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018-09-30 09:52:00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9月11日下午,在河北省衡水市举办的湿地园林与滨水城市高端学术交流会上,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周建华以《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在园林建设中关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建设的方式方法。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周建华演讲

  这两天听到的报告跟湿地有关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平原城市、丘陵城市。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并且是大山大水,长江、嘉陵江,城市坐落在两江交汇之间。

  我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化研究;二是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护岸景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三是适应山地的景观化策略;四是小结。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挖掘城市防洪设施的景观价值,发挥城市防洪设施在防洪之外的景观、交通、亲水休闲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防洪设施与城市滨水景观的融合和发展,进一步优化城市滨水区建设。

  相关概念不多做介绍,根据形态不同,防洪设施,特别是山地城市很难做成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式防洪堤岸,就是以混凝土为主体,一般分为防洪堤、防洪墙、防浪墙。鉴于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以及用地紧张的原因,造成了沿江的防洪设施分成两种。第一种是高架桥,比如滨江路的防洪设施,利用高架桥本身的交通设施既起到防洪的作用,同时起到交通的作用。第二种是跟常规一样的修成防洪堤,把滨江路和相应的设施修在防洪堤上。这是最常见的两种防洪设施的形式。关羽基本的防洪设施和建设的内容,我只介绍一下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设施的标准,也就是说所有的防洪设施和建筑、景观设施基本上是按照50年一遇的标准来设计的,具体的标准是由国家水利部门指定的,有很强硬的标准。虽然跟景观有关系,但这是专业设计的内容,就不详细介绍了。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高架滨江路防洪模式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防洪护岸防洪模式

  景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防洪设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主要的问题是:

  1.标准化的设计模式与审美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防洪设施主要是由水利部门设计的,是以防洪为需求的一种功能,但跟景观的结合很少,基本上是标准断面。

  2.单一水利功能目标与滨水公共性需求之间的矛盾。

  3.长远意义上的生态恢复与快速泄洪、防洪需求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些问题,以及结合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未来的城市发展的理念,特别是滨水城市建设的理念,发展趋势有:

  1.由单一水利功能向多样化城市功能转变。

  2.由简单的水泥屏障向生态化、游憩化的景观建设设施转变。

  功能方面不做详细的介绍,主要是有防洪、交通、休闲、游憩、生态防护等功能,这是一个课题,经过一年多的调研,重庆有长滨路、沙滨路、九滨路等等。根据防洪设施的功能不一样,防洪堤坝用于骑单车、眺望平台、展览;防洪墙是进行商业活动、展览;防洪堤岸是散步、跑步、驻足、室外茶座。防洪设施的攻坚属性有公共性、连续性、硬质基底性,景观化影响因素有堤坝的结构、工程材质、岸线利用性质、周边用地条件的影响等。主要从岸线利用性质来讲,生产型的岸线以高架桥为主体,重点布置硬质空间的景观化。比如说码头,生产型主要是观赏性的亲水空间的营造,生态型主要是生态防护。对于山地城市这种景观化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重庆这种地方的高差性,高差会达到40米,横向宽度留给绿化和其他建设的空间比较少。最高洪水位低于城市地平,跟平原城市不一样,山地重庆这种城市常规水位远远地于城市地平,留下的消落带很高很宽,造成不好处理的情况。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三种堤坝基面关系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左图: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亲水视线与行为‘向下引导’

▲右图:平原城市沿江防洪设施亲水视线与行为‘向上引导’  

  下面说一下重庆主城区沿江防洪护岸景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防护设施相关概括:重庆长江、嘉陵江的地形地貌由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组成,由于三峡大坝的影响水高差高达20—40米。重庆基本上有7条路,共有37.6公里。图上不同的颜色,表达的是不同的形式,比如说有高架路、直立挡墙等。重庆水位变化特征,最低水位是4月份(177.2米),洪季是5—7月,8—9月份是第二次洪峰期。最高水位由5—9月的洪水位决定,如1981年最高洪水位达到193.4米。洪水设施是100年一遇,其他景观设施分别是按照50年、10年、5年一遇,不同的高度设置了不同的景观设施。调查范围是一江四岸所有的防洪堤的设施。

