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国际设计师为成都设计公共设施

2014-10-13 08:49:08         来源:成都日报     浏览次数:

  随着首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的隆重开幕,由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青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执行的“大师设计成都”项目所有作品昨日在一号馆(大师设计成都展馆)悉数亮相。窨井盖、路灯、垃圾桶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公共设施,经国际大师重新设计后,摇身一变成为无法忽视的城市环境实用艺术品。据悉,“大师设计成都”系列展览还得到了成都城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城市管理局以及成都市交通运输委员会的特别支持。

  逛国际范儿街区

  体验城市生活美学


  从大师设计成都展馆进入,左手边的区域便是10位国际设计大师为成都设计的公共设施展。窨井盖、路灯、垃圾桶、公交站台、地铁风亭……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公共设施,经国际大师重新设计后,摇身一变成为无法忽视的城市环境艺术作品。而真实街区体验式的呈现,更让每个参观者近距离领略到每个作品体现出的国际先锋创意设计的视角和大师鲜明的个人特色。

  据了解,不仅展品来自国际大师,展馆的设计同样来自国际设计大师——日本知名设计师堤由匡设计(其代表作为THC办公楼改造)。设计师将整个展馆打造成简洁、明快的白色晶体,也正是喻意所有展出作品均为智慧结晶。

  据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参与设计的10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大师均为面向全球征选出来的,涵盖了来自意大利、法国、巴西、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其中不乏渡堂海教授这样享有国际声誉的建筑师、诗人、艺术家、教育家。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曾经这样称赞他的作品:“你设计的建筑如此充满表现力——就像来自《创世纪》的年代,美得让人惊叹!”而分别来自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陈幼坚、林振中,更是代表中国,与国际大师一起,把创意设计带到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生活之中,形成真正的创意之都氛围。

  大师青睐成都

  成都接纳世界

  近几年来,出自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之手的作品在成都纷纷落成:由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英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设计的成都当代艺术中心;美国当代建筑师代表人物之一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设计的成都来福士广场;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的位于成都新津县的知·美术馆……散发着现代都市气息与历史人文底蕴的成都吸引多位大师来到这里,留下自己的作品。

  大师自然是热爱成都的,而包容力极强的成都也将这些国际名师们的作品悉数笑纳,和本土文化一起,融汇成走向“创意之都”“设计之都”最有力的支撑。

  著名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人们看看你的城市,人们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对于大师们将目光集体放在了身边随处可及的公共设施上的选择,“图像公园”的设计者,来自美国的弗洛伦西亚·皮塔说:“设计从来都是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设计是清晨用的牙刷,也是行走在路上美轮美奂的建筑,当然也是让城市生活更便捷、更美丽的公共设施。”设计师们以特有的国际眼光,将从成都特有的人文环境中截取到的灵感元素,重新编码成全新的设计语汇并以真实的作品呈现。

  细节彰显城市品位

  助推成都晋升“创意名城”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为了最终这美轮美奂的呈现,“大师设计成都”从大师征集、筹备、设计、打样、安装历时整整五个月。创意的初衷,正是希望以身边的“生活美学”激活城市生活灵感,引入国际化视野,让国际顶尖创意设计进入成都公共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触手可及的艺术,提升城市“三品”(品质、品位、品相),以实际行动将成都向名副其实的“生活美学之都”推进。作为创意周“8+1”系列活动中最值得期待的重头戏之一,“大师设计成都”由“设计美化生活——大师设计成都公共设施”与“设计创新价值——全球创意设计TOP100”两大部分组成。而其中的大师设计成都公共设施,更是兼具实用性、原创精神、本土特色、国际化、艺术审美于一体的集中展示。昨日出台的《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中提到,将通过政策扶持,推进创意设计和设计服务高端发展,促进创意设计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和服务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打造“创意名城”和“设计之都”。“大师设计成都”正是与整个城市的规划完美贴合。主办方还透露,展会期间此次参与设计的10位顶级大师中将会有5位亲临成都,在展会现场与市民朋友们互动、交流,分享设计作品与心得。创意周结束后,所有展出作品将陈列在成都各文化创意园区。同时,部分设计作品还有可能作为公共设施在城市内进行使用,让更多人体会到创意设计对生活的影响。

  地铁风亭

  设计者:弗朗索瓦·欧妮雍(法国)

  设计师将此设计命名为“城市上空的诗歌”。设计师说:“我或许跟成都不是很熟,但这样的设计确实适合成都。它不仅是一束花,也是一束情感,像一阵风,掺杂着花朵的芬芳,轻抚过这座城市。”作品体现了大师对成都城市气质及形象的理解——正在发展中充满朝气活力的中国城市,拥有良好的气候环境和生态资源,利用繁花似锦的设计图案来形成一面引人注目的视觉效果。

  公共垃圾桶

  设计者:里卡多·贝洛·迪亚斯(巴西)

