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大融合引发青海旅游美丽“蝶变”

2017-08-04 08:13:17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

  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商+互联网、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体育……随着持续深入推进的产业大融合,青海旅游新业态次第开花,极大丰富了青海旅游内涵,提升了青海旅游品质,扩大了青海旅游消费。

  美丽视野:

  1.产业融合— —推进青海全域旅游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旅游业三步走战略;我省旅游业结合省情制定了近期加快提升旅游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及“十四五”末的旅游目标。如今,全国将“全域旅游”提升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日程,成为各地区发展的目标。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旅游与第三产业的其他行业间的相互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未来几年,我省将全力推进《青海省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升行动方案》,重点实施“ 616 ”行动,实现全域旅游,必然要千方百计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其它行业融合发展,进而促进全领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谓全域旅游,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各产业融合发展,必然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而全域旅游的发展正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2.产业联动— —多元发展融合生辉

  针对第一产业— —农牧业发展需要转型升级,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寻求突破,农牧民增收致富需要新途径。针对第二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新理念、新要求、新形势下,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重化工比重过大、新能源产业受政策市场影响。针对第三产业— —文化、旅游、体育、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有强劲的生命力,金融、信息、物流、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仍需加大培育力度。

  旅游融入农牧业,让乡村更具活力。乡村旅游日渐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旅游扶贫成为全省扶贫的生力军,在我省扶贫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强劲的生命力。 2016年,我省加大政策扶持凝聚扶贫合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创新扶贫模式,最终,青海湖、西宁市乡趣园、青海高原酩馏影视文化村等11个首批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受到国家旅游局通报表彰。全省2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有43个实现脱贫、退出。 “十二五”期间,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示范点15个,农(牧)家乐3016家, 1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今后一段时期,将建设一批有山水依托、乡土记忆的旅游名镇名村,在全省现有10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基础上,继续打造5 — 10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5 — 10个全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每年新增乡村旅游接待点200家, 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点达到3800家;每年评定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100家, 2019年达到1000家;每年新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家,2019年达到170家;各县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建设。

  旅游邂逅文化,给景区赋予灵魂。 “那一年,我们相逢在美丽的青海湖;那一年,青海湖的记忆变得模糊;只有那格桑花淡淡的花香在心头漂浮,只有那百灵鸟清脆的歌声还飘荡山谷……”歌声唱出了青海湖的自然美,也唱出了青海湖的人文美。一首歌,可以唱红一个景区。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旅游部门组织创作了《最爱青海》、 《走进青海》、 《青海不再遥远》、《美丽中国从青海出发》、《那一年,青海湖》、 《天路》等一批描写青海自然美景、表现青海历史人文、展现青海人民欢乐生活的“青海旅游组歌”。

  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自80年代经营农家乐以来,就将土族歌舞融入到旅游接待当中,直到现在成立互助土族故土园,将土族民俗文化元素不断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并于201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旅游与文化融合的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艺产业,提升来青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支持手工艺品制售和“非遗”项目进景区建设。鼓励民族、民间、民俗文艺团体和专业艺术院团与旅游集散地、重点景区的合作,至2019年打造3至5台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游客喜闻乐见的演艺剧目。以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西路军纪念馆等为依托,发展红色旅游。

  3.融汇交通— —破解青海旅游瓶颈

  随着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交通的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铁路方面:兰新铁路客运专线投运标志着青海省正在驶入高铁时代。西格铁路关角隧道铺轨开通,实现青藏线大提速,由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青藏铁路、格敦铁路串联成的铁路网正在形成。公路方面:青海旅游公路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实现西宁至塔尔寺、西宁至青海湖、当金山(敦煌)至格尔木、德令哈至大柴旦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到目前,全省高速公路(含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000公里,以西宁为中心、连接7个市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覆盖全省58.7%的县级行政区,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57% ,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万公里。民航方面:建成投运西宁机场二期、德令哈、花土沟机场,果洛机场成功校飞,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形成“一主六辅”民用机场建设格局,开通西宁到泰国、韩国直航国际和台湾地区航线,国内航线联通46个城市。

  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旅游与铁路、民航、公路等部门协作,壮大旅游交通运输产业。以“旅游专列、旅游包机、旅游包车”等方式促进旅游客运专线、旅游民航专线、景区旅游环线。 “十三五”期间,完成续建祁连机场和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青海湖、久治机场,实施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形成“一主八辅”民用运输机场运营格局,规划布局贵德、同仁等通用机场。加快推进青海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主骨架建设,加快建设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公路,按照“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布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高铁开通的契机,加强区域合作,资源共享,互送客源,形成宣传合力,打造“丝路—高铁”品牌,实现与丝路主通道互联互通。将为青海省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区域旅游融合。

  4.触网经营— —青海旅游扬帆远游

  如今,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正是凭借这互联网的桥梁,插上腾飞的翅膀,扬帆远航。

  2016年底,青海旅游大数据平台建立。通过平台,可以了解到每天进入青海的客流量;当你想了解“青海湖”时,通过在青海旅游网搜索引擎中输入“青海湖”,马上可以看到针对青海湖的各类信息;当你通过网络预订酒店,入住的时候直接拎包入住;当你想去旅游时,可以不出家门,在网上通过360°实景来虚拟地体验旅行的过程……从游客的旅游体验,到旅游企业的营销方式,再到政府部门的旅游管理,互联网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旅游的方方面面。

  汽车租赁行业、饮食业等传统行业经营者纷纷加入各大团购网站和淘宝、携程等电商平台。各行各业都在迫不及待地分享着“互联网+旅游”这场盛宴。 O2O模式在青海旅游相关产业中的逐渐渗入,让用户无论在哪,对着手机微信喊出“我现在在什么位置”、 “附近哪里有饭店”、 “哪家酒店客房有优惠”这些问题时,都能在几秒钟内收到准确回复。

  下一步,青海将培育一批“互联网+旅游”示范企业和“互联网+旅游”创新业态。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用合作的“互联网+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大力实施“旅游+ ”工程。充分发挥各领域对旅游的拉动、融合、催化、集成作用,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实施“旅游+ ”工程,催生新的经济形态,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推动“文化+旅游”,创造文化旅游新亮点; “体育+旅游”,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和时尚健康旅游基地; “工业+旅游”,发展工业观光、体验旅游; “红色+旅游”,丰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线路产品; “教育+旅游”,打造一批研学旅游基地; “医药+旅游”,推出医疗康体旅游; “宗教+旅游”,推进宗教研学和心灵净化游。

  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的理念,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产业融合的大趋势,顺应了人民生活方式转变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大需求。

  “旅游+ ”的大趋势、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编辑:dengzhuzhu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