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穿行在高原上的千里“绿色长廊”

2016-07-01 09:04:11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

  青藏铁路建设时期,广大建设者用心血和汗水筑就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新的丰碑。

  十年后的今天,青藏铁路已安全运行3000余天,取得了安全持续稳定、运输通畅无阻、服务优质高效、环保全面达标的优异成绩。

  截至2016年5月31日,青藏铁路公司累计运送旅客1.15亿人,运送货物4.48亿吨。客、货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2491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2338.4万人、4404.9万吨,年增长率分别为15.3%、6.6%。其中累计运送进出藏旅客1800.6万人、进出藏货物3192.7万吨。

  从绿树成荫的戈壁绿洲,到生机盎然的藏北草原;从游人如织的青海湖,到牛羊成群的当雄湿地;从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自由迁徙,到错那湖边野鸭和水鸟的嬉戏……当你乘坐进出藏火车时,便会被青藏铁路沿线呈现出的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所打动。

  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对此,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始终秉持“环保先行”理念,如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保护湿地,在高寒地带建成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条千里“绿色长廊”。这些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运营理念,也使青藏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尚属首次。据了解,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沿线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其中线路两侧活动比较频繁的珍稀野生动物约有14个种类。研究人员对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通道及周边野生动物迁徙活动所做的长期系统监测和调查显示,青藏铁路运营十年来,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后的100%;同时,野生动物通过通道的集群规模和停留时间也在不断减少。

  青藏铁路沿线荒漠化土地类型多、分布广,是我国唯一分布有全球四种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冻融、盐渍化)的区域。铁路建设和运营中,不仅首次成功在海拔约4700米的古露湿地进行了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开创了高寒草甸人造湿地的世界先河,而且通过全面实施“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沙害治理和“绿色天路”工程,铁路沿线绿化长度目前已达805公里,绿化面积775万平方米,占总里程的41%。

  国家环保总局在对青藏铁路多次检查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青藏铁路开通至今,沿线冻土、植被、湿地、自然景观、江河水质等都得到了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在长达十年的运维管理中,青藏铁路公司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构建安全之路,管内干线全部使用分散自律式CTC调度集中系统,支线采用TDCS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运输调度指挥和管理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

  另一方面,青藏铁路格拉段装设了“视频监控系统”,重点风区还装有俗称“顺风耳”的“大风监测预警系统”,在重点地段设置了52处大风监测点,玉珠峰至当雄间的32个车站安装有184套道岔融雪设备,保证降雪时段车站道岔能顺利转动,该系统也是首次在国内铁路线上正式使用。

  青藏铁路还建立了行车、安全综合信息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供电远动控制装置,可集中处理各种运营管理信息,使行车设备状态一目了然,尽在掌握。基于这些先进技术装备,格拉段的45个车站中有38个实现了无人值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业人员。

  针对长达550多公里的冻土区段,青藏铁路公司结合多年冻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制度,在重点区域建立了76个路基长期监测系统断面,委托科研单位建立了多年冻土长期监测系统,加强冻土区段日常检查和养护,采取片石保温隔热、辅助热棒降低地温等措施,确保了多年冻土路基始终在可控状态,冻土区段列车时速可达100公里/时。

  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青藏铁路运输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青藏铁路公司全面探索设备养护维修工作,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开展了高原冻土养护、沙害治理、环境保护、设备维护等方面科研课题108项,形成了38万字的《通信篇》、40万字的《信号篇》等一批科研成果,部分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世界高原铁路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随着“五彩哈达”、“昆仑驿站”以及“天路快车”、“青藏货物快运”等客货运服务品牌的日益深入人心,青藏铁路公司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触角,赢得了国内外旅客和沿线企业的广泛赞誉与好评。2015年,青藏铁路公司荣获国家5A级物流企业资质,成为青藏两省区首家取得5A级物流企业资质的央企。

编辑:lianq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郑州将用三年力争乡村绿化率达30%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不仅是城市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农村建设的目标。【详细】

未来10年 河南规划造林2252万亩

河南省政府在郑州举办了《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评审会,经过审阅、质询和讨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仑、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规划》。【详细】

重庆丰都:47公里长江两岸实现绿化全覆盖

“现在的长江丰都段两岸,都被郁郁葱葱的林木覆盖了,看不到一块裸露的田土。”10月17日,说起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变化,丰都县林业局产业中心主任潘登科十分自豪。近几年,丰都补“天窗”、接“断带”,经济林与生态林建设并重,县境内47公里长江两岸基本实现绿化全覆盖,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8%。【详细】

山东11市入选国家森林城市 生态绿化各有高招

记者从山东省林业厅获悉,山东省日照市、莱芜市获新一批“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截至目前,全国共计137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