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任重而道远

2016-10-17 11:40:00    作者:朱强     来源:风景园林网     浏览次数:

  “三山五园”历史景观的演变

  “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景观从最早的三国时代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概括来讲:古代的“三山五园”尽管在不同时期的建设强度及历史风貌不同,但总体上都体现出了农耕文明主导下的人地和谐:“三山五园”地区实际上因水利和农业而兴、因园林营建而盛,在园林史上经历了郊野景观到城市郊外公共景观再到帝国政治禁地的皇家景观,极大地彰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念,堪称人居环境营造的杰出作品;然而近现代以来,随着以皇家为主体的“综合功能区”体系的覆灭及政权的变迁,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的人地关系迅速地被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所取代,人们为了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将自然资源不计代价地开发,这种看似高收益的行为看似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实际上是以牺牲“三山五园”地域性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如今有学者感叹既北京古城遭到破坏之后“再失一城”,这一教训着实发人深思。

  “三山五园”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现状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客观全面地认识“三山五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不是仅仅从单个构成因子的角度片面地理解,以下将从园林景观、农业景观、乡村景观三个层面对现状及“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所采取的行动进行研究。

  第一,历史园林的孤岛化与“城市修补行动”。

  由于城市迅速将“三山五园”地区吞噬,很多历史园林的保护范围都被限定在了红线之内,致使园林周边甚至其用地本身都遭受到了其他用地单位的侵占。长久以来,围墙内外的景观风貌反差甚大,给历史园林的景观风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呈现出“孤岛化”的景观。因此,应尽早在现有城市的基础之上开展历史园林周边环境的“修补行动”。但是笔者认为,仅仅围绕几座著名皇家园林的“城市修补行动”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城市建成区中还存在着很多被城市所湮没的历史遗迹;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放缓,很多使用不便、景观效果不佳的城市灰色地带都亟待进行改造和更新。以畅春园为例,这座归本属于“五园”之一的皇家园林早在清中后叶就已经走向了衰败并逐渐荒废,后来在城市建设中因被完全忽略而遭到占用。尽管目前仅存在恩佑寺、恩慕寺两座山门及深埋于北四环地下的大宫门遗址,仍然无法构成充足的理由而彻底放弃对于畅春园历史空间的保护,更何况遗址周边还存在着多处城市灰色地带,其中包括万泉河的硬质化河道、城市道路的人行交通以及城市内涝等问题。如果可以将畅春园的历史遗迹保护与城市灰色空间的修补相结合,将使畅春园整个地区的历史文脉很好地融入到便捷的城市生活之中。

“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任重而道远

《五园三山及外三营地图》中的畅春园和西花园

“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任重而道远

畅春园遗址现状照片

  除了物质空间层面之外,“三山五园”在视觉空间层面也亟待保护和“修补”,颐和园北部红山口山麓的大体量建筑等多处城市建成区都严重地破坏了历史园林与“三山五园”外部空间的关系,从而使历史景观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生产农田的闲置化与“郊野公园行动”。

  在2000年京西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三山五园”地区大面积的水田变为闲置,《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地区总体规划》将颐和园周边的稻田划作第一道绿化隔离带范围,这标志着构成“三山五园”多元化景观之一的农业景观转变为了城市绿地景观。在绿地营建的过程中,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农业肌理被风景园林设计师们重新定义为了人工化的公园肌理,在经过垫高土地、栽植林木之后,相继诞生了海淀公园、万柳高尔夫俱乐部以及玉东园、北坞公园等几座郊野公园。幸运的是,2014年海淀区着手对两山地区进行景观改造和提升(又称“园外园”),旨在通过园林景观再创作的形式来重塑该地区的历史文脉和“御苑-水乡-田园”的历史氛围。笔者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公园中恢复的150亩京西稻田尽管已经成为了园林的造景元素,但其景观效果已经足以令游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曾经属于“三山五园”地区的历史氛围,实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如果可以在仔细考证历史的基础上加强文物的的保护与恢复,将有望使园外园成为“三山五园”地区中除皇家园林之外最为接近历史风貌的地区。

“三山五园”地区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任重而道远

“园外园”现状航片及实景照片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