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幕燕风景区披新装换新颜

2017-09-25 07:57:14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近期,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南入口改造工程顺利完工。改造后的南入口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脏乱现象,路面焕然一新,宽阔而整洁,道路两侧绿植、草地、花坛锦簇,幽雅而静谧,深受游客和周边群众好评。

  历史上的幕府山濒江山崖陡峭、景色秀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经济,幕府山成为出口白云石的产地,也曾是全国唯一的“城市矿山”“码头矿山”,轰轰烈烈五十载,主峰被夷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毁坏。1998年以来,在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关心下,经过十多年生态复绿工程和滨江风光带等项目建设,累计回填土方约186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67万平方米,种植各类乔灌木近283万株,幕府山山体重新披上了绿装。

  如今,幕府山已成为南京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之一和主城区北部重要的绿色屏障,亦是反映南京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特色环境的大江风貌区重要组成部分。

  幕燕风景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向有“金陵古佳丽地,而北郊为最”之誉,坐拥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燕矶夕照”“永济江流”“幕府登高”“达摩古洞”“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等六景。

  燕子矶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燕矶夕照”位于燕子矶公园内,备受推崇。黄昏时分,站在地势险要的燕子矶上,漫天云霞映衬着江流滚滚,赤壁上的石刻也镀上光辉。

  观音阁位于幕府山东面,沿江有石灰岩山岭,明洪武年间在山旁建有观音阁,此处故名观音山。至明英宗时,因阁建寺,名弘济寺,后改名永济寺,为南京一大古刹。观音阁临江耸立,势若俯坠。凭窗而眺,平畴旷野,江面无垠。这里经过整治,新辟为长江观音景区。

  清代阮宗瑗曾写《游燕子矶岩山诸洞记》,称之为“岩山十二洞”,并为之命名,即仙源洞、上台洞(头台洞)、鳌鱼洞、中台洞(二台洞)、石床洞、观音洞、水帘洞、三台洞、天台洞、玉笋洞、达摩洞、猴儿洞。受岁月侵蚀和人工开采的影响,一些岩洞已从原地消失,难寻踪迹。随着南京幕燕景区的开发保护建设,一些古岩洞得到修缮。

  头台洞距观音阁西约500米,入口在山脚,出口在山腰,洞中蜿蜒曲折,洞中有洞,洞中套洞,亭台楼榭,汀廊曲折,有朱元璋题“一笔寿”及“龙牙滴水”“犀牛望月”“象鼻洞”“明代武土”“仙女出浴”等景观。

  二台洞东距头台洞里许,依岩构屋,内凿观音龛,洞中有洞,深不可测,相传可通京口(镇江)。

  三台洞为沿山风景的最佳处,分下洞、中洞和上洞,下洞有一汪清泉,地质学上称之为“落水洞”,民间称之为“观音泉”,水面上有小洞口,又有阳光射入,被称为“碟子大天”。扶栏而上可到中洞、上洞。出洞即是玉皇阁,再向上就可到达三台洞极顶望江楼,登临远眺,江水茫茫,烟波浩淼,令人心旷神怡。

  青山已复旧时颜。今天的幕燕风景名胜区林深木秀色彩斑斓,春夏有樱花、紫薇之类以红白为主色的观赏花卉,秋天有火炬木这样火红色的观叶植物,冬天有常绿的雪松和石楠为幕府山扮靓。2011年12月,幕燕风景名胜区被省林业局批准设立为省级森林公园,2013年8月,被省政府明确为生态红线二级管控区。

  幕燕景区的巨变,既体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思路、落实科学观的决心和意志,也是南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成功实践。幕府山矿山复绿是实施“绿色南京”工程的重要成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成功实践。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改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南京市幕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将以铁的决心、铁的意志、铁的措施,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绿色发展,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和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南京工作提出的“两高两强”新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打赢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编辑:ludan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