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http://www.chla.com.cn 2018-04-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卢福成 发表评论(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的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自然规律才能够得到天道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才能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比如,海洋生态系统之中鲨鱼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鲨鱼吃浮游生物达到对其数量的控制,地球上的氧气会很快耗尽。我们基因、物种和生态的平衡和保障,根本上都有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互相作用。

  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自然天道的亵渎。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分享到:
编辑:guoai
有关  生物多样性 中国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chla.com.cn”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风景园林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或"来源:www.chla.com.cn/"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点排行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