较难的,它沿线不少地方是居住区。而世界级的滨水区大都是开放的空间,需要可以容纳和激活各种活动。一旦将苏州河和黄浦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思路会开阔很多。

  苏州河两岸如何焕新颜

  解放周一:具体到苏州河沿岸空间品质的提升,三位会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

  杨春侠: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探索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沿岸空间品质的提升、河上空间品质的提升、如何带动腹地空间品质的提升。

  换言之,城市河岸空间品质的提升不能局限于对沿岸空间品质的创设或挖掘,应当从更大的空间范围来考量,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沿岸空间品质提升带来的好处。

  潘海啸:有两个问题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一个是苏州河沿岸原来是上海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较为集中的一个区域,如何让沿岸的老工业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激活。第二,能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苏州河两岸间的联系。

  目前苏州河上有一些跨河桥梁,但这并不代表两岸间的联系和互动是充分的。从沿岸开发或者设计的策略来看,在不同的区段、节点,联系两岸的方式、内容完全可以在多样化中实现两岸联合发力,而不是一条岸线走到底,仅进行单向平行线式的景观设计。

  徐磊青:苏州河很长,是一个偏居住、偏商业的水系,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功能。关于它沿岸空间的品质提升,我想到以下几个角度:第一,苏州河沿岸步道是上海市民一条主要的休闲路径,它作为慢行系统的功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第二是沿岸历史文化资源的保留,要想办法让人们(包括居民、市民、游客)能够在慢行的过程中,体验到上海的文化和韵致;第三是修复。目前苏州河两岸的绿化系统还需要提升,作为市民休闲生活的重要依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把苏州河沿岸空间营造得更好。

  解放周一:这一次的建设规划提出,要把苏州河打造为“特大城市宜居生活的典型示范区”,有 “更开放的沿岸空间”“更富活力城市功能”,“优化亲水体验,实现临水可见河”。要实现这些愿景,各位会预见到哪些问题或挑战?

  杨春侠:有三个方面我认为需要慎重对待。

  第一,临水住宅要处理好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之间的关系。宜居生活区的住宅不能少,但是现在的封闭式小区开发模式极可能将沿岸滨水用地变为少数人使用的空间。

  我的建议是临河的住宅尽量采用独栋管理的模式,外部空间则尽可能留给市民。此外,可以立体化组织公共空间。像芝加哥河畔住宅那样,裙房的屋顶花园给居民使用,底层的外部空间给游客与市民共享,游客与居民有视线交流甚至打个招呼,也是非常有趣的。

  第二,要有综合的桥梁群开发愿景。桥梁位于河流中央,是滨水地区特色展示的重点之一。结合苏州河的特点,可考虑让苏州河上拥有更具特色的桥梁群,特别是步行桥。

  世界上许多河流地区之所以出名,桥梁群功不可没。芝加哥河上的桥梁都是开启桥,可以中间打开向上翻转,让大型船只通过。当我在芝加哥河上乘坐游船时,正好遇到这些桥梁依次打开,非常壮观。

  墨尔本市中心雅拉河1.8公里范围内共有9座桥梁,包括5座很有特色的步行桥。步行桥从西向东,第一座网桥在南侧绕了一个弯,并以网状包裹,构建了观景灰空间;第二座新会展中心桥斜向跨河连接两岸的广场;第三座斯宾塞街桥将人行与车行空间平行分离;第四座旧铁轨桥包含两条平行斜向跨河的铁轨,西侧铁轨原样保留,东侧铁轨被改建为步行桥,当人们走在新桥上侧目便看到老桥;第五座南门步行桥为折线形,在中部构筑水上休闲小岛。在这一点上,天津的海河做得比上海要好,注重桥梁步行空间的营造与桥梁形态特色的塑造。

  第三,苏州河沿岸很早就被一些很难拆除或搬迁的用地占据,规划一直在和开发赛跑。我们在做虹口南片区城市设计的时候,涉及苏州河河口区,方案希望沿岸是小体量建筑,为腹地留有达水的巷弄。但是方案还在进行时,上海大厦西边临河的两个地块就准备建设两个大体量建筑,几乎占满整个地块,还将后侧的视线全部遮挡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划很重要,沿岸开发的控制同样重要。

  潘海啸:苏州河起于北新泾,流经普陀区、静安区、虹口区、黄浦区四个行政区,止于外白渡桥的河口,在外白渡桥入黄浦江。能否在其流经的几个行政区之间实现更好的联合治理,会是未来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一个绕不过去的挑战。

