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园林国际论坛崔博演讲实录

2017-04-19 16:24:59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国内外专家畅谈地产园林的发展

玛莎施瓦茨事务所总监及中国区负责人崔博

  大家好,首先很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来和各位园林景观界的前辈、领导、专家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本来是想讲一些关于商业综合体的东西,因为我们做了很多商业综合体项目,但是因为我的背景比较复杂,我是建筑、景观经历都有,我自己又对城市规划方面有很大兴趣,所以我觉得,虽然今天是一个地产论坛,但其实地产项目和市政项目一样,都是在一点点于城市环境中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讲关于城市更新的原因。我在英国生活学习工作了15年,英国这个国家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思维上的转变就是这个国家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做到了极致,这也改变了我对一些项目的看法和角度,尤其是在国内当下。我回国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被国内非常快速的开发节奏所惊讶,很多时候一些在文脉方面的考量会被它的速度所取代。我觉得作为一个设计师、地产人,不管是甲方乙方,大家都是一些有情怀的人,说白了我们都是想把一个项目做出彩,为这个城市做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贡献,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地产园林国际论坛崔博演讲实录

利用物理性地质文脉对场地特色的再造

  我演讲的题目是《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主义》。首先讲一下什么是文脉,其实文脉是一个来源于语言学的词,一个叫艾尔弗内德的语言学家第一次提出了“文脉”这个词,在语言学里面,它的意思是指上下文的关系,在我们的设计语境下,“文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它的物理表现,就是我们项目的位置跟城市街道的呼应关系;在文化表现方面,它是指人从建筑开发中所感受到的一些表征,这个就是心理上升华出来的一些联系。讲到文脉主义,它其实跟两个主义是分不开的,第一个是现代主义,它发生于上世纪战后,是当时西方建筑学向多元化发展的一个新流派,它非常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强调建筑要随着时代去发展,同工业化的社会相适应,是从更实用的角度去考虑设计。现代建筑有很多缺点和局限性,因为所有的思潮都离不开语境,那当时的限制就是说,它是强调形式服从功能,甚至到了一个非常极端的地步,所以很多人觉得现代主义建筑是非常冷冰冰的感觉,但是因为它的结构比较简单,又易于建造,所以它可以满足战后的这种迅速重建的需求。

地产园林国际论坛崔博演讲实录

历史文脉对景观形式的指引

地产园林国际论坛崔博演讲实录

历史文脉对场地的反哺

  现代主义之后就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一个批判,它也称之为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太贫乏、太单调,没有考虑强调借鉴历史,跟周边的环境互动。后现代主义有很多大师,比如说最著名的就是罗伯特·文丘里,他在大学的时候就敢于挑战当时密斯·凡·德罗提出的非常耳熟能详的“少即多”,他提出的是说“少则厌烦”,这是两个截然不同、南辕北辙的概念。现在终于说到文脉主义,其实文脉主义就是后现代主义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建筑上的一个用语,更多是讲究设计要与场地、城市特性及自然条件相联系。罗伯特·斯特恩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包括现在在上海也在做民生粮仓的改造,有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上的一些特点,他在《后现代运动之书》中总结归纳了三点 ,在他看来,建筑应该跟环境追求一个更亲密的关系,而不是互相去抗衡。在他之后就是英国的查尔斯,他继承了斯特恩的准备工作,出版了很多的著作,总结了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和理论系统,他希望建筑师可以跟流行文化去妥协,说白了就是要更多地接近百姓、接地气,放弃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式的建筑师态度。

  关于文脉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类型,第一个就是乡土建筑,它在形式上更多采用因地制宜,有很明显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跟环境也有比较强的呼应。第二个就是地域建筑,发展于上世纪60年代,主张对场地周边的这种物理、文化,甚至是政治层面的元素有一些呼应,用现代和本地资源相结合的建造方式,是比较重视人、建筑、环境三者的融合。在地域建筑之后就是批判主义建筑,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中缺失的归属感和位置感,其实这个归属感和位置感是场地空间特别重要的两个属性。它非常批判战后现代主义的这种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特别否定现代主义提出的只有普遍的东西、普适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这个观念它是非常批判的。同地域建筑相比,批判主义建筑是在乡土和普适中间有了一个更好的平衡。

