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皇家园林的美学内涵与意义

2014-07-21 08:29:00    作者:祁嘉华     来源:美与时代     浏览次数:

  一

  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孕育出不同的建筑以及美学风格。与南方的情况不同,此外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复原的阿房宫、上林苑、大明宫、曲江苑、兴庆宫、玉华宫等都以其独特的格局和华丽的造型为世人所称道。这些园林,在选址、占地、建筑、布局方面尽显皇家气派的同时,也通过对自然的模拟和加工,于方寸之间显露出无穷的意趣,表达出造园者的艺术匠心,在展示我国古代造园技术的同时,也凝聚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精神,对今天的城市化建设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二

  园林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人们有了更多休闲时光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现象。与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民居建筑不同,园林体现更多的是建造者的经济实力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历代统治者在取得政权,国势强盛之后都会大兴土木,建造园林,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国力和生活品味。

  在陕西关中地区建都的众多王朝中,秦汉两代具有重要地位。他们前接商周,后启隋唐,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拥有众多馆舍亭台、山水动植的秦阿房宫,兴建于汉代的上林苑,都是当时最有规模的皇家专有园林。这些虽然都没有留下完整的遗迹,但是,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来看,其中融殿堂于环境,融居住于游玩的设计理念,对后世园林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这些园林一改先秦时期纯粹依赖自然环境布局的被动做法,增添了许多人为因素,通过植物的配置、山石的垒砌、溪流池塘的布局,宫苑建筑的连绵,有意识地划分环境,营造具有人文意味的空间,使园林更加具有审美功能,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人们的审美注意:

  1、规模宏大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皇帝是唯一可以与“天”为伍的人。所谓真龙天子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审美心理。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样一种审美心理的产物。加之在关中地区建都的王朝集中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强大的国势为显示帝王们的审美品味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从周武王的灵囿、秦汉的上林苑,直至隋唐的华清宫、大明宫、曲江苑,建造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秦始皇一统天下,为体现其独尊地位,将所灭六国的贵族们大量移居咸阳,致使国都的人口巨增,不得不扩修宫殿。据《史记·始皇本记》载:“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1]这是形容阿房宫巨大容量的;关于阿房宫外围环境,《三辅黄图校正》给予了这样的形容:“规划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这样浩大的建筑规模和外围环境,可以说开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之先河。

  汉统治者更是在古上林苑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形成了气势更加宏大的园林景观。据《汉旧仪》载:“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之。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可以看出,汉代上林苑较之先秦时期,更增加了游玩的功能,不仅占地更加宽广,园中的设施也更加完备,在强调改造自然为人所用的同时,还努力营造一种宫苑相连、水天缥缈、好似天宫的浩大场面,以体现皇家园林的与众不同。

  唐代是皇家园林建造的巅峰时期。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的频繁,不仅加快和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也为皇家园林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文化参照。启于魏晋、兴于盛唐的山水诗画也从艺术的角度启发着园林建造者的创造灵感,文人墨客的细腻笔墨,精致情思,启发着园林营造者的奇思妙想,使写意抒怀的手法被广泛运用到园林建设上,此时的皇家园林在规模宏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2001年,考古工作者对西安北郊的大明宫遗址进行了发掘,仅太液池遗址南岸占地就达2800多平方米。建筑方面的遗存也很多,其中发现了大量或雕或凿、有鸟兽图案的杆栏式水上廊道和水上亭榭类上的建筑构建。借助想象,将这些建筑项目进行连接,不难想见大明宫昔日殿宇遍布、廊榭相连、花木簇拥、水天相映的盛景。

  2、尽显华丽

  在关中建都的各个王朝中都不乏盛世。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既提高着人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勇气,也为皇家园林的建造提供了新的工艺,追求华丽的建筑效果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以实施的。

  在由“囿”向“苑”的发展中,园林规模也由模山范水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发展。中国古代建筑以“礼”为核心,以土木为材料。前者是古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后者则保证着各种工艺的实施。这一点在皇家园林建设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最早的园林出现在周朝的“囿”,其主要功能是供皇家打猎游兴,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建筑,荒山野林之中,用于求神拜仙、祈祷收获的高台建筑还是要建的。尽管这种建筑也能体现皇家的气派,但是,狩猎的时间性与高台建筑的简陋,到底与彰显皇家的高贵之间存在着距离。于是,秦以后,更加符合繁简有别、主从有序理念的宫苑式建筑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皇家园林之中。特别是园林化集中为分散的格局,连绵不绝的亭台楼阁,错落有序的宫苑屋宇,更能于统一中富有变化,形成“风景中有建筑,建筑中有风景”的基本格局,使整座园林在空间划分与组织上既能够以皇权为中心,又能够形成富于变化、错落有致的美学效果。

