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以北京为例探究大城市病的解决途径

2015-10-22 09:08:22    作者:柴浩放     来源:《生态经济》     浏览次数:

  (三)减缓和治理城市病需要向郊区和农村“借力”

  加强城乡良性互动可以助推北京城市病的治理。通过统筹城乡要素,尤其是充分发掘和科学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要素,可以更好地维护和改良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病病征。比如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除了需要做好城市内部的减排等措施之外,也需要依托农村地区的空间资源提高植被覆盖水平;城市的水资源的涵养和水质保障也同样需要依托北京周边广大农村地区做出协同努力。

  在通过城乡统筹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上,北京已有很多有益的实践。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极端缺水的城市。据统计,近10年来北京年均水资源量不足21亿立方米,却需维持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水资源缺口巨大,每年缺口相当于一个半密云水库的水量。为了保障城市用水,早在2003年北京就启用了位于怀柔的第一个备用应急水源地,紧接着又启昌平、平谷、房山的多个应急水源地,而这些都是地下水源,长期超采会带来诸多问题。实际上,北京的很多水厂,都将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由于缺水,北京不得不启用了总共22个水源地,这些水源地大多位于北京郊县区域。北京水源地之多,在世界城市供水史中都极为罕见。

  为了保护北京珍贵的水资源,水源地的污水需要达标排放,垃圾需进行分类收集,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北京在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一级水源保护地周边农村地区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确保水源安全。北京为了水源地保护,还加强了与上游地区(河北省张家口等地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统筹力度。这种跨行政区的统筹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城乡统筹,它通过一系列扶助和资源补偿、农村区域发展措施的展开,提高水源保障能力。据了解,北京每年对地处河北的北京上游水源地潮河和白河流域投入1亿元资金用于水资源保护及农村发展等项目。其中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水环境治理,投入6000万元用于稻田改旱作的补贴,投入2000万元用于支持流域的区域发展。这些努力使得密云水库来水量和水质保持了基本稳定,对缓解北京用水紧张不无裨益。

  三、政策与建议

  不良的城乡关系会加剧城市病的程度,因此城市病的治理需要城乡统筹思维,城乡统筹应是解决城市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治疗大城市病,不能仅把目光局限在人口、车辆的控制上。更多地关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包括城乡关系问题,会对城市病的治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城市病与城乡关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病的治理牵涉多个深层次的城乡统筹问题,如户籍问题、城乡土地问题、城市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等等。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新政,坚如磐石的二元户籍制度开始松动,下一步如何研究并落实新的制度,并由此促成城乡统筹一系列新制度的出台,形成城乡一体化新局面值得期待,这些制度均会对城市病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正面作用。北京应针对自身情况,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为城市病的缓解和解决提供更好的体制环境。

  (二)构筑新型城镇体系

  新型城镇体系有助于疏解城市功能,减缓城市病的严重程度。因此,不能因为城市病而否认城市化的正面作用;不能因为城市病而限制构建完善的城市体系的努力。要坚持从北京实际出发,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建设科学的以北京主城区的特大型都市为中心,与域内新城、城镇及农村存在广泛的实质性联系,与津冀城市群有协同互动的城镇体系。这其中要特别重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通过社区建设缩小城乡各种形态的差距。生态涵养发展区,仍具有一定的人口吸纳能力,但应杜绝复制中心城区的人口聚集模式。

  (三)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和改造力度

  据测算,北京市五环内建设用地仅有700平方公里,但整个北京市的集体建设用地却有1000多平方公里。北京市已启动的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改造,其集体建设用地面积为85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老城区(现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面积。城乡结合部的治理水平和政策成败直接影响整个城市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城市病的治理。北京市已经开展的针对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的改造取得了突出的成绩[8],但现在看来,它并非治本之策,其政策的可复制性和可普及性也值得怀疑。因此,下一步需要总结经验教训,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进行持续的政策创新,加大其治理和改造的力度,缓解北京的城市病。

  (四)促进城市失地农民就业

  2014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失业率常与犯罪率、自杀率、暴力、滥用毒品和其他社会问题挂钩,因此一份工作所创造的社会福利远高于其工资对个人所带来的好处。”因此解决城乡结合部地区户籍农民就业问题,促进其工作稳定和生计改善,可以减少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缓解社会矛盾,是预防和治疗城市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柴浩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