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话收获

2017-10-10 08:39:02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话收获

淮安河下古镇老街。

“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话收获

中国大运河邵伯遗产点。(庄文斌/摄)

“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话收获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话收获

宿迁水利遗址公园内探访古人治水情形。

  9月25日至28日,由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梦之蓝”公益基金共同主办的“喜迎十九大·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从扬州出发”大型公益活动从扬州出发,沿路探访无锡、淮安、宿迁等运河城市,总结和借鉴有关城市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经验,为扬州乃至全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贡献智慧和力量。随行专家、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刘怀玉代表项目组,撰写以下探访报告,以飨读者。

  “喜迎十九大·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从扬州出发”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对扬州、无锡、淮安、宿迁等地进行深入探访和重点报道,总结和借鉴有关城市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经验,为扬州乃至全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贡献智慧和力量。活动期间,项目组重点探访了具有代表性的大运河遗产点和非物质遗产,全面报道探访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以及省市媒体均作了大量报道。

  组织方式

  多方联办,协同行动

  联办单位有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地方主流媒体和高校研究机构等,大家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参与探访活动。前方和后方密切配合,所到城市的文物部门和主流媒体积极配合,整个活动顺畅有序。既有现场采访报道,也有专家点评;既有主流媒体图文报道,也有“扬州发布”现场报道。平面媒体、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并用,整个探访报道有声有色,影响较大。

  活动主题

  聚焦大主题,服务大行动

  “喜迎十九大·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探访之旅·从扬州出发”大型公益活动,契合和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重大主题,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行动,通过项目化的探访活动,更好地挖掘和展示江苏有关城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的经验,助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叙事方式

  从故事入手,让典型说话

  我们选择在扬州吴王夫差广场举行出征仪式,从古邗沟遗址出发,尽管当时风雨交加,行动困难,但更增添了从中国大运河原点古邗沟出发的象征意义。在无锡清名桥,淮安清江大闸、河下古镇,宿迁龙王庙行宫等世界遗产点,我们都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说明无锡古运河、淮安里运河、宿迁中河和古邗沟的历史渊源,并比较其异同,以证明扬州运河乃至整个江苏运河在中国大运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例如吴王夫差不仅开挖了古邗沟,还开挖了无锡古运河。在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我们采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手法,重点介绍清江大闸、清江浦记忆馆,河下古镇淮安茶馓、钦工肉圆制作的来龙去脉以及现状,引导人们仔细品味淮安运河重镇的独特魅力。

  主要收获

  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重点探访并报道了有关城市运河世界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现状及经验,激发了人们对运河遗产的敬畏感和责任感。例如,我们在暴雨中来到邵伯船闸。邵伯船闸经历了东晋太元年间的谢安筑埭,到唐代的“斗门”、宋代的“二斗门闸”、清代的“人字门船闸”、中华民国的“新式船闸”,直到今天现代化三线船闸,有着1600多年悠久历史,可谓我国船闸发展历史的缩影。面对饱经沧桑的活态遗产,经过探寻报道,人们油然而生敬意。站在清名桥上向南北眺望,无锡古运河依然保持着当年的绰约风姿。江南水乡民居依河而建,不时有居民在运河中洗汰,展现了原生态“慢生活”的意境。这是典型的“江南水弄堂”、古运河“绝版之地”。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薛福成故居专门辟出一大间作为大师工作室,用于展示无锡运河非遗文化,其中包括留青竹刻和锡绣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级非遗大师乔锦洪从事竹刻技艺有数十年,如今已将这一技艺传到了女儿乔瑜手中。女儿成为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在当地政府帮助下,父女俩已在多个场所设立了竹刻传习所和展示销售点。一个二三十厘米的竹刻可以卖到上万元的价格。新华社以“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无锡锡绣”“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扬州面塑”为题报道了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庄文斌的摄影作品,点击量分别达到15万多和11万多人次。庄文斌还在新华网和人民网发表摄影作品,其中新华网发表了10幅照片。

  重点探访并报道了有关城市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不同类型的模式及典型经验,为当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是扬州突出示范性。扬州敢担当、善作为,致力于建设示范性大运河文化带。邵伯镇高起点规划、强力度推进,打造大运河遗产风光带,小镇旅游服务中心、渌洋湖湿地生态景观核心,邵伯古镇区、文旅新镇区、滨湖度假区、湿地公园区等“一带、两心、四区、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二是无锡突出文化创意。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以古运河生活文化和中国民族工商业文化为魂,清名桥为龙头,弄堂为体,运河为脉,建设成集遗产旅游、休闲度假、文博艺术欣赏体验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修缮、改造和利用,形成了北仓门、梁溪河口、双河尖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区、文化展示区、艺术活动区和新型生活区以及工业旅游区,构建了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带。三是淮安突出文化长廊。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系统勾画“一廊盛景”,即呈现一个带状的历史文化长卷;“两心文化”,即世界运河文化交流中心和淮安漕运文化博览中心;“三旅融合”,即旅游与文化历史的高度融合,旅游与休闲度假的深度融合,旅游与商业时尚的有机融合。在空间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四是宿迁突出生态文化。古运河、废黄河呈“L”形流经市区,其风光带成为当地居民休闲最爱。建立了中运河水利风景区、古黄河水利风景区、泗水河水利风景区、骆马湖风景区、洪泽湖风景区等。泗阳、刘老涧、宿迁、皂河四座船闸成为水利风景区。宿豫区投资1.2亿元建造宿迁水利遗址公园,以井头泵站为载体,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全面展示了宿迁运河以及水利的前世今生。

  在活动期间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几位同志很辛苦。大家白天忙探访,晚上忙撰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能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重视三方面问题

  清清河水、古朴城墙、历史老镇【详细】

大运河的最上源——白浮泉

  历史上的昌平是一座水脉久、水资丰、水源众的京华古城。《康熙顺天府志》赞昌平山川形胜:【详细】

垃圾丛生 大运河部分世遗点生态待修复

如果说文化是大运河的灵魂,生态就是大运河的生命。记者近期在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浙苏鲁京津冀六个省市调研了解到,随着近年来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大运河生态总体向好,但部分世遗点旁和风光水道依然垃圾丛生、污水横流,生态建设是突出短板。【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