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2017-07-31 08:32:53    作者:蓝天宇     来源:“王雅媛港股圈”公众号     浏览次数:

  5月24日,原本非常普通。突然,工作室沸腾。

  某个特异人士发动气墙失败,天文台发布黑色暴雨预警——这意味着所有人都要立刻回家。

  一个小时后,我在百佳超市买好了三人份的云吞面,提着大袋子回家,往日熙熙攘攘的亚皆老街(旺角)此时的场景近乎凌晨四点。

  又一个小时后,狂风暴雨来袭,我隔着窗户看着外面模糊的香港,感觉是莫奈或高更在窗户上作画,且把它命名为“印象·City Of Storm”——Are you just rain for me?

  香港地处海边,又是亚热带地区,难免遇上大大小小台风,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毫米,为太平洋周边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上一次香港面临重大考验还是在2008年,当年8月降水超过1300毫米,最大降水量达到每小时145.5毫米。

  之后,即便风暴肆虐,再也没有水浸香港。而这一切得益于几十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防洪措施。

  香港几乎所有市镇均修筑在沿海和山脚下,洪水的危害就像悬在九头蛇海德拉头顶的斧。一旦山洪暴发,城市不仅要面临水浸,还会面对泥石流侵袭。

  为了保证金融中心的繁荣和尊严,香港政府在1989年成立渠务署,专门负责防洪和污水处理。在 1996 年,政府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至今已投入超过250亿港元。该计划的工程建设,几乎包含了世界所有巨型城市在雨洪建设上的优点。

  像伦敦一样坚固

  按照香港政府渠务署发布的标准,防范洪水方面,市区排水干渠系统 200 年一遇,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 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则为 10 年一遇。

  但是,香港不少雨水排放系统是50年前建造的,随着城市的发展,不足以应付现实的需要,水浸风险增加。而且随着大量地下工程建设,对上部建筑的支撑大大削弱。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18世纪英国画家绘制的港岛薄扶林瀑布,可见其山势

  好在香港的多数地区地质状况较好,不像大多数三角洲地区的软土地质,工程师们通过各种高强度材料的加固,解除了隐患。

  而伦敦的情况则更夸张。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1859年动工,1865年完工,长达2000千米。为防止被挖空的伦敦发生塌陷事故,工程部门一共制造了3亿8千万块混凝土砖,重构了坚固的下水道。

  像纽约一样坚持环保

  纽约的下水道,总长10600km,始建于1849年,堪称最早建设下水道的城市(养育了忍者神龟)。

  整个系统结合纽约14处污水处理站,以防止污水直接排放。

  而香港的排洪系统也不含糊,综合了“海港净化计划”在内,在港九新界一共设置了69座污水处理站。

  多处污水处理站被直接设置在地下(岩洞内),直接利用了重力引流,无须大规模泵送。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赤柱污水处理厂

  努力追赶东京

  东京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了避免台风雨水灾害侵袭二建,始建于1992年,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被称为地下神殿。

  它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每个混凝土立坑有65米高,32米宽,在底下50米深处,由6.3千米长的隧道串接而成。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由于原有市政管线难以负荷雨季的降水压力,渠务署另辟蹊径,选择对雨水进行截取和收集。直接在半山上兴建许多大型的雨水进水口,避免暴雨后雨水进入市区排污管道等排水系统,大大减轻其负荷,同时又避免了在市区开挖、铺设管道的麻烦。

  补充阅读:

  香港目前有四条这样的排水隧道,即启德雨水转运计划、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和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设计标准是抵御 200 年一遇的洪水。
其中排洪量最大的在荃湾,可达每秒 223 立方米。

  这一速度甚至超过东京地下14000匹马力的涡轮机,该设备速度可达到每秒200平方米。

  而建设规模最大的排水隧道在港岛西, 2012 年投入使用,造价 30 亿港元,有34 个地面截流进水口,主隧道长 11 公里,直径最大处逾 7 米,可让双层巴士通过。隧道排洪,大大缓解了人口密集的中环、湾仔、铜锣湾等地的集水压力。

  西九龙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全长 3.7 公里,直径 4.9 米,建造期近四年,造价 17 亿港元。该隧道有六个进水口,可截流的高地区域约 290 公顷,保护市区 30 余万人口。因九龙西铁路线密集,雨水排放主隧道深入地下 40 余米。特殊的地下结构包含花岗岩、泥石及软土等,为施工带来不小的考验。但这个排洪系统使得荔枝角、长沙湾、深水埗等人口密集的街区,再也没有发生水浸。