  具体的调查内容是六个方面:一是功能利用的性质;二是结构形态;三是游憩空间;四是亲水可达性;五是里面设计;六是细部设计。

  功能利用的性质,生态类是亲水可达性不高,游憩化程度低。生产类是水上运输、物流等生产性作业通道,大面积垂直切坡。生活类包括一般休闲步道,结合防洪设施做了一些餐饮设施,比如说有酒吧、茶餐厅。重点打造的是在桥头和重要的景观建筑的边上,在其中设置了一些广场,以及其他的周末性的功能绿地。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生态类:亲水可达性不高,游憩化程度低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生产类:水上运输、物流等生产性作业通道;大面积垂直切坡,重生产实用性轻景观性

  结构形态分为阶梯式,坡度比较陡的地方停留比较多。直落式大面积直立防洪挡墙,节约用地(侵占河滩地),一般用在码头比较多;斜坡式,用地相对比较宽松,一般是亲水步道;退台式,要求用地条件比较宽,一般可以分为两至三层,甚至是三到五层,空间曾经必须丰富;复合式,出于城市中心局部生活类护岸,空间形式最为丰富。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阶梯式:大面积阶梯放坡,停留机会多,对河岸腹地面积要求大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直落式:大面积直立防洪挡墙,节约用地(侵占河滩地),保护逼近江面的交通干线或人行道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斜坡式:出现于沿岸用地相对宽松的护岸段,护脚端通常设置亲水步道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退台式:出现于河岸高差较大且腹地较宽的护岸段,多为二至三层平台,空间层次丰富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复合式:出现于城市中心局部生活类护岸,空间形式最为丰富

  游憩空间的调查。包括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我们结合亲水步道,退到湖泊以上的景点空间。重要节点会做观景平台,结合休闲建筑做了酒吧、茶楼。还有一些重要的广场,特别是在桥头做了综合性的功能绿地。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游憩空间

  亲水可达性,一个是外部交通,一个是内部交通。内部交通对码头性质的生产类要求车行可以到达,对休闲性、生活性和生态性基本上是人行可达,主要是用梯道,一个是单梯直下,一个是单梯斜下,还有迂回转折,我们最推荐的是迂回转折,这样就可以把无障碍设施做进去。从内侧下到护岸的方式,主要是以阶梯式为主,包括架空式、下穿式、地下通道式。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从内侧下至护岸空间的人行通道,以阶梯式为主

  外部可达性用地的影响。第一种是道路,可以直接相连;第二种是公共绿地,绿地跟护岸要有机衔接,有商业用地、仓储用地。

  立面景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软质景观,一种是整软质整体景观。硬质景观是做挡墙的方式,有些是结合建筑。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软质整体景观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硬质整体景观

  细部设计,包括栏杆、地面的铺装、挡墙、雕塑小品,可以结合到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挡墙方式把栏杆铺装跟水新景观相关的小品、座凳有机的衔接在沿江的防洪设施上面。

  总结一下调查情况:

  首先,在功能利用方面分为生产类、生活类、生态类,主要以生活类为主。

  第二,结构形态方面是斜坡式最长,复合式最少,护岸空间基面普遍较高。

  第三,游憩场步道为多,节点空间很少。

  第四,亲水可达方面,步道比较丰富,交通形式比较丰富,缺少迂回转折的坡道路径,特别是无障碍设施。

  第五,立面景观硬质占大面积,景观效果普遍比较差。

  第六,细部设计方面,在地域文化、灯光、洪水警示标志等细节设计缺乏考虑。

  针对调研的结论我们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六个方面,也是针对问题提出的。功能利用性质合理化、结构形态复合化、内外可达交通立体化、游憩空间多样化、立面设计立体化、细部设计异同化。