  现在就说到城市更新,什么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就是推广以节约利用空间和能源振兴衰败的城市地段,以此去提高社会混合特性的城市开发模式,它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地段做一个有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现代意义上这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始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按照更新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重建,它的对象和建筑物公共设施都已经全面恶化,你已经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式去重新适用这种新的需求,所以必须要拆掉原有的建筑物,对整个地区重新考虑一个合理的新的方案,它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更新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城市空间、环境、景观以及社会结构方面,都有一些有利或者是有害的影响,投资方面也是风险比较大,所以只有在确定没有可行的其他方式时才采用重建的模式。

  第二种是整治改善,它的比例尺度各方面都会比较小,它对于那种缺乏维护而产生的设施老化、建筑破损、环境不佳的地区,整治改善的方式比重建需要的时间短,它也可以减轻安置居民的压力,投入资金较少,它的目的不只限于防止这个地区的继续腐败,同时也可以全面改善旧城各方面的条件。

  第三种是保护,保护这种城市更新方式更多适用于那种历史建筑街区,它是社会结构变化最小、环境能耗最低的一个更新方式,也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适用于历史城区,比如在英国的话就是伦敦和爱丁堡,它是比较强调继续保护和延续本地居民之前的一个生活方式。

  按照更新规模,城市更新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综合式的更新,较大尺度的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场地有非常强的独立性,它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城市完全崭新的延展地块。还有就是风光式更新,这个土地相对比较小,通过置换、修葺的方式,去创造出一个更具活力的高密度的城市,那就是现在中国很多艺术街区的改造,老厂房变成办公的微型城市更新。在西方历史上,西方建筑之父维特鲁威,他是第一个提出建筑和自然对话的人,这个是《建筑十书》,这是一个完全用拉丁文来写的一个著作。在他之后也出现了很多他的继任者,这位就提出大家不光要去计算,同时还要做好观察,他甚至认为说,场地上很多文脉条件是可以去主导并确定最终的设计。

  其实在城市规划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之前的专家抛出了他们很多关于文脉主义的城市更新应该是怎么样的观点,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本书,叫做《美国大城市的生和死》,这可以说是在城市规划界的殿堂级的著作,它的作者就是雅各布斯阁,他当时认为城市应该有很多的多样性,为什么有这种多样性,因为这个城市中的人群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的兴趣、职业,甚至喜好、财富、口味都千差万别,所以城市需要提供给所有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雅各布斯提出了四点他认为的理想的城市更新应该是什么样的,第一点是说,需要最基本的混合功能,将人的出行时间分散到一天的各个时间段内,城市需要小的街区,增加街道的数量和面积。这个是为什么,你的街区面积规模越小,城市的路网会越细,这个对交通环节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还有就是城区需要不同年代的老建筑,老建筑是需要保留下来的,这样它可以满足经济能力不同的族群。第四是说城市需要充分的密集人口,来去增加城市的舒适性。

  丹麦一个特别有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杨盖尔,他也出了很多本书,他提出的一个最核心的理论就是说,“以人为本才是城市的出发点”,只有以人为本的城市,才是可居住的、健康的、安全的、可持续性的,那要达到这个目的,设计师和政府需要首先把人放在设计的出发点。他提出了五点,其实是四点,关于他所认为的理想的城市更新。第一就是说停止建设廉价汽油的建筑,就是说做城市、做建筑的时候,你要知道我不能光考虑人到这个地方只能通过开车,而是说他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步行、骑车、大众交通工具都可以。第二个是让公众的生活成为城市设计的驱动,就是说城市里的使用者是人,你只有让人对这个城市感觉到满意,这才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三就是说为多样的体验而设计,设计师是设计什么?设计师其实是设计体验、设计人的生活,而不是说只是设计一些图纸。第四和第五其实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点,就是说让交通工具更加公平,尽可能去限制汽车的使用,而去大量鼓励大众交通。