  以汉武帝时代的上林苑为例,据陈宜在《三辅黄图校证》中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2]“门”,供人出入之用,“门十二”,足见此园占地范围之大;“苑”,是怡情养性之所,“苑三十六”,足见其铺张用度之无拦;“宫”,供人休息盥洗之地,“宫十二”,可见帝王生活之滋润;“观”,用于观赏歌舞之场所,“观三十五”,足见帝王歌舞升平的生活状况。除此之外,据《三辅故事》记载:上林苑中的“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风盖,建华旗,作棹歌,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这些记载显然加入了不少想象的成分,但也决不是空穴来风。要知道,只有那些标新立异、独领风骚的场所才可能引发后人的想象。今天,“昆明池”、“豫章台”、“龙首船”等构成的美景已难寻踪迹,但是,这些文字所勾画的境况,仍然可以使人想见当年皇家园林那不尽之华美。

  3、偏爱写意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基本构图,建筑只为装点而设置,起点缀作用,与欧洲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自然环境为建筑服务的倾向形成反差。魏晋以后,这一情况随着山水诗画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为了体现园林主人的精神世界,像借景寓情、诗情画意、境生象外等诗画方面的艺术手法直接进入了园林建造,诗、画、园三位一体,促使园林之美向写意化发展。

  因地制宜,是中国文化中“和”思想在园林营造上的具体体现,指园林建设要与所在地区的地形、地势、地貌相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达到“天时、地利、人和”。早在秦朝时期,利用曲江山水景致优美的自然特点,皇室便在此开辟了著名的禁苑——宜春苑和乐游原,使曲江成为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时期,首都大兴城倚曲江而建,皇家禁苑芙蓉园修成后,相邻的曲江俨然成为都城的一部分。芙蓉园也由秦汉都城郊外的离宫别馆转变为隋朝都城中的皇家园林。唐代,曲江进人了繁荣兴盛的时期,重新修建的芙蓉苑(亦称芙蓉园)更加具有创意,是一座能容纳万人同游的皇家园林。园外著名的曲江流饮与雁塔晨钟相互辉映,园内紫云楼、彩霞亭等重要建筑屹立于绿山碧水之间。纵观整个园林,亭台楼阁静若处子,堂殿厅馆严肃威仪,桥石榭檐怪奇灵动,雕窗柱廊露而不透……本来就很优美的自然环境,经过创造性的处理而更加艺术化,形成了一种不是仙境而胜似仙境的美学效果,为中国古园林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富于变化中营造出大手笔的“第二空间”。由于集权的需要,中国古代的宫廷、坛庙、衙署、民宅等实用为主的建设格局比较侧重于整齐划一,在对称中显示严整的美学效果。以“游”为主的园林建设则不必遵循这种模式,可以有比较广阔的创造空间,在自由随意中以千变之景显示万化之态。一般来说,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营造浓绿深荫、清风微波,在因山就水中形成高低错落的意境之美是古代园林共同努力的方向。由于关中地区代表性的古园林几乎全是皇家的专有之物,特殊的地位,充足的财力,使得在环境创造上显示出来的胆识自然也不同凡响:同是需要山水相伴,皇家园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种小家碧玉式的涓涓细流,那“盖三百二十顷”的昆明池,碧波荡漾的太液池都明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同是需要动植物的装点,皇家园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种“一枝红杏出墙来”式的轻描淡写,而是喜欢表现笼天地于一园的大气概,不管是秦朝阿房宫里亭台楼阁的开阔地带,还是唐代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芙蓉苑里的深深高墙,都汇集了天下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同是需要建筑的点缀,皇家园林仿佛不太看重那种“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婀娜,而是比较喜欢那种庭院深深的神秘,阿房宫、紫云楼、含元殿这些以高大著称的建筑都不是孤身而立,而是处在许多辅助性建筑的围绕之中,形成高低错落、迂回曲折的环境布局,显示出巧夺天工的环境设计水平……所有这一切,都使关中古园林在环境创造上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表现力。

  象征比拟,在园林中凸现人文环境的意趣之美。象征比拟,是指将不同质量的物体相互比较,进而唤起人们的想象,生成新的审美意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园林中堆山开池、植花种草不仅出于对自然之美的喜好,更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向往。从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上看,目前能够比较完整地体现将象征比拟手法运用于园林建造的是秦朝。为了显示始皇帝的巨大创造力,秦都咸阳引渭水作长池,在池中筑蓬莱神山,以水所具有的“长”和山所具有的“安”来表达对长治久安的渴望。这种造景祈福的做法被后世的皇家园林争相效法,不仅汉长安城中建章宫开阔的太液池内筑有三岛,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太液池内筑有蓬莱山,就是以后的元朝皇城内的太液池中也堆有三岛,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都有蓬岛瑶山、万寿山这样的人造景观。除此之外,象征比拟的手法还体现在植物的选择上,比如,在园内广种梅兰竹菊,以象征其高洁的人品;丹榴棠荷,以比附人生的富贵和吉祥,也成为古代园林建设的一种时尚。借自然造化之象来表达某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一贯之的传统,而开这种传统之源的,恰恰是陕西当年的帝王们。

