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哈格里夫斯设计理念及其影响

2013-12-31 11:09:36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

  关联、融合与升华

  George Hargreaves的设计以其独到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打动着每一位欣赏者。无论是业界的资深专家,还是普通的公众,都对其给予着极高的评价。应该说,这样广泛的认同感,来自于George Hargreaves作品中一种强大的包容性。

  有人评价说,他的作品始终关注着某种“Connection”,每件作品的主旨,总是致力于解析某些客观事物与概念之间微妙的关系并以最简单明晰的方式来表述自我的看法。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解读出对自然与文化之间的“Connection”、大地与人类之间的“Connection”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Connection”的关注,如是等等,他总是在寻求着客观物质形象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的桥梁。

  除了在创作理念上对这种“关联性”的追求,George Hargreaves的创作手法吸收了其诸多前辈大师的手笔,无论是现代主义的秩序与简约,还是后现代设计中的怪诞夸张,到再后来风靡一时的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运动的各种创作手法,都能在George Hargreaves的设计中找到依稀的影子。然而掺入了George Hargreaves自己的理解和“改装”后,参观者感受最深的却是这种独特的融合的方式和过程。可以说,George Hargreaves的设计虽总能给人极大的震撼,但却并非呈现一种十分激烈和鲜明的艺术倾向。并非像极简主义那样,一味追求极度的纯净,用以营造各种震撼人心的神秘感受;也并非像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注重以复杂怪诞的形式、浓烈的色彩及夸张的手法来展示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各种含混不清的概念;更远远超越了现代主义简单的功能和秩序及过分人工化的“机器美学”。他的设计中,进行过上述几乎所有的风格的尝试,并在融汇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追求各种风格之间动态的平衡,在这种平衡的过程中体现其天才和个性——他总是以常人能够接受、屡见不鲜的对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变异。他的作品手法极为大气,然而只有对其最细微处深入设计的解读,才能感受出他对这种交融的升华之处。

  要自然的而非“自然状”的

  除了早年登上Flattop峰的经历以外,1982年,George Hargreaves在夏威夷亲眼目睹了一场龙卷风,这使他再一次深深惊异于其所带给大地的一种“令人惊骇的美”。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和经典现代主义的宁静的秩序和和谐、也不同于后现代主义故作姿态的冲突与动态。对于George Hargreaves来说,这种自然界伟力的超凡魅力,对其景观设计思考的冲击,远远超过了当时学术界纷繁复杂的解构与结构、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使其较早的摆脱了如何批判现代主义的无休止的争执和桎梏,从新的角度探索景观设计学的未来出路。

  不过George Hargreaves在当代诸多从自然和大地吸取创作灵感的大师中只能算作是小字辈。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新兴的“大地艺术”运动就已经成为了一股强劲的潮流,George Hargreaves的老师之一——Peter Walker就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深受大地艺术的感染而旗帜鲜明的开创了极简主义园林的一片新天地。George Hargreaves很好的继承了前辈大师的创作理念,但他在批判接受的同时,一刻也未停止自己睿智的思考,凭着自己早年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风景园林建筑学本身深刻的理解,他最终将最初完全源于物质自然的“大地艺术”运动,发展到更为深刻和全面的高度。这为整个景观设计学界开创了一条前景更为广阔的发展路线。

  美国著名大地雕塑艺术家Smithson的外向型作品如"沥青的倾泻"等,也曾对George Hargreaves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习,George Hargreaves顿悟到时间、重力、侵蚀等自然的物质性与人的出现可以发生互动作用。他认识到文化对自然系统会产生潜在的伤害,而生态学的方法又无视文化从而远离人们的生活。因此,他致力于探索介于文化和生态两者之间的方法即以物质性为本(physieality),从基地的特定性(site-specific)去找寻风景过程的内涵,建立与人相关的框架,其结果是耐人寻味的和多样化的。

  George Hargreaves有一句名言:“Natural but not natural looking”,这也许能概括绝大部分他的代表作品的最精髓之要义。他的作品,在恢弘背景中开合自如之间,以不经意的方式含蓄的表达出自我的情感。其塑造场所的方法和过程,更是追求一种“宛自天开”的奇异效果。然而他有着要表达的只是另外一种自然美的愿望,变化、分解、崩溃和无序都是他探索的主要方向。他认为“人造景观永远不会是自然的”。这从事实上消除了景观创作的一切桎梏,也充分表达了对主观创造的艺术价值的承认。

编辑:daiy

凡注明“风景园林网”的所有文章、项目案例等内容,版权归属本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者,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风景园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潘远智:风景园林师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

  3月23日下午,第八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分论坛【详细】

世界级园林大师玩转学院派?

  自从东南亚旅游业发展以来【详细】

中外专家热议海绵城市与水生态水景观设计

2017年4月8至9日,第七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吸引了500多位政府机构、高校、设计及施工单位500多位专业人士参会。4月9日,在大会的分论坛之一海绵城市与水生态水景观国际论坛上,法国著名女风景园林师Florence Mercier、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系主任Tan Puay Yok等多位中外专家,就海绵城市的技【详细】