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从秦淮河坐船到鸡鸣寺景象有望重现

2017-11-16 07:56:54    作者:陈佩珍 叶志明     来源:文汇报     浏览次数:

南京:从秦淮河坐船到鸡鸣寺景象有望重现

通过施工打开绿化带,进香河就能“回归”。图为效果图。(南京市规划局供图)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让一座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会“呼吸”、有“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由南京市规划局牵头编制的《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近日获批。专项规划的编制出炉是推动南京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将为各规划、设计、建设单位及管理部门贯彻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运用海绵城市的各项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建设提供权威指导。

  南京五条暗河或将恢复

  记者观察到,《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提到,将恢复进香河、龙江河、响水河、北十里长沟西支、张王庙沟等五条因为城市建设被加盖变成暗河的河道。这意味着,老南京从秦淮河乘船到鸡鸣寺的景象,未来可能重现。

  进香河属于秦淮河水系的一条支流,距今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其前身是孙吴赤乌三年(公元240年)吴大帝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原先的进香河路是一条河,与鸡鸣寺和平公园旁的河道连通,在洪武北路接入内秦淮河北段,北面则可以通往鸡鸣寺。到鸡鸣寺敬香的人们乘坐船只从秦淮河而来,因为鸡鸣寺香火旺盛,进香河上的船只应接不暇、热闹非凡。1959年,进香河被填,成为一条城市道路,目前道路下还有暗涵和内秦淮河北段相接。

  通过施工打开绿化带,进香河就能“回归”。南京市规划局市政处处长陈燕平认为,进香河除了有调水、蓄水、排涝等海绵城市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历史。

  就地灌溉道路绿化,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将有效避免城市遇到暴雨时出现“看海”的尴尬。自去年7月6日,南京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以来,南京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陈燕平将其总结为:强化生态基底的控制与保护,加强积淹水治理,深化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整治,引导建筑与小区、道路广场的低影响开发建设。

  正在南京试点的一条海绵生态路——天保街,经过三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该路段就地削减地表径流九成以上,大部分雨水用以就地灌溉道路绿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作为南京天保街海绵工程主要设计人,东南大学教授成玉宁在近日召开的中国数字景观国际研讨会上介绍,天保街的海绵生态道路示范段长600米,从完工以来就一直通过物联网及传感器技术进行24小时全天候实时监控,所有区域降水量、雨水收集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数据,均由物联网通过电脑、手机App客户端实时传输到科研管理人员终端。

  打造水清岸绿水城共融的海绵示范城市

  南京是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态基底,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南京城市总规将城市品质提升作为战略目标之一,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与完整性为目标,强化市域南北生态基底功能,形成四区、十二片、五十五源的生态空间结构,全市水域面积占比11.7%,林木覆盖率大于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

  南京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举措先行先试。2010年,率先启动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河西南部低碳生态示范区,开展黑臭河道治理、河道堤防达标治理、智慧水务管理。到2020年,南京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陈燕平表示,接下来,南京还将出台一系列的技术导则,以更好地保障“专项规划”的落实,将南京打造成蓝绿交织、水清岸绿、水城共融的海绵示范城市。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