  虚实互补,通过借景表达园林的意境之美。作为一种以景为主的建筑,园林中的环境如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景”则是中国园林建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明代园林理论家计成就有“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说法。[3]一般来说,园林建筑以单体为主,建筑物之间以各种自然景物相隔,形成距离。各建筑物之间遥遥相望,在绿树碧水相隔之中形成可虚可实的空间效果。而这些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相互转移的效果,常常通过阁窗、空廊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来完成。比如,廊,就是古代园林中作为常见的一种辅助性建筑物,也是“借景”的重要手段。那些楔入水面、飘然凌波的“水廊”,婉转曲折、通花渡壑的“游廊”,蜿蜒山际、随势起伏的“爬山廊”,随墙顺延的“空廊”等,好像纽带一般把人为的建筑与天成的自然环境贯穿结合起来。加之园内鹅、鸭、鸟、鱼在缓缓流动的水池中嘻戏,花、树、草、木在默默矗立的山石间互望,可动之物与静止之景相互映照,构成一幅幅斑斓夺目的风景画,产生所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熳”[4]的美学效果。

  四

  关中地区的皇家园林建造源远流长,智慧丰厚,不仅为中国古代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即使在今天,有许多做法对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仍然具有值得借鉴的东西。

  首先,宏观布局与重点突出的做法,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规划思想。皇家园林之所以不同于民间园林,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布局上的讲究,从园林的选址,到建筑的风格,从主景观的设定,到辅助设施的安排,山的绿化,水的流向,路的铺垫往往都有一个整体上的考虑。从西方的情况看,城市发展往往都要经过一个从方便生存到便于发展的过程。“方便生存”往往着重于眼前,在处理当下问题时顾及不到后果;“便于发展”才可能将城市的当下与未来,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相结合。于是,讲究品味的城市往往在合理规划上大下功夫,使城市在合理的布局中形成感染力,产生审美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甚至还提出了建设园林化城市的构想。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在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着眼于局部建设的多,从整体上着眼则明显不足,于是,小环境与大环境不配套,不和谐,达不到设计初衷。

  其次,对优秀传统的重视,提示我们在城市化建设中要注意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关中地区的皇家园林建设具有很强的前后承继性,从先秦到隋唐的千余年里,工艺、布局、材料等方面都在与时俱进,但是,讲究大气,追求华美,营造意境是始终遵循的原则,从而保证了园林在文脉上的代代相承。在建筑领域,“文脉”是不同历史时期印刻在建筑上的时间痕迹,犹如时间会在我们脸上留下痕迹一样。这样看来,“文脉”,其实就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留下的发展痕迹,以及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记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住城市的特点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在技术环境中,建筑施工所依照的标准、所采用的材料、所评价的体系越来越趋于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座城市走过的历史就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财富。于是,文脉的传承既是保住一座城市特色的根本,也是形成城市之美的根本。在城市化进程中,与历史文脉相衔接,而不是全盘西化,我们的城市才可能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不失去自己的魅力。

  再次,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为城市建设与规划朝着有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提供了经验。和西方代表性的园林比较,关中地区的皇家园林则显示着另外一番景象:与西方园林明显的宗教色彩不同,关中地区的皇家园林建造则通体上下都体现着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流露出农耕民族对生命的关怀。尤其是皇家园林那耐人寻味的环境营造,使人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从中感觉到深深的大地气息。如果说,以人工斧凿为主的西方园林,同样可以导引人们向天国的向往,那么,由土木搭建,由花草相伴,由水流环绕的中国式园林,则暗示着生命与大地的关系,提示人们:与大自然亲和才是生命得以健康成长的唯一出路。这一点,对于进入后工业时代,被环境污染搞得苦不堪言,急于找到诗意居住环境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总之,要深入地理解中国园林,不光要看那些表面的现象,更要去理解整座园林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如果我们在从事各种建设活动的过程中,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去构思,而不是陷于眼前某种功利或任务的需要,追求立竿见影的表面效果,那么,我们从事建筑活动的时候才可能站得更高一些,在考虑技术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思考,为历史思考,为环境思考,为未来思考”。[5]我们的建筑作品所产生的效果就不仅仅是漂亮,还可能因为显示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品质而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始皇本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陈宜.三辅黄图校证[M].上海:商务出版社,2000.

  [3]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4]计成.《园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建筑不是房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zhufei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园林中阳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阴影中的草坪

  对于花园的道路来说,观赏草可以构成令人喜悦的道路边缘,但是,这样的边缘需要很精心的维护,否则景观也许会不尽如人意。为了边缘草坪的修剪,宽阔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机来修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用于沿道路两旁的缓坡地形【详细】

园林水系池岸景观设计

  近来,环境景观越来越注重水体,无水不灵;有的房地产公司还提出户户开门临水的要求。而在实际操作上,水面边岸则是易被忽视且不易设计、施工好的项目。其所占投资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讨。【详细】

中国园林发展脉络与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