  而香港的地下宫殿则位于跑马地。可以蓄集60000立方米(相当于24个标准游泳池)水量的地下蓄水池已经全部竣工,虽然比不上东京的地下宫殿,体量也已经相当可观。

  此外,香港另有两处地下蓄水池,位于上环以及大坑东的蓄洪池蓄水量十万立方米,规模甚至更大。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香港地少人多,建筑密集,把蓄洪池建在地下,省却不少地方,还体现了“一地两用”概念。由于蓄洪池建在地下,能腾出地面公共空间给公众享用;雨水泵房掩藏在真草小山坡下,配合其他绿化设计,使整个排水系统跟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同时,蓄洪池设有一个水资源回收系统,将地下水和足球场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简单处理,再用来灌溉足球场草地和冲厕所等。这是目前香港最大的水资源回收系统,一年可以收集约 22 万立方米的水。

  二十余年来,政府通过系统的方法,追踪监测各处曾经因暴雨而造成的水浸地点,确定了轻微、小程度、中程度和严重四个级别的水浸黑点,然后对症下药,通过改善工程解决问题。

  随着多个主要防洪工程计划相继完成,如今,水浸黑点的数目已从 131个减少到目前的8个。

  日常谨慎自不必说。有一次,我去往青马大桥对面的山上,准备追一下暴雨后的夕阳。路上就遇到了渠务署的工作人员。

  聊起来后发现,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常年要在郊野巡查,甚至时常还会遇到野猪,所以智斗野猪也成了一项香港公务人员的日常技能(笑)。

  香港渠务署每年都会巡查约 1600 多公里的排水渠及水道,其中包括洪泛抽水站及洪水警告信号系统,确保这些装置在暴雨期间能正常运作。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下水道,对于人未能到达的地方,通过摄像设备检查里面是否出现裂痕,以便及时修复。

  遇有暴雨警报,香港渠务署会调派30 余个小分队,每队四至五人,携带清渠设备,在容易水浸的地点蹲守,发现管道堵塞便即时清理,避免问题扩大化。

  渠务署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黑点”地区住户提供“预警短信”服务。当天文台发布预警,渠务署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通知他们将有暴雨或台风到来,让他们做好预防工作,减少水浸损失。在易受水浸乡村,还装有地区性洪水警告系统,洪水一旦达到预定警报水平,便会通过水浸警报器或自动电话致电村代表告诫村民。

  “海绵城市”已初具规模。香港的海绵城市概念,其实已经早早提出,即,“蓝绿建设”——“蓝”泛指水体,“绿”则指绿化景观、节能减排。(这个名字很台湾耶)

  政府在整治下水道及防洪工程中,注入保育自然生态的元素,十多年前普遍采用的全混凝土排洪渠设计,逐渐被生态环保的设计取代。

  2001年开始,政府在可行的情况下在合适的新建政府建筑物工程项目中引入屋顶绿化设计,包括学校、火葬场、医院、办公大楼和社区中心等。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例如,在新界元朗区的排水绕道工程范围内进行生态恢复试验,通过重建湿地、水塘等方法,打造可持续性的防涝方式。

  生态恢复工程包括:在河岸以混凝土草格建造草坡及被草河床,美化环境、孕育自然生态;以纤维植被巩固河岸两边的斜坡;保持原有河床让各类动植物免受侵害等。

  如今,香港已有不少翠绿的、生物繁多的河岸、芦苇塘、红树林、山间坑塘等,既能蓄、滞洪水,又有生态和休闲观赏价值。

香港——一座永不被雨水浸没的城市

  每次暴雨来袭,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是既心酸又想笑。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洪水夺去性命。

  也希望内地各座城市,早日找到症结,治好“一遇风云变汪洋”的洪涝病。

编辑:liq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探营广州园博会:移步换景赏雅色 绣球簇拥广州城

第30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将于3月24日至4月2日举行,3月22日,记者提前探营广州园博会多个会场花境,发现富有传统和现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个区域特色的小园圃等已逐渐展露真容【详细】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天津第32届运河桃花节举办

3月17日,第32届天津运河桃花文化商贸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北运河畔的桃花堤,微风轻拂,桃红柳绿,人们三五成群地踏青、赏花,赶赴一场浪漫的春日之约【详细】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海南大山泰景观承建国家公园大门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领导肯定...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大门,陈俊霄向调研组汇报了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建设情况,章新胜对陈俊霄参与设计、海南大山泰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国家公园大门(五指山)项目的创意主题【详细】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海南首个园林式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开园

三亚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园坐落在三亚市荔枝沟路殡葬服务中心内、烈士纪念园旁,于2022年3月开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亚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