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的思考和对策

2016-02-19 08:46:43    作者:夏淑娟     来源:中国建设报     浏览次数:

  古村落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徽州古村落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被誉为“最美乡村”,园林化的村落组景、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是徽州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的“标本”。徽州现存的古村落群遍及各个角落,如何守望这片“乡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修复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做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徽州古村落的地域特色与保护利用现状

  徽派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地域化特征明显。徽州古村落依山傍水而建,村民聚族而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将自然形态与村落营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既改善和提高原有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又突出了社会责任感与个人精神追求。

  徽州古村落演化过程中经历“移民性”到“本土化”的转化。中原世家大族三次南迁时“择地而居”,村落选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集合了风水因素、安全功能、生活需要等多方面元素。族群聚居与族群管理是徽州古村落社会的主要特点,水口、街巷、祠堂、天井等围合空间序列呈现“内向性”;马头墙的出现,矫正了徽派建筑森严、凝重的建筑形制,高低错落有致的群体组合增加古村落韵律与灵动;路、桥、井、台、阁、塔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补充,完善了村落园林化的景观群组。

  徽州古村落文化丰富多彩。徽州古村落祠堂、书院、水口、园林的营建处处别具匠心,氤氲着浓郁的生活文化气息;建筑物的门、窗、柱等不同部位构件的雕刻装饰蕴含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徽派建筑“三绝”、“三雕”是徽州“乡愁”中抹不去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人高度重视的课题,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人民对生活要求的提高,使徽州古村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从保徽、改徽、建徽到“百村千幢”保护利用工程,徽州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出现简单拆旧建新、破坏文物的现象,徽州古村落的保护利用一直是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

  徽州古村落、徽派建筑保护涉及乡镇规划、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建筑学、美学等学科。在保护利用实践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各学科从不同角度收集资料,资料占有分散,资料整理存在重复劳动,出现“各行说各话”的现象,交叉学科难以沟通,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脱节。

  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单位面积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智力支撑,涉及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分属文化、旅游、民政、水利、国土、建设、规划等多部门管理,各部门的工作侧重点不同,保护利用过程中统筹协调难、协同推进难。

  徽州古村落、古建筑分散各处,保护利用程度不均衡,分散在各村镇、偏远地区的古民居、古建筑破败严重,关注度不高甚至无人问津,自然破坏、人为破坏、建设性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呈现综合破坏现象,部分传统村落逐渐消亡。古建筑构件流失严重,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任务艰巨。

编辑:wangying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故宫修缮“殿试”比拼砌墙术

排砖撂底、背撒、填馅、灌浆……昨天,60名工匠拉开架势,参加了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瓦作工匠的选拔。在先进行了一天的理论知识笔试后,现场的“小停泥砖丝缝墙砌筑”技能操作(见图)将成为最终能否入选的“重头戏”。【详细】

纪念郑孝燮先生|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个性

论述自然文化遗产的个性保护应包括性格、品格、风格的保护并指出生态环境与文态环境是一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支撑或轮子,不能顾此失彼,而文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则应是保护、保留、整治、恢复以建筑为主导的环境美的秩序。【详细】

遗产视角下的近代公园数字化研究及其意义

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公园面临着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认知当代园林遗产并处理好遗产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