  关于城市更新还有很有意思的三个球理论,第一个就是勒·柯布西耶的肥皂泡理论,他认为在理想状态下,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肥皂泡,如果你吹这个肥皂泡的时候用力是非常均匀的,那你最后得到的肥皂泡会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圆形,所以他认为外部是内部的一个表现。但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肥皂泡终究是要触碰到任何一个物体,而且由于重力,会导致这个肥皂泡形状是底下平上面高,而且直接导致压力不平衡,所以它会破碎。在他之后,有一个生态理论的肥皂泡,这个是乌克斯库尔提出的,他认为任何意义都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在某种框架之下,不仅人类的表意活动如此,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环境关系也要是同样的。所以在他的肥皂泡里面,他跟柯布西耶是完全南辕北辙的两个想法,柯布西耶是说建筑是内部决定外部,是功能决定形式,但是生态的肥皂泡是认为每个建筑都会承受吸收回馈周边的环境的影响和联系。德国的彼德·斯洛特戴克是一个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个网络的指称,其实共有三部曲,在三部曲的第一部里面是一个球体,关于这个球体理论,他认为球体是不贫血的,它不仅仅是点和链接,它还是一套完整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球体就是一个相对的世界,我们又从来没有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世界里面。

  刚才讲了很多的理论,可能快把大家讲睡着了,下面我就通过实际的案例,讲一下如何在城市更新中,不管是地产项目还是市政项目,去使用这种文脉主义的思想去做这个项目。第一个案例是在曼彻斯特,当年它是被北爱共和军整个空袭,把这片就完全夷为平地了。当时曼城市政府做了一个竞赛,我们当时是赢了这个竞赛,把这个项目直接建成。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考虑了很多当地的历史,甚至是地理上的一些原来历史上的文脉,然后我们把它放到了我们的设计里面。这个是建成之后的实景,它完全是在曼城市中心的市中心,右边黄色的是约克石,左边灰色的是花岗岩,我们那个场地正好是在两个不同的地质岩层的交界处。大家看到的这个水井其实是我们在研究了场地的历史之后,发现原来场地上有一个很小的沟渠、一个小的水道,我们通过人工水井的形式,把它再重新重现出来。大家也比较了解,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当时的发源地,曼城是核心的核心,当时的这种铁路运输业对工业革命也是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我们在场地里面放下了很多小的平板车,表示铁路运输业对工业革命贡献的一个致敬。

  另外一个案例是2013年的法国巴黎核心区民主广场,大家可以看到,左边是建成之前的情况,后面是2013年9月份的时候航拍机拍的实景。这个也是一个案例,我们研究了它场地的一些历史,后来发现场地原来是一个完全步行的空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把它重新的道路交通从汽车的手里夺回来,送回到可以步行的市民手里。所以现在这个广场就成为法国巴黎不管有任何集会、活动,甚至是游行,都会首选的一个场地。

  第二个项目案例就是我们在2012年伦敦奥运的时候,完全是赶在奥运会之前的,它现在可以说是欧洲最大的室内商业综合体,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尽可能采用很多本地的材料,因为这个场地在东伦敦,东伦敦原来是产钢和特殊的木材厂,西伦敦是属于富人区,东伦敦就是工人阶级,有很多的工厂。项目中的很多的东西,比如说街道的小品,我们都尽可能去用场地本身可以回收的材料,包括这些灯具,我们希望它不光只是满足功能的元素,而是说它可以承担很多艺术性、观赏性的作用。场地上原来有一个钢厂,这个桥其实就是用原来钢厂的钢来做的,这个钢只有在这个场地上的钢厂才产,我们是希望说城市更新之后,不管它变得多漂亮,场地上的人可以找到跟过去的一些联系,而不是说你就是很好看的一个空间,但其实你在这个地方找不到跟过去情绪上或者是回忆上的一些联系。

  这个也是一个利用物理性的地质文脉对场地特色再造的案例,这个是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它旁边紧挨着的就是最核心的一条商业街,市政府当时是希望我们做一个比较小型的,可以供不管是来购物还是来游玩,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舒服的空间。这块石头其实就在多伦多的郊区,它有6千年历史,它是原来落基山脉的一块,这个山脉已经消失了,它曾经是山脉里的一块,我们是在农场里面找到这么大的一块石头,然后用定点爆破的形式把它炸成了60块运到场地上,再一点一点缝补起来,我们希望说通过我们的设计给场地增加一些历史。

