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世界工厂”建成绿色宜居之城

2016-12-21 10:19:14         来源:东莞日报     浏览次数:

  历史上的东莞,曾是一个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从30多年前开始,田园牧歌逐渐被工厂林立的画面所代替,东莞“世界工厂”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近年来,东莞加快城市转型升级,促进绿色发展,通过大规模、跨越式的国土绿化建设,逐步实现了城市与生态的均衡发展,建成“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美丽东莞。2015年,东莞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昔日的“世界工厂”已经羽化成蝶,以前东莞人出门见厂,现在是出门见绿。

  全市掀起绿化热潮

  据市林业局介绍,1999年,东莞率先在广东停止营利性森林采伐,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后的国营林场,休养生息,渐渐恢复了生机。

  从2003年开始,市政府对六大国营林场开展整治、美化。2006年,六大国营林场经过改造后,以森林公园、生态公园的名字对外免费开放,分别是银瓶山森林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同沙生态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此后,一批森林公园陆续建成,目前东莞共有14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建设带动了全市美化环境热潮。一些镇街把原先的荒废地、排污地改造建成湿地公园。到目前,全市共有14个湿地公园。

  森林公园与湿地公园风景优美、负离子含量高,对人体极有利,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据市林业部门统计,森林公园的游客逐年上升,从公园开始开放时的每年几百万人次,上升到每年约2000万人次,其中三分之一的游客来自市外。

  绿色生态网络纵横莞邑

  一张生态网络如同绿色脉络在莞邑大地上舒展。

  2008年,东莞将11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44.7%的范围,纳入生态控制线范围,规定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坚决杜绝任何破坏生态的建设项目。这其中包括了全部林业用地。

  如今的东莞,具备了清晰而庞大的绿色生态脉络。银瓶山森林公园、大屏嶂森林公园、山水天地森林公园、碧湖森林公园、宝山森林公园、樟木头林场等环绕山区片;威远岛森林公园与海岸线在沿海片相映生辉;黄旗山城市公园、水濂山森林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坐落市区;大岭山森林公园、黄牛埔森林公园、旗岭森林公园在中部穿插;水乡片拥有16.49平方公里的14个湿地公园,东莞生态园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珠三角地区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华阳湖湿地公园顺利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如今的东莞,绿道和绿化带环绕全市,小山小湖点缀各地,社区公园星罗棋布。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2.84平方米

  2011年,东莞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5年,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东莞人出门见工厂华丽转身为出门见绿享绿。目前东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22.84平方米,相当于每人有一个种满绿树花草的大客厅。

  目前,东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7.4%,活立木蓄积量351万立方米,建成休闲游憩绿地约1300处、绿道956公里。

  到2020年,森林和湿地公园各达20个以上

  市林业局局长吴淑萍透露,东莞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以生态片区概念引导生态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设以黄旗、同沙、植物园、水濂山为主体的都市休闲生态圈,建设以华阳湖湿地为龙头的特色湿地生态圈,建设以银瓶山、南门山、宝山、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园构筑的山区森林生态圈。至2020年,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数量均达到20个以上,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7.4%。

  其中,在森林公园建设方面,将启动银瓶山森林公园三期项目建设,新建一批市镇级森林公园,新增一批公园景区景点,完善配套一批综合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一部分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在湿地资源保护方面,将落实长安新区海滨、银瓶湖等湿地项目建设,完善穗丰年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全面强化多部门统筹协调湿地建管机制,制定出台《东莞市湿地公园建设财政补助实施方案》。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东莞游玩好去处——龙湾婚庆主题公园

  龙湾婚庆主题公园(简称【详细】

东莞市山灵水秀的水濂山森林公园

  公园总面积约6000亩,主峰海拔高378米【详细】

广东东莞:万平米荷花已经盛放

东莞长安厦岗南湖公园的1万平方米的荷花已经盛放,而且今年的荷花开得比往年更多更美,已经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和游人前往观赏、拍摄。【详细】

东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筑屋顶鼓励“绿色”

市政府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东莞将逐步推进全市内涝整治工程建设,同时鼓励新建小区和公共建筑采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措施,实现对雨水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