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国古典园林衣钵的是建筑学还是风景园林?

2016-11-13 22:59:59    作者:曾郁德     来源:知乎网站     浏览次数:

  作者:曾郁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366056/answer/72152377

  来源:知乎

  有点不自谦的说,当年大三做了古典园林设计后,还有说法我可以继承前辈之衣钵,后来该设计获得学院奖设计类第一名,是我们系第一个。据评委老师后来说,评分为98,有该奖以来最高分,以前一般94就是第一名了。

  也就在这快要毕业的时候,我想过园林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写就两个短小的文章,都收在了我的《沪上杂记》里边。一篇是《我看园林》:

  雅者,通也。雅言是为通言,通行之正言也,故《诗》有雅正之乐。园林之道,亦在于通,此乃园林得为“园林”之所由也,亦为华夏化成天下之所由也。

  园林欲通者何?一曰通天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天”即彼天,物我两宜,造园者皆奉为圭臬,实则通天人之道也;二曰通人心。计成云:“七分主人。”园林,主人之所寄托者也。人游其中,触景生情,心心相印,乃为通心之道;三曰通形势。《园冶》相地、立基诸章所重者也。故其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此而论,诚非虚言。

  通此三者,乃得为千古佳园。此所谓园林之道。

  一篇是《园林专业》:

  西人主专,于是有今天的大学,有今天的专业林立。当“园林”加上“专业”二字以后,它也似乎不再是原来那个“园林”了。似乎在学术外袍的包裹下,它显得比以前过分严肃。四年的大学学习,我们可以学到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所谓“设计手法”,也可以学到相关的工程技术,但我们永远也学不了一拳一勺的雅意,与谁同坐的畅怀。因为我们早已离开了那样的文化土壤。当曾经生活在那样的文化土壤之上的老一辈园林大师们渐渐离我们远去,园林,也或许将永远消逝在游人的嬉笑吵闹之中,消逝在一次次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解读之中。然而园林专业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因为,树还是要生长的,花还是要开放的。

  我并不否认西方文化的伟大,也不否认西方文化的输入是中华文化更新的一个重要契机。但是,我们现在做的不是更新,而是更替。中国很多固有的东西,首当其冲地遇上了这样的尴尬局面。以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能做的非常有限,或许,以后会好一点?

  现在回到问题上,因为现在园林的解读几乎都是建立在建筑学语言之上的,所以题主才会有这样的疑问,好像园林终究只能靠建筑来继承和发展一般。事实上,我认为建筑和园林不应该偏向其中某一个,应该是两者兼顾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甚至还应该兼顾其他更多的东西,否则,园林只会有“魄”而不知“魂”在哪儿。

  下面我介绍下自己的这个古典园林设计作业吧:

  ----------------------------------------------------------------------------------------------------------------------------

  古典园林设计作业的基地很小,记忆中只有15米乘以40米的大小。任务设定为给明清时候的人物设计宅园。具体是谁,自己选择;表现方式,自己选择;里面的各种置石、水景、亭榭等等,可以借鉴,也可以自己设想。于是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我很快确定了自己这个园子的主人——曾国藩。之所以是他,首先是自己同姓的,其次对他这个人也是比较肯定的,特别是他《冰鉴》的相人之术。曾经看过这部书,略微知道了一些。不过我很多时候在靠自己的经验去判断人,那就是:遇到初识的人,我会把他的长相和我以前遇到过的人进行比对,如果相像度比较高,那么他的性格十有八九会接近那个我曾经遇到过的人。这一经验屡试不爽,但是有个前提,必须是接触过很多人,而且对这些人的长相和性格有一定的记忆。

  选择曾国藩之后,开始查阅他的相关资料,这和园子里面的匾额、对联、诗词等有很大的关系,否则兴之所至随意书写,那放到任何园子都可以成立,就不妥了。

  我在作业开始不到两周,就把里面所以相关匾额、对联什么的都写好了,并在一次评图课上给我们的指导老师胡玎老师讲了。这之后他就很少再过问我的设计进度,几乎是由着我自由发挥、快步向前,以至于我开始画墨稿的时候,有的同学草图都还没完全定下来。