  形态要尽量根据不同的防洪标准,设计复合式的退台,斜坡的装置,满足不同时间段、不同居民的休闲要求。对内部阶梯和坡道,我们尽量采用迂回转折的路径,外部的步行交通可以采用步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方式来解决城市到达水岸附近的形式。因为上面有一些建筑。有的还可以把滨江路下沉,或者是把滨江路抬高,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加强滨江路景观建设的面积,比如说下沉,地面上可以做广场,可以做相应的设施。抬高上升的话,高架桥下面就可以做相应的亲水场所和景观设施。

  多样化节点空间的营造,结合防洪设施可以做眺望空间、建筑场所、广场,对桥头我们要做重点的打造,可以做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除了普通的亲水空间,还可以把其他的文化空间、文化展示、城市的雕塑放进滨水设施里面。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游憩空间介入度:复合式>退台式/阶梯式>斜坡式>直落式

  亲水步道的韵律感,通过重复、空间开合的对比、材质的对比、通过线性,包括岸线和铺装线的对比。昨天(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沈守云院长讲河流是弯的,重庆的主城区河流也是弯的,有些线性是通过地面铺装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增加凹凸空间的变化,可以突出水面、收进水面,做初步的眺望平台和观景点,增加岸线的曲折变化。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外部立体 步行交通 系统构建

  软质立面设计: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增加植物景观。对于有条件的绿化景观,我们适当地也要把一些硬质要素加进去,既起到挡土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跟其他硬质景观的协调和发展。硬质立面,在重庆有些地方采取上垂下爬的方式,同时也可以采用历史建筑界面的方式,比如说在50年一遇的洪水以上的位置做邻水的酒吧和茶楼,或者是其他景观建筑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浮雕的方式,可以做多样化的设计。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滨江路下沉,车行系统引入地下

周建华: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

▲滨江路架空,车行系统引入地上

  细部的雕塑,比如说跟水有关的攀爬的雕塑,曲线的雕塑。既要加强夜景的设计,同时要加强人性化的围栏和服务设施的设计,以及完善洪水的预警标示系统,虽然是不同的时间段带来的防洪设施的景观设计,但是它毕竟承担着防洪的功能,所以在不同的水位条件下,比如说100年一遇、50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等都需要设计不同的景观形式和要素,既能解决防洪的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城市居民亲水和休憩的要求。

  课题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对重庆主城区37.6公里景观模式做了详细的调研,功能氛围生产型、生活性、生态型。二是在阶梯模式上有直落式、斜坡式、退台式、阶梯式及复合式,五类结构形态;二是线性步道、眺望空间、建筑场所、广场空间、桥头场所五种游憩空间形式;三是内部及外部可达路径;软质、硬质及软硬质结合三类立面景观形式;维护警示设施、铺装、雕塑小品等细部设计形式。

  课题同时提出了适应山地城市的沿江防洪设施景观化的六项原则:利用性质合理化、结构形态复合化、内外可达交通立体化、游憩空间多样化、立面设计异质化及细部设计地域化。从这几个方面来解决大山大水下的山地城市防洪设施景观化的相应策略和一些设计的模式。

  我的汇报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大家有机会到美丽的重庆去学习、去旅游。谢谢大家!

 

  周建华: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西南大学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风景园林博士,硕士生导师,重庆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重庆市景观专委会理事,重庆市一级注册风景园林师,重庆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风景园林专家,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专家,“园冶杯”国际竞赛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编辑:周星宇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江苏扬州:今年实施五大攻坚行动提升城市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增绿行动。利用今年春季绿化黄金季节,针对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林荫路覆盖率等指标,全面开展道路绿化增绿提绿补绿,重点对87条道路的行道树“有绿无荫、有景少荫”、绿化品种单一等问题进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的道路绿化景观【详细】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北京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滨水商业消费新地标

昌平新城东区位于昌平区南邵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围绕打造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编织街区控规已获批。未来,昌平新城东区将打造成为京北体验消费示范区、山水宜居典范城区、高水平综合服务承载区和智慧产研创新园区【详细】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南宁园博园举办“礼乐园博·南宁花朝盛典”

活动期间,南宁园博园还举办了汉服新秀大赛、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礼、国风婚礼妆照展示、明制婚礼仪式典礼、六艺游园、书画体验、国风集市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同时邀请众多知名国风模特参与表演展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