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

2016-09-08 09:46:22         来源:规划师杂志     浏览次数:

  2.汇水径流引导

  道路是城市雨水径流产生、汇集与排放的主要区域,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测算,当降雨发生时,在自然地表只有10%的雨量形成地表径流,50%的雨量形成下渗;而在城市建成区,同强度的降雨有55%的雨量形成地表径流、15%的雨量形成下渗。因此,合理引导城市道路雨水径流对发挥道路“雨水管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处理好道路与绿地排水径流的关系也成为生态道路绿地设计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雨水存储利用的汇水径流引导策略是根据绿地汇水过程与道路用地差别而构建的,该策略包含两个部分:

  (1)根据汇水过程实施源头—汇流—终端的过程引导。该引导主要是根据雨水径流的产生过程,对雨水径流实施从源头到终端的过程引导。以美国波特兰12号大街为例,当降雨发生时,12号大街可汇集道路范围内的雨水径流,并由进水口将其导入4个连续的雨水种植池中,雨水在种植池中完成吸收、滞留、净化和下渗等过程,不能消纳的多余雨水通过溢流口流出并进入城市排水系统。针对雨水径流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12号大街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成功地将雨水径流从道路引入绿地并排入城市管网,实现了对雨水径流的过程引导控制。

  (2)从用地差别的角度出发,对人行道、车行道与绿地分流进行空间引导。人行道、车行道与绿地上的雨水径流的汇水量、水质、径流速度与径流特点均有很大差别,如采用透水铺装的人行道,其透水性要优于车行道,而绿地的透水性又优于人行道。

  因此,在源头—汇流—终端的过程引导的基础上,未来的道路排水设计应进一步根据人行道、车行道及绿地的雨水污染情况、雨水径流量与径流速度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指导不同环境下汇水径流的优化处理。

  3.蓄水优化利用

  基于雨水存储利用的道路绿地设计应从以下两个方向构建其蓄水优化利用的指导框架:

  (1)基于渗透的设计。通过道路绿地进行雨水渗透,是雨水就地存储消化的有效途径。雨水通过地表土壤或者辅助设施渗透到地表以下重新参与到自然的水循环当中,可有效补充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地下水源,促进水资源的再循环[6]。

  因此,基于雨水利用的渗透设计首先应从雨水渗透存储的角度出发,对用地范围内的降雨量和降雨特征进行分析,该分析是制定道路绿地雨水渗透设计的前提与基础;其次应根据降雨量及降雨特征确定土壤基质的配置、铺装材料的选择,同时根据植物的吸水性、耐水性特点进行植物配置;最后在综合分析渗透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设计模式以及渗透与过滤技术。

  (2)基于存储的设计。在渗透策略的引导下,一部分道路雨水资源实现了就地消纳。但是道路绿地也需要结合相应的存储设计策略(如建设雨水花园、生态蓄水池等)储蓄一定量的雨水,用于道路景观水体的补给、绿化,以节约城市水资源。因此,基于雨水利用的存储设计首先应根据场地的地理环境、降雨特征与空间条件,对汇水特征、蓄水量和下渗量进行分析,以合理地划分汇水区,实现对雨水存储的科学规划布局;其次应分析场地形态、高程、坡度和面积等相关特征,以确定可采用的设计手段与存储模式;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选择合理的存贮模式与净化技术,确定相应的物理、植被土壤净化技术。

  道路绿地收集雨水的功能体现了它在重建水循环和补充城市水源方面的作用,这也符合当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因此,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雨水渗透与存储功能,增强道路绿地对雨水资源的消纳与利用水平应该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道路绿地设计的重要支撑点。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