  墨稿之前我是先在宣纸上用铅笔打好草稿,再用描笔一点点勾勒的。这很需要耐心,不过我觉得我最不缺的就是耐心了。我每天没课的时间都会去专教画我的墨稿, 有时候别班同学来看看,也会惊叹一番。墨稿完成后就是上色了。因为是熟宣,所以我每次上的颜色很淡,然后一遍遍渲染。这样画自己感觉比较好控制。最难的时候莫过于题字。写第一个字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很紧张,手有些抖,不过还好,笔一接触到纸面的时候就不抖了。这三大幅作品,唯一的遗憾就是印章不是自己刻的。那时候正在跟随蒋老师学篆刻,还没达到自己治印的能力,于是这一遗憾就留在了纸面上。那两方印是找外面人刻的。后来蒋老师看到我的作业,说那印还没我刻得好。

  以下慢慢论述。

  ----------------------------------------------------------------------------------------------------------------------------

  大半年以前就听说会有这么一个作业,于是暗下决心要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小学时候学过一段时间山水,画图应该还行。不过毛笔字没好好练过,于是上学期选修书法欣赏,逼自己练了一学期赵孟頫千字文。虽没练得太好,但写出来也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惨不忍睹,呵呵。

  这次设计先要设定一个主题或人物,我打算给曾国藩做一个园林。设计用了四周,画图大概用掉了两周时间,其他好多事都放下了,不过觉得挺值。把其中自己所写的景名、对联、诗什么的作个整理吧:

  德风堂:

  大音希声,仁信常存宇内

  君子有德,忠恕自在心间

  鉴池:

  鉴日鉴月鉴气象千万

  知己知人知古今往来

  拜说(音越)亭:

  青山郭外斜,淡浓谁抹

  绿水亭前绕,深浅自知

  沂畔春风榭:

  沂水今虽清若许,咏归相与是何人?

  熙熙浊世谁曾醒,风卷残花又一春。

  甘谷:

  《抱朴子》:南阳山中有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

  求阙斋:

  曾文正公自名之也。

  木樨香处:

  黄山谷尝于道中得木樨香而悟道,今取之意。

  ----------------------------------------------------------------------------------------------------------------------------

  关于这些对联什么的还是作一些说明吧。德风堂是整个园子前面的一个厅堂,作为宅园和曾国藩住宅的一个过渡。名字出典于《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以此为堂的名字,突显文正公的君子风范。厅堂正面两侧对联:“大音希声,仁信常存宇内;君子有德,忠恕自在心间。”“大音希声”来自《道德经》,“忠恕”来自孔子和曾子的问答。意思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因为这一切的“道”,就存在于其本质之中。这里再插说一点关于“道德”的解释。“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德”是从这一本源得来的事物的性质、属性等,所谓“德者,得也”。“德”一词最初中性,所以《论语》有君子之德,小人之德,就是君子小人各自的本性的意思。但同时这一“德”字也在进行词性的变化,由中性而褒义,这一时期大致是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吧,因为同一部《论语》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再后来“道”“德”连用,成了一个词语,这也就成了伪君子产生的温床。现如今,挥舞道德大棒的人,大概知道这个词语来历的少之又少吧。每每论及什么事情,真有“道德”一出,谁与争锋的气势,想想也觉可笑。