  这个是在伦敦,这可能是2014年伦敦格调最高的重新开发,它是一个原来的老电厂,自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个电厂就废掉了,但是它出现在很多唱片或者CD的封面上,所以它有很多文化和精神上的符号。这个业主其实是一个马来西亚的业主,他找到了很多大师,比如他跟这两位大师说,我是马来西亚的人,你的设计我想看到一些体现马来西亚风情的东西,但是大家也看到,这两位大师完全就华丽丽地忽视了他这个要求,还是做出了自己的一些风格。那最后体现马来西亚风格的东西就落到了景观团队的身上,我们就研究了很多马来西亚的文化和地理。后来我们发现,马来西亚的页岩是一个非常有马来西亚特色的东西,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连桥,去连接上下两层的关系。时间关系,我说的会快一点。

  另外一个案例是我们在重庆,其实这是一个住宅项目,但是我们只做其中一个区域,我们也没有把它当住宅项目来做,我们其实是把它当成一个公园。重庆大家都很熟悉,它的山很多,所以我们把重庆周围山峰的形象抽象化了,把它做成一个新的雕塑。所以它更多的意义是说作为一个灯塔一样,去连接入口到最下面,因为中间有17米高,你怎么让人愿意走这17米高的台阶,所以它就像灯塔一样,一个一个把人吸引过来。

  这个是我们在广州,也是利用场地上的材料,它是一个线状的码头,有很多废弃的铁线圈、钢筋,我们希望把这个地方做成一个比较有工业气息的新公园,像废弃的东西,我们不希望通过太多繁杂的手法,就想稍微处理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品。这个就是我们用三层铁线圈做的,我们是想让这种锈迹斑斑的铁线圈跟绿意昂然野蛮生长的植物,两者迥然不同的碰撞去创造出最大化的场地、场所精神。因为这个东西别人没做过,我们也是第一次做,所以我们在场地上做了很多不同的实验。

  这个是我们在自贡做的项目,自贡有一个很有名的恐龙博物馆,我们去了之后发现这个恐龙的骨架可以作为一个设计来源,成为一个大型的户外装置。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是希望它尽量跟周围的场地发生一些关系,而不是说完全天马行空,只是一个好看形式的东西而已。这个是我们在西安世博会,我们做的一个大戏园,完全是用的西安本地的古城墙做的一个小园子。上面这张图就是用镜面反射的原理,去创造出一个意境,我们希望做景观不光是做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希望人在这个地方,能够在精神层次上有一些互动,而不是说只是到了一个物理空间而已。这个是我们在上海陆家嘴的一个项目,它原来是一个老的造船厂,大概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但是它的现状是被表层完全给遮挡了,完全看不出来它是一个船台。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说最大化复原船台的原样,这个是我们在研究了谷歌的历史地图之后,发现了场地原来线状的纹理,然后我们得到了场地的一个大致的景观走向。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说,我们希望在船台上体现出原来它的形象,但是你又不可能放一艘船上去,所以我们最后的想法是说这张图片,它就是一个船的龙骨。我们希望人看到这个龙骨的时候,他可以想象到原来这个地方是停着一艘船的,这个是去年夏天6月份的时候建成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什么?地产?旅游?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近很热。特色小镇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也应该成为中国新时期产业升级的主要载体之一。【详细】

青海省海东市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昨日举行

  11月23日,青海省海东市特色小镇发展论坛在平安区隆重举行。论坛旨在交流特色小镇建设先进理念和经验,研讨发展路径和方法。【详细】

园林与生态修复论坛在长沙召开

5月17日—19日,“城市——风景园林与生态修复”高端论坛将在长沙举行。【详细】

深圳城市更新未来走向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5月10日,由深圳市城市更新开发企业协会主办、深圳市燕翰实业有限公司承办的《“心中深圳·云端生活”暨深圳城市更新未来走向高峰论坛》活动在五洲宾馆圆满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