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征稿活动

2017-01-03 05:45:00         来源:地景空间     浏览次数:

《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征稿活动

《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征稿活动

  写在前面

  我国道路绿化的历史由来已久,3000多年前,春秋末年左丘明编撰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氏传》中“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道路绿化的记载。《国语·周语》鲁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之表道。”意思种植树木以标明道路,多种植于官道上,广植的如松、柳、榆、槐等树种。《汉书·贾山传》中秦代“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面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公路体系。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汉至南北朝间,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便出现了林荫道路,城市道路两旁开始种植松、柳、榆、槐等树种。汉都城御道多用水沟或墙隔成三道,沟旁植柳,路旁种榆槐。隋朝在今洛阳城西营建东都,宫城正门外大街宽100步,道旁植樱桃和石榴两行作为行道树。唐代除官道种植槐树外,长安等市内道路绿化更是十分普遍,京城大道两侧,槐树排列成行,有如排衙,故称槐衙,其他道路绿化树种还有榆树、柳树、杨树等,且强调多层次乔、灌木的搭配造景。

  欧洲进行道路绿化的历史亦同样悠久,古罗马时期就有栽植行道树的记载。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国家甚至通过颁布道路栽植行道树的法律来促进道路绿化的发展。欧洲道路绿化最典型的案例是19世纪豪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计划中林荫大道建设,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贯穿各个街区中心,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据史料记载仅从1853年至1870年的17年间,巴黎市区一共种植了超过10万棵树木,如今林荫大道为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所借鉴采纳。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美国,林荫道被园林设计大师奥姆斯特德、查尔斯·艾略特、克利夫兰分别应用在了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公园系统以及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中,成为了主导城市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成为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典范。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道路建设蓬勃发展,快速便捷的道路网承担着交通运输的功能,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人流和物流空间转移的要求。道路不仅是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需求的简单直接反映,还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绿色生态走廊。因此道路不但具有交通功能,同时还兼具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产生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绿道”概念受到全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追捧,多功能的绿道将分散的绿色空间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综合性的绿色通道网络,发挥了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观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目前,除美国之外,新英格兰绿道网络以及我国的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大尺度的“绿道网”、“城市林带”、“生态廊道”开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承担着重构城乡中国的历史重任。

  道路园林景观是绿道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社会对绿道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认识的不断加强,道路园林景观建设亦呈现出多种多样类型和样式,其布置形式和结构也由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场地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道路两侧,城市广场、交通岛、隔离带、立体交叉道路、立交桥等无不属于道路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范畴。道路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功能越来越丰富,不但能美化城市环境,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还能保护道路,对抗交通污染,遮挡车辆交通产生的尘土、废气和噪音的扩散;并且助于缓解城市道路产生的热岛效应,起到防风吸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的作用。

  无论从大尺度的绿道网络体系还是小尺度的街头绿地、游园,其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但是,众多的绿道网络构建和道路绿化建设却差强人意,常常形成这样的尴尬局面:绿道网络听上去惊心动魄却徒有虚名、炒概念阶段居多,其连贯性及设施配置的人性化与否广受质疑;绿道网络规划建设中道路景观绿化的理念不十分明确、千路一面、缺乏特色;植物品种和配置单调,植物种植比例失衡,绿地结构搭配不合理;道路变成汽车的空间等等。

  为道路园林景观建设内容更分丰富美观、更具有节奏和韵律、协调的尺度和比例,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绿道网络、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么永生、黄生贵、吕明伟组织近20家设计施工单位在大量的设计、施工成果基础上编写了《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一书。由设计人员到书稿编写者,这种角色的转换并不容易,从具体项目设计到抽象的归纳总结更是难乎其难。难能可贵的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在繁忙的设计、施工工作中,成功的实现了设计师到书稿编委的角色转换,顺利的完成了该书的编辑整理工作。祝贺他们,也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2016年12月

  著作内页欣赏

《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征稿活动

《生态网络: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征稿活动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