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引发思考

http://www.chla.com.cn 2016-10-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表评论(0)

  绝大多数“慢就业”本质是“啃老”

  社会当真该宽容甚至倡导“慢就业”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待业”,基础是因为“家里不缺那点钱”——“有6套房子的人,哪有动力考研、找工作啊?”北京的一名“慢就业”毕业生,道出了不愿意就业的真相。眼下,像这种不缺钱花、就业动力不足的毕业生不在少数,已经成为“慢就业”人群的主体。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错,父母有着复杂的关系网,宁愿持观望态度,等着家里安排工作,而不是自己去就业市场闯荡。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名学生处的负责人明确指出,显然,绝大多数所谓的“慢就业一族”,其实就是“啃老族”的代名词,所谓的“释放个性”“自我意识增强”实质是取决于家人的财富,所以,“慢就业”不应宽容、不值得鼓励。

  市教委学生处副处长李长治指出,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大型国企不断减员的背景下完成的。在传统国企、央企及跨国公司减少用人需求的同时,中小企业登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数量增长迅猛,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按传统专业方向寻找工作已经不可能,可以说,“专业不对口”是常态,以“专业不对口”推迟就业,不能成为充足的理由。

  李长治同时认为,“盲目就业”的提法也不正确。学生走出校门,找到任何一份第一个工作都是迈入社会的起点,都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就业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部分学生“嫌收入低”“嫌工作累”“嫌工作没兴趣”而放弃就业,这种所谓“慢就业”的做法,其实是错误的,相反,学生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不挑不拣,才是正确的择业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慢就业”的盛行,与当下社会氛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美国的时候,记者曾遇到一名弗吉尼亚大学的毕业生迈克,因为没有寻找到与专业相应的工作,他就安心当上了一名校车司机。迈克说,“18岁以后是不可能靠父母的,自己工作,自己还贷款。”

  在美国,也很少听到“啃老”的说法,因为要征收巨额的遗产税,通常高达50%,年轻人不可能依靠父母“慢就业”。而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遗产税税率高达80%,同时又征收高额的房产税,更不可能出现“不就业、宁做房东”的“啃老族”。

  国外大学生刚毕业时也有“间隔年”的情况,尤其是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和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毕业生,通常先做一段时间义工或者旅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我国当前的“慢就业”现象不同,别人靠的仍然是自己的能力,而在当下中国,“慢就业”人群中,躲避吃苦、依靠父母是主流。

  专家指出,大学毕业生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已经到了应该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如果把“慢就业”当作逃避竞争、不敢直面社会压力的借口,那就值得警惕了。本报记者张炯强

  漫说“慢就业”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常常会看到不同的新闻里“数字打架”。比如,每一年,我们都说是“大学毕业最难就业季”,可是,到后来有的高校总是说就业率高达八九成云云。这几天,另一条新闻里的数字,又惊到了我——说是调查显示,有多达48%的95后选择不就业!连人民日报微信公号都转发了这条新闻,由不得你不信。

  其实,随随便便发几份问卷或是在微信上弄个网友投票,得出来的数字,是当不得真的。近一半的95后大学生选择不就业?想想就不可能么。还是本报记者报道中的名词更科学些——“慢就业”。

  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多数人是宽容以待,也有人不以为然。要判定一件事的是非,先要弄清这件事的原委。大学生选择“慢就业”,他们意欲何为?从调查看,他们大多数的选择有三:继续升造、创业、间隔年(即就业前先作一次长途旅行)。孩子们作这样的选择,好像无可厚非;选择创业更应鼓励。至于真的不愿意上班,躺在家里吃房租,甚至啃老,毕竟是极少数了。

  就业,慢些无所谓,但是,啃老不可取。

分享到:
编辑:guoai
有关  高校 毕业生 就业 啃老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chla.com.cn”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风景园林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或"来源:www.chla.com.cn/"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CHL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