  过了德风堂就进入园子了。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池很小的水,名曰“鉴池”,取文正公《冰鉴》相人之意。对联是“鉴日鉴月鉴气象千万;知己知人知古今往来”。意思就是说文正公的品人相人之妙。在鉴池之后是堆叠的假山,也不算高,作为对后面园景的障景,否则这么小的园子,一眼望个对穿,没什么意思了。假山之上有个亭子,名字叫“拜说亭”,取自战国时候屠羊说和楚王的典故。故事是说,屠羊说帮助楚王逃难并复国,却不求富贵,认为自己不过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后来曾国藩以此故事写入诗中,劝说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不要太妄进,以为立了大功而骄纵跋扈。那首诗后两句是“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此处亭子处全园最高处,正是需要这样身居高位而心怀谦恭的态度,所以亭子以此命名。亭子两侧对联为:“青山郭外斜,淡浓谁抹;绿水亭前绕,深浅自知。”意思是说,在亭子里,举目四望,看见远处的青山,在城墙外起起伏伏。不同的时间、天气,它的色彩、清晰度都是不同的,这一现象又是谁造成的呢?如同自己所处的环境、所期望的人生,似乎也是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看不真切。靠着亭子边,俯瞰一片水池,正在脚下,环绕着亭子。碧绿的池水,掩藏了它的水深。这里面的深浅,也只有试过的人自己知道而已。就如同官场,外面的人哪能看得真切,也只有沉浮其中,才知道里面的门道。

  下了亭子,前面又是另一片水池,比鉴池大。要过到水池对面,有左右两个选择。左边是一条廊子,右边是石步道。如果选择走左边,不远就能进入到一个临水的榭,很小,可以倚栏观水。在这个地方,就借用到另一个典故了,关于曾子父亲曾点与孔子的对话。孔子问弟子的志趣,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怡然与欢乐很得孔子赞赏,于是在这里借此完成了这首七绝:“沂水今虽清若许,咏归相与是何人?熙熙浊世谁曾醒,风卷残花又一春。”其实也是对这世间甚少知己者的悲叹,因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在追名逐利,又有多少人在静心求道呢?

  再往后走,是一个小溪涧,水池的水也就是从这里引进园子的。命名为“甘谷”,是取自《抱朴子》中“南阳山中有甘谷水,食者无不老寿”这句话。后来在这里我专门画了一个节点透视图,题了一小段文字,最后写道:“斯园掘地引泉,名曰‘甘谷’,以祈南山之寿也。”

  过了这里,有一道不高的墙,把园子最后面的一小部分和前面隔了开来。墙上开了一个圆形的门洞,通过之后,能看到一个不大的小屋,此处就是文正公读书写日记的地方。他自己有过一个书房名曰“求阙斋”,所以这里就直接以此为名字。所以会说是“曾文正公自名之也”。

  书房一侧是一个小的石台,上面有些石凳,以及一个石桌,可以和朋友在此喝茶论学。这里种了几株桂花,名曰“木樨香处”,出典自黄庭坚在山路上闻到木樨香而悟道的故事。这里也有一个节点透视图,加了一段文字:“黄山谷得木樨香而悟道,道不远人,心自求之,今作此以象之。又五柳先生于柳下读书会意,此有五桂,以待莫逆于心者也。”这里靠近文正公读书处,也是他领悟很多东西的地方,所以以此故事相应和。而那段文字中“莫逆于心”出自《庄子》,是心意相投的朋友的意思,也是这个小石台聚友论学的作用的暗示。

  后来在画卷上,我还有两段较长的文字。第一张图总平面旁有一段:

继承中国古典园林衣钵的是建筑学还是风景园林?

编辑:wanliyao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寻摸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是这样一种体现了中国人生命情调与心灵律动的形态,在这片天地中,交融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情趣、审美观念以及空间意识。而且,从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人独特的心灵,寻摸到中国文化血液中【详细】

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部景点模式

园林中的各个片断也往往以模式化是景点存在,随着园林发展成熟,园林艺术与诗画艺术结合趋于密切,园中题句风气趋胜,这种“景点本体”的思想也成熟了。金学智先生认为,中国园林的艺术美存在一种“精神领域的意聚规律,主要表现为元主题(统驭或孕育其它主题群的主题)或主题的建构。”【详细】

中国古典园林的六大本质特征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