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谢绝”城市病

2018-06-29 09:20:51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一个没有城市病的城区,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这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21日开始网上公告,26日开始现场公告。

  据了解,此次规划草案严格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进行了细化落实,提出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筑规模约1亿平方米。同时,划定约9平方公里战略留白地区,为城市后续发展预留空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实现生态空间面积达到总面积的40%以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表示,规划草案编制着重突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并将以人民为中心,在规划中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融合在一起。通过规划刚性管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综合协调;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设计与标准构建,突出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公共空间的管控,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体现为人民服务,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有效疏解和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保障首都功能的有效实施。

  落实总规 副中心供地占13%

  具体到住房方面,规划草案显示,以职住平衡为导向,新增住房约18万套,适当提高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产权房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动态调节住房供给,实现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职住就近平衡。

  《北京市2018年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日前正式发布。供应计划显示,今年全市建设用地计划供应总量4300公顷,其中,国有建设用地供应4100公顷、集体土地租赁住房用地供应200公顷,与2017年基本持平。

  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北京城市总规的相关要求落实在2018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据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供应计划,核心区重点加强环境整治,完善城市基本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中心城区推进功能疏解提升,增强服务保障能力,重点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与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城6区的土地供应量约占全市土地供应总量的18%,同步实施减量任务不少于13.25平方公里,约占全市任务总量的37%。

  副中心发挥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优先保障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承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生活圈。土地供应量约占全市土地供应总量的13%,同步实施减量任务不少于4.25平方公里。

  规划草案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约155平方公里,外围控制区即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进而辐射带动廊坊北3县地区协同发展。

  2017年,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曾与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启动编制《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通州区以及廊坊北3县地区的全部行政辖区,为探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举措,搭建了协同治理的新平台。廊坊市规土委称,通州区与廊坊北3县分属不同省市,现状缺乏规划统筹,城镇布局、生态空间、基本公共服务等发展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房地产过度开发、公共服务短缺、交通通勤压力大等城市病问题出现,严重制约了区域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施卫良认为,规划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3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和中心城区“主”与“副”的关系,通过对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有效承接和紧密对接,保障首都功能的实现,实现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局面。二是处理好和通州区的核心与拓展关系,通过全区的功能统筹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城乡共融,实现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处理好和北京东部各区、廊坊北3县地区激活带动、协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使副中心成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发展的枢纽节点,实现以点带面、区域协同、区域共进。

  “北京是一座典型的单中心城市,经济活动、人口、产业功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这种单中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认为。

  魏后凯强调,要把政府调控跟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要搞好规范,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是千万不能破坏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此外,要优化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压缩生产空间,增加居住、生活空间,大幅度提高生态空间,使得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协调,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

  六元平衡将带来根本性改变

  根据规划草案,“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规划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在城市风貌方面,规划提出通过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同时,规划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在每个街区设置一处家园中心,将部分公共设施适当集中设置、混合设置,就近满足居民的居住、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休闲等需求,实现居民从家步行5分钟可达各种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可达家园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100%。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过去一谈绿色城市和生态问题,就认为要见花、见草、见绿,其实,实实在在的绿色就是减少能源和时间成本的浪费等。

  “如果从城市模式上、本底模式上做出根本性改变,就是把北京从一个长出行的、职住严重不平衡的地区,切出一块做100多平方公里的示范区,能基本保证职住平衡,实现短出行。目前对外交通联系跟内部交通的所有衔接,1小时的交通圈覆盖的范围已经很广了,至少天津(楼盘)、石家庄(楼盘)这一带可以全部覆盖。”尹稚表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谓半小时、15分钟的生活圈,基本上可以满足日常就业、居住、消费、娱乐,绝大部分功能在这个范围里就能实现。

  “我们很多都在北京长大或者工作,都经历过长距离交通。如果一个人上班只要40分钟车程,就会觉得很幸福了。”尹稚举例说道,把通勤时间缩减,生活质量可以发生质的变化。如果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不会再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这是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根本性改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在人民生活组织上,北京老城的很大问题就是把功能区拉的太开,一个人生活点、居住点和工作点距离相对太远。”

  未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实现六元平衡。在吴志强看来,此次城市副中心规划提出的家园概念非常重要。现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阶段,将职住平衡与家园概念结合,并依此提出六元平衡,比较有前瞻性。过去仅强调职住平衡,都很难做到。而这次通过大数据模拟,最大可能在15分钟内满足职、住、医、教、休、商业服务6方面的需求,此种模式从根本上省去了大都市每日无谓的交通来往,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

  “能够在城市的组合上看到36个家园这种职住六元平衡的做法能够提供大量的可能性。在这里工作,可以在附近找到所匹配的住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的一种新选择。在规划上已经把六元做了大规模平衡。这点对未来城市规划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吴志强说。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