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西学东渐

2016-06-16 09:04:19         来源:《环球》杂志     浏览次数:

  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西学东渐

  “再狭窄的街道都应该利用起来,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这是费城变身海绵城市的法宝。绿色改造计划也贯穿在武汉打造海绵城市的思路中:在实现项目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景观效果。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防涝、绿色、环保、节能等多项功能。

  园每逢下雨,武汉园博园中的道路、广场甚至停车场,都成为一块巨大的吸水海绵,雨水能透过混凝土和砖的缝隙渗入地下,一部分自然回灌地下水,一部分经由地下埋设的透水盲管收集,用来浇灌园内花木。

  园博园只是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之一。曾有着“百湖之市”美称的武汉,一度陷入“逢雨必涝”“城内看海”的窘境。从去年开始,武汉借助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机,借鉴美国费城、法国巴黎等的经验,期望恢复昔日“江汉交流波渺渺”“檐前槛底大江流”的模样。

  老租界里的西式排水

  “记得有一年夏天,武汉下暴雨,我在下班路上堵了3个多小时。”说起对武汉近几年城市内涝的记忆,武汉市民小许历历在目。

  沙湖被填、官桥湖污染、南湖翻塘、东湖水华……武汉曾经怀抱100多个湖泊,属全国唯一,全球少见。随着以地面硬化为特征的“水泥式摊大饼”城市化加快推动,武汉城区湖泊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27个锐减至目前的38个,平均每两年消失3个湖泊。

  跟武汉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同样面临“逢雨必涝,下雨看海”的窘境。住建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调研发现,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街上游泳”“路边捉鱼”“汽车变船”“地库泡水”等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不仅妨碍居民正常生活,城市形象也大受影响。

  专家认为,城市发生内涝,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处长向久华解释说,过去铺设30厘米口径的排水管,能管住一年一遇的降水,现在标准提高到十年一遇,新铺设的排水管就要加粗。向久华说,城市建设导致路面硬化,降水无法渗入地下,都等着从管网排出,这也是导致“看海”的一个原因。

  然而,在武汉沿江大道附近的老租界,下雨天却是另外一番情景。老租界曾是武汉最早的雨污分流片区,也是汉口人口口相传“不淹水”的代表。江汉村、鼎余里等都在租界内。隔商业街百多米远,位于鄱阳街上的江汉村建于1936年,是武汉最早的里弄住宅之一,街道式布局,地势比两边的街道高。

  暴雨过后,明沟内没有留下积水。86岁的张老先生一直居住在江汉村,他指着房子旁边的明沟说,雨水从这儿排出去,从未淹出来过。鼎余里与江汉村隔街而望,在鼎余里可以看到,沿着房子的墙脚有一条宽约15厘米的明沟相随,明沟一边高一边低,水就顺势而下。顺着整个明沟,可以将鼎余里绕一圈,墙面上垂下各种粗细不一的水管,有的接到地下,有的落在明沟上。

  据史料记载,1861年,英、俄、法、德、日等国在汉口建立租界后,先后建立起独立的排水系统。1906年,英租界铺设了长达9653米的专用排粪便铁管,原有的明沟用于排雨水,这是武汉最早出现的雨污分流片区。

编辑:guoa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邯郸园博园清渠如许项目:矿渣山变身大花园

邯郸园博园清渠如许项目:矿渣山变身大花园

清渠如许是河北省第四届(邯郸)园博会精心打造的中水生态净化示范区,位于园博园湿地保育区。7月23日,记者在状如“梯田”的清渠如许山顶环廊上放眼望去,远处的绿树、花海、碧水映入眼帘【详细】

襄阳市出台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让雨水自然渗透、就地消纳,城市不再出现内涝。记者昨从襄阳市规划局获悉,《襄阳市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获市政府批复。【详细】

老城新生:武汉“海绵经验”或全球推广

  近日,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的绿色生长项目组来到武汉,计划将武汉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活动作为【详细】

观察:国家级海绵城市“延迟交卷”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开评了首批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按照申报要求, 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周期为两年。但3年过去了,本该去年就验收的项目到目前为止还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这是为什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