  每个区各有各的投资和考虑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要让大家在充分表达自身意见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如果经过充分讨论后,大家都发现联合起来一起干效果会更好,就需要市级层面做一些协调工作,来支持和促进这件事,要不然确实会遇到很多现实困难。

  徐磊青:苏州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于整个城市非常中心的位置,很容易集聚人气,然而沿岸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封闭的生活区。所以,我认为它当下可以考虑这样两个着力点:一个是分区段进行空间营造,一个是把一些沉睡的空间活化,以休闲宜居为主,鼓励市民更多使用。至于要想实现沿岸更有活力的城市功能,两岸的业态势必须要一些新的调整。而想实现这一点,往往是规划易、落地难。

  据我了解,黄浦区早在几年前就考虑到了对苏州河沿岸空间进行活化利用。一些可以商业化的空间考虑到新的商业、消费趋势,想走特色化、精品化路线。但由于当地的地价特别高,招商遇到困难。

  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城市管理者可以拓宽思路,不拘泥于以纯商业的做法招租。对于某些定向招商的店铺,如果符合整个区位发展的大方向,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帮助其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一些经营理念特别出彩的书店、花店、艺术品店,它们的存在是很能够提高整个区段街道的颜值和品位的。那么,在其刚开始经营的数年,政府层面可以考虑进行一次定向的租金减免。沿途空间的品位和格调慢慢培育起来之后,人气自然会来,整个空间的功能定位会随着人气的集聚愈发稳定。

  让一个空间历久弥新的关键

  解放周一:说到特大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化利用,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案例可以推荐给大家?

  潘海啸:泰晤士沿岸空间活化利用已历经70余年。它沿岸第一个绿道的开建距今至少有30年,但即便以今日的眼光再看,仍让人觉得一点都不过时。泰晤士南岸一些创意工坊从外观上来看,说它们“有点破”一点也不夸张,却仍然对市民、游客、创意阶层充满了吸引力。探究起来会发现,源源不断的有趣的活动才是这些空间活力的真正来源。

  国内现在进行城市空间更新时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思路,总觉得对一处空间更新来说,把环境改造得看上去比较新、比较高大上非常重要,但事实上,对于一个空间而言,真正能够让它历久弥新的,绝对不是建造技术或外观上的新颖,而是其所承载的活动是否足够有吸引力。

  如果一个地方无法持续产生充满吸引力的活动,过不了多久,你也会觉得它开始过气。这一点,我们在进行新一轮滨河空间开发规划时,一定不能忽视。

  徐磊青:近年来,法国巴黎为了搞场所营造和滨河空间活化想了很多办法。其中最成功的做法大概就是一年一度的沙滩节(图③)。

  从2002年开始,每年入夏的7月至 8月间,巴黎市政府都会将塞纳河畔变成巴黎沙滩,初衷是让众多无法远行的巴黎人或者前来巴黎游览的游客,感受到巴黎独特的城市文化。如今,沙滩节期间,3.5公里长的河段全部禁止通行机动车。

  起初,整个沙滩节的活动区域仅限于右岸的一小片区域,由于广受市民欢迎,活动区域渐渐拓展到河岸两侧和下游,2007年就吸引400万人次到访。每年的巴黎沙滩节会找来多方因活动可获利的公共或私人合作伙伴,由此吸引来的赞助商和活动期间设置于河岸的餐厅、咖啡厅和报刊亭等,让整个活动充满了人气。

  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说我们也要在苏州河沿岸办沙滩节,但诸如啤酒节、鲜花节、书店节这样的节日还是可以考虑的。因为苏州河和塞纳河一样,都位于一个城市绝对的中心位置,如果真的把活动做好了,集聚起的人气非常可观。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2015ASLA专业奖:美国费城滨水区改造方案

2015ASLA专业奖:美国费城滨水区改造方案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日前,ASLA官方公布了2015年度34个荣获专业奖奖项的项目。其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滨水区再开发可行性研究项目荣获2015ASLA专业奖,分析与规划类杰出奖。【详细】

加拿大舍伯恩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加拿大舍伯恩滨水公园景观设计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舍伯恩公园从多伦多一个被忽视的湖边棕色地带转变而来,把雨水处理设施与景观、建筑、工程和公共艺术结合在一起,超越了对公园的传统定义。【详细】

美国斯塔顿岛的新斯泰普尔顿滨水社区项目

美国斯塔顿岛的新斯泰普尔顿滨水社区项目

Michael Bloomberg市长与市政官员近期为一项150万美元的计划奠基,这个项目将把斯塔顿岛的前美国海军基地改造为一座15公顷的多用途滨海社区。这个建设工程的第一部分由新泽西州的霍博肯牵头,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