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2017-08-23 08:04:40         来源:亚心网     浏览次数: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新疆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类湿地,总面积达5922万亩,位居全国第五位,湿地保护面积达3170万亩,保护率达到53.52%,高于全国43.51%的平均水平。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切实保护好新疆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让新疆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要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加强重要湿地保护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而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新疆,也得到了精心“呵护”。

  8月13日7时30分,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护员王友林已整理好工作所需的“装备”,前方等待他的,是每天必走的十几公里巡护路。

  一片一片的芦苇随风摇曳,成群的飞鸟不时从水面上掠过,这平日里对王友林来说司空见惯的场景,此时却在晨曦中显得更加美好。“只有出来得早,才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呀!”王友林说。

  其实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王友林的工作不需要起这么早,只是因为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近期迎来了候鸟育雏期,他每天除了巡护之外,还要去“看望”一下白鹭、绿头鸭、红嘴鸥等幼鸟的生长情况,确保它们的成长环境绝对安全。

  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是世界候鸟第三号迁徙线重要的栖息地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只候鸟途经这里休憩后再南迁或北飞。

  如今的候鸟“乐园”曾经却是遍地牛羊的“牧场”。“还没有保护的时候,牛和羊都快把湿地的草吃光了,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地面,一点也没有湿地该有的样子。”想起以前,王友林感慨地说。

  为了有效管护湿地,2008年起,玛纳斯县启动“退耕还湿、退牧还湿”工作,逐步恢复湿地的本来面目。2011年3月25日,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16年8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同年9月正式挂牌国家湿地公园。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玛纳斯县累计投入2.95亿元进行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建设,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从原先不到1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7万平方公里,水面升高了1米。

  通过“多管齐下”的保护措施,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有野生动物331种,比2011年成立湿地公园前增加100余种,其中金雕、黑鹳、白尾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7种,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0种,现有维管植物200余种,占新疆湿地植物总数的45.3%。

  目前,新疆各地的“湿地保护战”接连打响——福海县通过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改善湿地生态系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食物资源为野生鸟类创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位于博湖县的博斯腾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进展顺利,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步得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正值旅游旺季,随着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前来游玩的旅客络绎不绝……

  如今,我区已经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重要湿地20处,国家湿地公园49处,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其他保护形式为补充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有效地保护了我区自然湿地资源。

编辑:dengzhuzhu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