  在城市化进程愈发迅速的当下,要做到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或许不单是要着眼于看得到的空气通透或者绿植覆盖面积,小小的,分布在全城各处的垃圾桶,有时候反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层次。往上检验着市政建设的力度和审美,往下关于每个城市居民的素质。这组垃圾桶的名字,中文译作深情相拥。具有国际设计理念,简约、大方、功能性强。用方、园图形区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上方开口180°旋转便于环卫工人清理,具有人性化关怀。

  地铁通风口

  设计者:罗伯特·森普尼(意大利)

  通风口就像是地铁系统的冰山一角,其小部分是可见的,而90%的冰山在海面以下。就如同通风口是一个巨大地下世界的可见一角。设计由一个分层的结构在不同水平上交错而成,不同高度的设计灵感来自冰山的体积形状。其表面具有多孔装饰图案,使得暖空气可以从底部往上形成空气流通。

  图像公园

  设计者:弗洛伦西亚·皮塔(美国)

  皮塔并没有来过成都,她对成都的印象,来自曾经在成都待过的学生。

  透过学生的描述,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她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印象成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传统,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传统和外来文化、新的技术和创新思想不断融合。

  基于这个城市这样如此强大的包容性,图像公园的设计大胆重构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那些每片瓷砖上的色彩组成的巨大的缤纷图案中,在垂直的树篱与草坪的追逐与环抱中,人一不小心就迷醉在虚实之间,烂漫而又充满玩耍的乐趣。

  皮塔认为,城市绿地可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让普通市民在区域中感受大自然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氛围。

  Pandavision

  设计者:陈幼坚(中国香港)

  熊猫从大自然走进大城市,发觉黑白原来还包含东与西、对与错、正与邪、阴与阳等象征。

  在陈幼坚的设计里,一黑一白的熊猫组合成“Pandavision”,借此融入社群,与大众直接进行互动,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大使。上网搜寻资讯已成为城市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设计不仅可以供路人稍作休息,大众透过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熊猫的眼睛,就可以浏览有关成都旅游与文化的最新资讯,通过与熊猫“对话”,更了解这个城市的多元面貌。

  街头路灯

  设计者:雷格·霍海塞尔(德国)

  整个街灯从视觉上没有分成几部分,而是从下而上自成一体,摇身变成一个雕塑,同时使用可持续的材料,采用领先的技术,用一种未来的方式照亮现代城市。GRAFT设计的成都街灯是电的一种有机诠释。灯杆变成了几何叶片形,为城市内外不同场合如街道、高速公路、步行道照明提供达到最佳照面。设计师认为成都是一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化、国际化的一面,路灯在线条、材质、节能等方面都满足了城市全新的需求。

  汽车充电桩

  设计者:安东尼奥·斯考芭萨(意大利)

  设计师说:“这个设计当然是献给中国的,因为,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我在这个国家旅行时的一些感想。”“光明”是中国给他的主要印象,他理解的中国城市建筑,特别是那些传统建筑,保留了人间乐土的精髓所在。在这个设计里,设计师理所当然调用了中国的传统折纸艺术,用以表现旧时街头的某种特色。同时也结合了建筑设计语言,流线形的形体特征,犹如一个微观的建筑模型呈现在街头,为城市提供现代化能源。

  建筑工地围挡

  设计者:渡堂海(以色列)

  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曾经这样称赞渡堂海的作品:“你设计的建筑如此充满表现力——就像来自《创世纪》的年代,美得让人惊叹!”而对于渡堂海来说,他对美的感知和设计天赋,与母亲是中国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特别喜欢成都的生活节奏:“成都是一个可以让人愿意慢下来体会诗意的地方。”渡堂海认为,竹是成都元素,文雅而具有韧性,作为建筑围墙使用,利用竹的特质,结合时尚曲线,赋予传统围墙新的生命。

  公交站台

  设计者:林振中(中国台湾)

  整个2014年,林振中多次以不同的角色来到成都,而这众多角色始终围绕一个词:生活美学。

  林振中的公交站设计,顶部的藤式植物凸显绿色田园主题。从外形上看,这个设计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等车环境,植入绿化让站台绿树成荫,暗含“行旅得庇荫”的美好祝愿。

  窨井盖

  设计者:瑞哈德·安格里斯(德国)

  设计师对宽窄巷子、锦里、春熙路等商业步行街印象深刻,希望设计出装饰感与实用性兼具的窨井盖,可发光的功能增加了地面照明。同时,嵌入成都地图使其具有文化传播性。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刘利剑: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属性

  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详细】

这位设计师花了32年,沉淀出了一片荒野景观

  Piet Oudolf,他的设计综合了生态与美学因素把充满诗意的自然美学通过理性严格的科学栽种环境实现。【详细】

设计师谈城市照明:“光只用在需要的地方”

  夜晚是否觉得外面建筑的灯光太刺眼?在城市的夜空,是否许久没有看到过星星?今天,在中南建筑设计院举行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